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67回 段思廉

第67回 段思廉

    翌日,已是苏轼与种古五日之约的最后一日。

    清晨时分,一位大理国王室供奉的中年师僧带领两位王室侍卫来到苏轼下榻的客栈。

    客栈掌柜出面恭迎。在中年师僧道明缘由后,掌柜亲自带领其来到苏轼房门前,就要直接推门而入。

    中年师僧连忙阻止,稍显不悦地说:“别动,我来。”

    客栈掌柜惊疑不定,心想莫非这房里是某位大贵人,自己有眼不识泰山,慌忙退到一边。

    中年师僧“咚咚”敲门两声,十分客气地说:“请问苏轼苏先生在吗?”

    半晌,房间传出二饼的声音:“在,请进。”

    中年师僧下令两位王室侍卫留守门外,自己独自入内。

    推门而入后,中年师僧一眼就瞧见房间里的两位青年。一位紫瞳烨烨的青年端坐在铁刀木桌边上,另一位年纪稍大的站立在紫瞳青年身旁。年纪稍大的青年尽管如同仆从一般伺立着,但双目如炬,竟给人岳峙渊渟之感。

    中年师僧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对紫瞳青年说道:“苏先生好。贫僧是大理国皇室供奉,奉大理国皇帝之命先请苏先生去往一处地方,然后再进宫觐见吾皇。”

    苏轼闻言瞳孔一缩,心思急转:莫非自己一行人的行踪已经暴露?但如果刺探军情之事泄密的话,大理国皇帝怎会如此客气,种古那边岂会没有丁点消息传来?这大理国皇帝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在没有弄清大理国皇帝意图之前,苏轼心知多说多错,不说不错,只是把目光投向二饼。二饼坚定地点头。

    兄弟两早已心意相通。二饼在明确告诉苏轼无须担心,就算大理国皇帝有所图谋,二饼也有相当的信心将苏轼一人安安全全地带离羊苴咩城。

    中年师僧携同两位王室侍卫,领着苏轼和二饼来到云弄峰山腰某处,这里有一座不大不小的坟墓。中年师僧指着坟墓墓碑说:“苏先生请看。”

    苏轼定睛看去,墓碑上赫然写着“大南国神武仁慈皇帝之墓”!

    一切真相大白,水落石出。大南国神武仁慈皇帝就是侬智高!可见侬智高借兵寇蜀真乃无稽谣言,但侬智高早已卒殁的消息确是始料未及。

    中年师僧耐心解释说道:“侬智高去年兵败退到羊苴咩城的时候就已重伤。吾皇仁义,才收留之。也就小半年时间,侬智高旧疾复发,最终不治身亡。”

    眼见如此,苏轼判断无论大理国皇帝是否已经获悉众人刺探军情之事,应该都无大碍,否则不会有如此待遇,便单刀直入地说:“走,带我去谒见贵国皇帝。”

    “请。”中年师僧调头带着苏轼和二饼下山,直奔羊苴咩城大理国皇宫而去。

    如今大理国王段思廉,白族,是大理国缔造者段思平的重孙,大理国第十一世国王。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第十世国王段素兴在位无道,国人废之,其遂被立为国君,至今已在位十年。二十年后,段思廉禅位为僧,由子段廉义继位。谥号孝德皇帝。

    大理国不愧是与宋朝、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的开放国度,经济繁荣,军力雄厚,从其恢弘奢华的皇宫建筑和兵强将勇的皇宫侍卫就可初窥一二。

    中年师僧让值守侍卫长禀告过后,和侍卫长一起带领苏轼二人径直去往皇宫后花园某处。

    当苏轼在皇宫后花园见到大理国皇帝段思廉的时候,竟有瞠目结舌之感。这与自己书籍中看到,然后幻想出的天威浩荡的帝王形象全然格格不入。

    这是一位将将四十出头的中年男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居然是慈眉善目,貌似没有丝毫帝王的威严,其正与一位七八岁的小姑娘躲猫猫。

    此刻景象,如同雷霆降世般已把苏轼劈得外焦里嫩,呆呆地望着这一中年一小孩嬉戏追逐,早已口干舌燥。

    见到中年师僧和侍卫长同时带领两位青年前来,其中一位紫瞳烨烨,颇有先贤高士之风,段思廉先是宠溺地摸着小姑娘的脑袋说:“父皇邀请的客人到了,你先歇息一会。”

    小姑娘乖巧懂事地点点头,去到不远处坐下,只是那双乌黑明亮的大眼睛滴溜溜直转,不停打量着来人。

    段思廉对着紫瞳青年和煦微笑说:“想必这位就是苏先生了。”

    苏轼未曾因为对方的和善而有丝毫不敬,一国之君岂能简单,连忙抱拳见礼道:“参见大理国皇帝陛下,鄙人正是苏轼。不知陛下召见苏某所谓何事?”

    段思廉见苏轼应答得体、不卑不亢,微微点头后开门见山地说:“朕一年前曾染重疾,宫中众太医均束手无策。随即,朕遍请全国名医,也都无能为力。直到有人引荐朱师太。师太只是开了一副药方,就已药到病除,真乃神人也!”

    苏轼内心一惊,此事居然与朱姓老尼还有牵扯,但表面不漏丝毫,依旧平静地倾听。

    段思廉赞叹一声后继续说道:“朱师太昨日一早进宫见朕,让朕替她做一件事情,她救治朕的因果就了了。朱师太要求朕做的事情,朕今天已经按约履行,就是让人带你去看侬智高的坟墓。”

    苏轼再次被震惊到了,他不曾料想朱姓老尼如此世外高人竟然为了自己会亲力亲为这些凡尘琐事。这为苏轼协助张方平平息甲午再乱补全了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拼图,不吝于说替苏轼铺平了今后平步青云的道路。

    段思廉看到苏轼脸色变化,有些玩味地笑了笑,若有所指地说:“苏先生是大宋国真正有才能和胆魄之人,如此年纪,有勇有谋,不畏生死啊。”

    “咳咳”苏轼尴尬地干笑两声,颇有些做贼心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