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74回 火树银花不夜天

第74回 火树银花不夜天

    翌日,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是为期五天上元节灯会的正日子。

    白天的时候,早有各种歌舞队热暖了大街小巷,伴着笙簧琴瑟,演员们清亮的歌声飞飘满城,他们手持道具戴着面具,扮作鬼神、鲍老、贵妇丽人、著名历史人物等,演绎着人间百态、悲欢离合。

    入夜,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灯,自然是今夜的主角。或是悬挂点满月色的硕大花灯,光辉如昼,使得路人莫不驻足而观;或是在宅院里装点亭台,悬挂着各色奇巧花灯,五颜六色,美不胜收;或是用竹竿挑起一盏盏灯球,悬在屋檐半空,远远望去,高低不一、若隐若现,好似一颗颗缥缈逸飞的流星在闪耀。

    益州衙署门口更是搭建起一座巨型灯山,入夜后整座灯山同时被点亮,整条大街犹如白昼一般。益州城到处火树银花、灯明如昼。

    对于年轻男女而言,上元节亦是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比月色更迷人的是人间灯火,比华灯更心动的是观灯之人。是夜,佳人们会佩戴上最好的首饰,珠翠、闹蛾、玉梅、雪柳等,名目繁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尚白”。因为在月下,白色更美。最为别致的还数“戴灯球”。星球雪柳是上元节那天宋朝女子的独特装扮,在身上垂挂着枣子大小形状各异的小灯笼出行,那真是自带美少女光环!惹得男子们纷纷回眸,春心荡漾。多情少女、风流少年,明着看灯,实则看人,这上元节更是成了狂欢盛宴。

    今夜,张方平诚邀满城权贵和其赏识之人登临益州城楼,居高临下瞰赏全城灯景,其中就有苏洵和苏轼。两人更是被安排到张方平身边,可见张方平对于两人的重视程度。

    张方平志得意满地观赏这繁华夜景,不禁感慨万千:“明允,我十一月中旬来到益州城,距今也就两月时光。从萧瑟恐慌到繁荣民安,一天一地,恍如梦寐啊。”

    苏洵也是唏嘘不已:“是啊,由于一个谣言导致蜀地大乱,现在回想真是不可思议。幸亏有张大人主政蜀地,避免了蜀地甲午再乱的生灵涂炭。张大人为国为民,实乃我辈楷模!”

    张方平俯瞰灯火辉煌的益州城,轻轻摇头说:“明允,这还不够啊。按照子瞻进献的定鼎之策执行后,平定蜀地甲午再乱之事完美收官。但如果要彻底打破蜀地百姓对于朝廷的那层隔阂,这还不够。我计划上元节灯会过后,上奏朝廷请免蜀地横赋四十万,减铸蜀地铁钱十余万缗,这才将将好。”

    身侧的苏洵和苏轼闻言,均是神情激荡、内心剧震,不约而同地对着张方平一躬到底:“多谢张大人!张大人主政蜀地,实乃蜀人之幸!”

    张方平对于苏轼在平息蜀地甲午再乱中的种种表现最是满意,略带考校地询问苏轼:“子瞻,复盘此次蜀地甲午再乱。如果你站在主政者的角度,事后如何看待此事?”

    苏轼研精覃思片刻,对着张方平抱拳一拜:“回禀张大人,甲午再乱之说从传闻其事到喧嚣震荡,蜀地特别是益州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上至皇帝陛下、下至普通民众都被卷入到这一地方政治事件中。朝廷在甲午前夕精择大臣,预为之防;本地士人心态复杂,积极献策。虽然预期中的内乱并未发生,但谣言外患却不期而遇,危机迅速恶化后,局势一度失控。最后恐慌得以平息,张大人与本地士人的计策结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言之中,各种力量交织,朝廷、本地官员、本地士人、民众甚至缘边蛮部在这一过程中都试图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并随着事态的演进一一展开活动。流言的兴起和变化,调动了各方力量,使朝廷调整了部分蜀地酷政,改善了蜀地的政治环境。朝廷通过此事件的圆满解决,终于消除了长期以来甲午蜀地再乱的心理大患,而地方士人借此机会得以表达意见,对地方政治发挥影响。然而,普通百姓却是此次事件中的最终受害者。他们在流言高潮面前惊慌失措、损失惨重,尽管流言兴起于民间以宣泄其不满,但劳苦大众始终还是各种政治博弈中的孱弱者和牺牲者。但我坚信,由于本次蜀地甲午年未曾出现真正的内乱和外患,蜀地甲午岁凶的观念定会渐渐淡出世人的记忆,到了下一个甲午年时,必定再无甲午再乱之类的蜚言在蜀地流行了。”

    张方平再看苏轼的时候已是眼冒精光,喜不自胜地连拍苏轼的肩膀:“子瞻真大才也。真知灼见,让人佩服。进献三策、深入异域、探明军情、再计定鼎、崇论宏议,一门二苏,你和明允兄皆是我大宋国士!”

    苏轼万千思绪翻涌激荡,万万未曾料想能够得到张方平如此称赞,千言万语化为一句:“多谢张大人赏识!苏某必定以张大人为榜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苏轼对于张方平的伯乐之遇、知音之叹确是终生难忘。

    “好!好啊!”张方平抚掌大笑。

    苏洵更是在一旁频频点头,对于张方平并不把苏轼作为一般的后起之秀对待,而是能够以国士之礼待之,他是惊喜欲狂。对于苏轼这个儿子,他是遂心满意得无以复加。

    良久,苏轼才从方才慷慨激扬的情绪中恢复过来,再次对着张方平抱拳一拜:“多谢张大人对于一门二苏的赞誉。其实,我苏门家中还有一位弟弟,名苏辙,其学识才情不输于我。如果家弟有幸能够得到张大人召见,兴许这一门二苏就会变成一门三苏了。”

    “哦?”张方平一时惊疑不定,也是被震撼到了。他知道苏轼在此事上绝对不会有失偏颇。这就太过惊世骇俗了,一门三苏啊,以后会在大宋文坛和政坛掀起何等风浪,难以想象。

    张方平瞬间由惊疑转为惊喜,开怀大笑:“好啊,实在是太好了。听种将军说起你们全家都已来到益州城过上元节。你们先陪着家人好好在益州城游玩几天。等上元节灯会过后,正月十九日吧,我在益州衙署恭候‘一门三苏’,正好为种将军送行。来来,咱们继续赏灯。”

    正月十五日,是天官紫微大帝的诞辰,所以这一日灯会的最终高潮就是全城“放天灯”,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向上天祈福许愿,希望天灯能够上达天庭,希冀能够得到天上的赐福。

    最后,数不胜数的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天灯从益州城各处徐徐升空。从城楼俯瞰,仿佛整个益州城正被逐渐点亮,直至满城亮如白昼后与皓月银辉连成一体,此情此景撼天动地。益州全城更是万人空巷,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天际。

    正所谓火树银花不夜天,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