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114回 殿试风波

第114回 殿试风波

    苏轼、苏辙兄弟不负众望顺利通过秘阁试。包括二苏在内,本次通过秘阁试者仅有三人,另外一人为衢州常山(今浙江省常山县东案乡金源)人王介(47岁)。

    八月二十五日,在大宋皇宫崇政殿举行本次制科殿试,仁宗皇帝亲临,考官有枢密副使胡宿(67岁)、知制诰沈遘(37岁)、翰林学士范镇(55岁)、知谏院司马光(43岁)、翰林学士及三司使蔡襄(50岁)五人。

    这是苏轼时隔四年后第二次觐见仁宗皇帝。52岁的仁宗皇帝,苏轼能够明显感受到官家的身体状况和精气神与四年前相比要差了一大截。

    本次“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制科殿试由胡宿起草《策问》,原题长达五百余字,先以仁宗皇帝本人的口气称“朕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阙政尚多,和气或戾”,然后缕述朝政在各方面的缺失,最后称“此皆前世之急政,而当今之要务。子大夫其悉意以陈,毋悼后害”。

    这是一道让考生左右为难的策问。假如对策空说道理、虚与委蛇,则不符合此科的要求。假如对策直言弊端、毫无隐讳,则难免触犯皇帝的逆鳞。

    苏轼的对策引经据典,条分缕析,而且直面时弊,言无不尽。苏轼的答卷《御试制科策》,不但直言“陛下未知勤也”,“陛下未得御臣之术也”,甚至基于策问中“利入已浚,浮费弥广”之语,直斥朝政之弊:“外有不得已之二虏,内有得已而不已之后宫。后宫之费,不下一敌国。金玉锦绣之工,日作而不息,朝成夕毁,务以相新。主帑之吏,日夜储其精金良帛而别异之,以待仓卒之命,其为费岂可胜计哉!”

    苏轼的《御试制科策》洋洋洒洒六千字,一挥而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宜“补偏救弊、宜故纳新,不可因循苟且”,主张节制后宫用度、解决官冗问题、坚持儒术等。

    再看苏辙的御试对策,其直言无忌的程度比乃兄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但直斥仁宗“陛下未有忧惧之诚耳”,“陛下惑于虚名而未知为政之纲也”,而且列举古代多位“沉湎于酒,荒耽于色”的失德之君为反面例子来警告仁宗,且称:“陛下自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陛下无谓好色于内而不害外事也!”

    宋朝的制科考试分五等录取,但第一等与第二等都是虚设,并不录取人,即第一、二等无人,为天和地;第三等很少录取,除非特别优秀,三等就是制科的最佳成绩;考中的,主要放在第四等;落榜的,则放在第五等。

    自公元960年大宋立国以来,苏轼之前的百年时间,唯有前参知政事吴育一人入三等,且为三等次。

    御试结束,众考官一致评定苏轼的对策辞理俱高,绝出伦辈,皆无异言,定为三等。毋庸置疑,苏轼的制科考试成绩,当之无愧为北宋百年以来的第一名,并且打破了吴育“三等次”的记录!

    王介定为四等。惟独对于苏辙,众考官意见大相径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苏辙因极论朝政之失、宫掖之秘,引起轩然大波。

    司马光特别喜欢苏辙的答卷,最为看重苏辙的“爱君忧国之心”,对苏辙这种“最为直切”的文风颇为赏识,力主苏辙的对策“入三等”,与苏轼并列第一。如按司马光的意见,二苏兄弟同入三等的话,那真是旷古未有之殊荣。

    考官胡宿认为苏辙的答卷里批评皇帝的言辞太过出言不逊,且涉及道听途说的宫掖隐秘,力主黜之,即判为不合格,不入等。

    考官蔡襄、范镇、沈遘则各打五十大板,既不同意胡宿“黜落”的主张,也不认可司马光“入三等”的主张,三人皆是主张“降等取之”。

    司马光和胡宿各自坚持己见,均不同意三人的意见,五位考官吵得不可开交,谁都无法说服谁。最后只能争执到仁宗皇帝那里,恳请仁宗皇帝决断。

    仁宗高坐于龙椅之上,温和地微笑着注视台阶下面为了苏辙是否入等而争吵不休的五位考官。

    约摸过了一刻钟,五位考官表面上吵得热火朝天,内心实则默默地盘算着火候掌控,既要让官家听到自己的声音和主张,又不能真让官家厌烦。

    几乎是同一时刻,五位考官的争论之声戛然而止,如同事先约好一般,目光齐刷刷地看向官家,默契地静待官家定夺。

    仁宗皇帝依旧保持着温和地微笑,没有丝毫不耐:“众位爱卿都述说完了是吧。朕认为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说着,目光落到杨畋身上,“杨爱卿,你是苏辙本次制科考试的举荐人,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今日涉及本次殿试录取的最终成绩,苏辙的举荐人杨畋,苏轼的举荐人欧阳修均在场。

    杨畋连忙出列行礼,坦然说道:“启禀官家,本次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科目取士。苏辙以直言极谏的方式应举对策,朝廷与苏辙的行为都堪称实至名归。从考试的难度而言,包括贤良进卷、阁试六论、御试对策三个阶段的制举,堪称我朝最难的考试,只有真正的天纵英才才能势如破竹,连闯三关。苏辙策言激烈,而官家仍能包容,此乃朝廷之盛事,应编入国史。”

    向来仁和的仁宗皇帝听了杨畋之言很是受用,抚须点头,笑意愈发浓厚。本次制科的科目就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如果以此为其过失而黜落之,难免遭到天下人的非议讥评,甚至在千年史册中落下“引蛇出洞”之类的恶名。当然,仁宗不黜苏辙,并非迫于舆论的违心之举,而是真心实意地为国取才。

    最后,仁宗皇帝一言决之:苏辙的对策正是“直言极谏”之典范,入四等,为四等次。

    欧阳修不失时机地出列贺道:“官家英明!苏氏昆仲,连名并中,自前未有,朝廷盛事!大宋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