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开业 » 第05章 岘首山巧入佛门

第05章 岘首山巧入佛门

    此时的王彦超正在厅内品茶,管家匆匆来报:“将军,王审琦领了一个年轻人来求见。”他手一挥,示意让他们进来。

    二人进入正厅,王审琦拱手言道:“将军,这位就是赵匡胤!”

    王彦超的眼光落到赵匡胤身上,心中猛然咯噔一下。只见赵匡胤,浓眉大眼,不怒自威,双目所触,令人惶恐,如芒在背。

    王彦超立刻联想起自己前几日做的一个梦,梦中惊现一条赤龙,不由得心中暗想“莫非赤龙便应在此人身上?看来此人万万不可留在身边。”他心中虽然这样想,脸上仍显得十分热情。招呼二人坐下后,又唤下人摆上点心,便开始寒暄起来。

    “匡胤,洛阳家中都还好吧?”

    赵匡胤笑道:“家人都还尚好。”

    王彦超微微一笑,又说道:“此次来到襄阳,应该四处走走,游览一下名山古迹,多住些日子再走也不迟。”

    赵匡义闻言,急切的从椅子上起身说道:“王将军,不瞒您说,我此次来襄阳,是为探望家父。现今家父调任凤翔,我意投在将军麾下,日后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王彦超叹了口气说道:“你乃将门之子,可造之才,若能来我帐中,那当然是我之大幸!可是舐犊情深,于情于理,你都应当去凤翔,留在你父亲身边。况且令尊与我是多年好友,我岂敢留其爱子呢。”

    王审琦刚想开口为赵匡胤辩解,王彦超却摆摆手道:“两位不必多言,更不要陷我于不义!”随即叫管家取来二百两银子,赠予赵匡胤,又说道:“王某无以为赠,绵薄之情,望请收下。此举实出无奈,还望你们能体谅我的苦衷!”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二人出了府门,王审琦便愤愤地说:“这个老狐狸,态度变得也太快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赵匡胤心知王彦超忽然婉拒,必有缘故,故在一旁没有做声。倒是王审琦恼火的说道:“赵兄,在下答应为你引荐,却没想到王彦超这个老家伙,如此不能容人!不如在下和赵兄一道另投明主算了!”

    赵匡胤见他着急,笑笑说:“无须动怒,这世上万事都讲究一个缘字。明天,我想去那闻名已久的岘山一游。过两日,就到太原去和两位兄弟会合!”王审琦见此,也只好作罢。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随便用了早点,骑着赤褐马,慢悠悠的朝城南走去。出了文昌门,城外是一望无际的原野,绿草如茵,繁花点点,远处起伏的群山,在薄雾中显得缥缈而神秘。赵匡胤骑着赤褐马,直奔岘山而去。

    岘山又名岘首山,在襄阳城南七里外,虽不如五岳高伟,却也是雄踞湖襄,峙临汉水,自有一番秀美灵气。赵匡胤牵着赤褐马,不慌不忙地上了山,一路欣赏着景色,别有一番悠游滋味。

    时至落日苍茫,残阳给天地间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层山叠叠,松涛阵阵,清冷的山风吹在脸上,赵匡胤不禁精神大振。

    岘山山顶有一块著名的“羊祜碑”。据《晋书》记载,西晋大将羊祜镇守襄阳,统率天下兵马时,曾多次与朋友登临此地。兴尽悲来,对朋友说道:“自有天地,便有此山,古来贤达之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伤悲!如百岁之后有知,魂魄犹登此山也!”

    羊祜死后,襄阳百姓在此立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所以晋代文人杜预称此碑为“堕泪碑”。自此以后数百年来,“羊祜碑”已和岘山融为一体。登山之人到此,无不生出一种迁逝之感,生命之悲!

    赵匡胤站在山顶,手抚被岁月和风雨侵蚀的斑驳碑身,俯瞰东流的汉水和雄伟的襄阳古城,不禁心情激荡,思如潮涌。

    想当年,羊祜在襄阳安抚百姓,垦田积粮,准备一举灭吴,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以名垂青史,可是终因朝廷的牵制而壮志未遂!前贤已逝,山河依旧,想到自己同样至今功名未就,不由得感到一阵深沉的惆怅。

    赵匡胤想起远在洛阳勉力支撑的母亲,温柔美丽的妻子,年纪尚小的弟妹,这些人注定是他这一辈子无法摆脱的牵挂,只是眼下兵荒马乱,也不知他们在家中如何。想到这里,赵匡胤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眼看天色已晚,赵匡胤只好牵马下山。山路两旁是浓密的松树林,松林深处传来涧水淙淙流淌的声响,偶尔还有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在寂静的山涧回转,脚下的松针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

    深山藏古刹,没过多久,一座寺庙便出现在赵匡胤的眼前。这是一座早已破败的寺院,只有倾颓的墙垣,青苔丛生的琉璃瓦,在依稀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赵匡胤牵着马,走上前去,看到寺门正上方的匾额上写着“龙兴寺”三个古朴苍劲的大字,那木制的匾额上蛛网丛结,尘埃遍布,已是破败不堪。正在他暗自感叹的时候,寺内走出一个须发皆白,身穿黄色僧袍的老僧人。他缓缓走上前来,双手合十对赵匡胤施礼道:“阿弥陀佛,施主是否从洛阳来?”

    赵匡胤心中一阵疑惑,小声答道:“正是。”

    老僧人笑了笑,说道:“阿弥陀佛,贫僧终于等到你了!”

    赵匡胤惊愕不已,便问道:“在下从未与大师谋面,大师又何出此言?”

    老僧人伸手向门内引去,说道:“说来话长,施主,请随我来。”

    赵匡胤跟着老僧进了寺门,将赤褐马拴在廊柱上,然后跟随老僧一路穿过佛祖殿、观音殿,最后来到僧人居住的禅院,在一间幽静雅致的禅房坐下。立刻就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和尚端上两杯茶,恭恭敬敬地放在桌上,悄然退去。

    “施主,请用茶。”那老僧端起茶杯,向赵匡胤做了个手势,又微微笑道:“贫僧是本寺主持,法号广济。施主之疑惑,听我慢慢道来。”

    原来这龙兴寺建于南朝永明年间,在荆襄一带很有名望。此寺的上任主持缘灯禅师,早年云游四方,历览天下名山大川,广结善缘。六十岁以后接任主持,便不再出山,专心研究佛经,参悟禅理,广授门徒。

    唐末大乱,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缘灯禅师反复观测星象,细研谶书,料定天下必有几十年祸劫。此后,缘灯禅师倾尽毕生所学,又参研古代各种兵法,撰成《舆地兵法》一书。又将自己几十年的功夫加入棍法,创下独门棍法,名为“浑天棍法”,只等有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