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秋月寒僵 » 第九章 不会就是不会

第九章 不会就是不会

    2004年,李孝阳正式读初一下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的英语开始变差了,大概是开始学着写短句开始的,单词每个都会念,也知道意思,但是一到写句子就抓瞎。那时候学校还会发英语磁带,为这还买了个录音机。明明每篇课文都会背了,也知道意思,但是考试的时候这门科目依然越来越差。

    起初老师交过发音和拼读后要学生多读多讲,李孝阳什么都没落下,依然只能记住书里的固定搭配句式。老师说读出语感,考试的时候选择题默读出来你就基本知道是什么答案了。但是很对不起老师的是,李孝阳读完后,感觉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这招好像对也他不起作用。

    这一年期末考试过后,在班上排到了十多名,全靠数学和科学两科把分拉起来,排名才看起来没有落后得那么多。

    拿通知书这天,刚回到家李忠军告诉李孝阳说要回老家去了,都回去,有没有要告别的,快点去吧,然后收拾收拾过两天就出发。李孝阳只是觉得突然,他总能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安排,也没说什么,骑着自行车就出门了。

    因为李天佑还没上户,而且杨雨那远嫁蓉城的的姐姐在邀请他们去帮忙,一家四口租住在这里,开销也是越来越大,刚好眼前有一条退路,所以一家人也收拾着准备回程的东西。其实也没啥,和现在旅行也差不多,只带着看起来不错的衣物、毛巾和证件,不过因为人多,所以还是装了两个大行李袋,李孝阳则装着自己的学习用品,杨雨依然负责带孩子。李忠军还和厂长吃了顿饭,说了自己的难处,厂长虽然舍不得,毕竟这些年厂里效益一直不错,不过也理解他,人各有志嘛,所以乐呵呵的吃完这顿饭,算是告别了。出租房里带不走的东西还蛮多,不过附近多的是打工人,半卖半送很快就处理了。

    这一年的火车比以前快多了,虽然依旧要转乘一次,但总用时却比97年少了近半,发展的真快。

    先回老家通城,跟熟人打了个招呼就忙着给李天佑办上户,要先交罚款才给上户,罚款一万多,这是个超级大的负担,不过还好,毕竟是当地土著,这么多年了,族群里总有能大声讲话的,费了番周折,只罚了3000块,不然的话搞不好李天佑还要再当几年的黑户。

    老家的事情告一段落了,一家人又赶往了蓉城。

    李孝阳知道妈妈这边的所有亲戚,但是除了外公外婆,其他人都没什么印象,只记得三四岁妈妈带她去外婆家记得的样子,再之前的事情是一点也想不起来,那次过后杨雨也外出打工去了,听说没过多久外公外婆就被姨妈接出去享福去了,后面就没有过走动,自然也就没什么消息。不过李孝阳觉得,都是亲戚,也不紧张,到了地方该吃吃该喝喝,每天做完计划好的作业就复习,他听说这边入学还是要考,而且借读费还是要给,李孝阳就不理解了,出省读书要交借读费就算了,这特么回来了读书还要交借读费?这不是白回来了吗!后来去了解了一下,跨区就是要交的。

    因为没地方住,刚好当年桂花树行情大热的时候杨雨的姐姐承包了个园林种桂花,就在灌城,虽然等满园桂花树长大又没人买了就是了,这么些年的投资又不愿意打水漂,所以安排他们一家去园子里住,还能帮忙管理,所以虽然是借住在这里,但是还有工资领。而且附近一公里内就有学校,这边学校是初中小学一体的。入学考试只考数学,过了就可以办理入学。考试这天李孝阳发现了一个问题,数学题有一些没学过啊,感觉有点超标了,而且开根号居然不让用计算机。一次摸底,写得有点艰难不过能拿的分还是尽力拿下了,最后还是顺利入了学。

    李孝阳被安排好后,李忠军也在大姨子的安排下去了自治州以安全管理的身份开始学习水电站的制作、安装、管理等等。

    9月,李孝阳开始读初二。两边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毕竟去学堂还要带饭盒,他都多少年没见过这个东西了,第一天中午就感受到了差异,上午最后一节课快下课的时候,班上生活委员叫着几个最后面的高个子出去了,刚下课,几个同学就抬着三个桶进来了,然后所有同学开始排队打饭菜,打好了就坐自己位置上吃,就很有年代感。吃好了跟着同学去那个满是水龙头的地方,把碗洗好回来收进自己的抽屉里,就是那么的有年代气息。

    看课程表的时候以为科学课变成了物理课,换了个叫法而已,没啥不一样呢。正式上课才发现,根本不一样,这咋在教初一学的东西呢,下课问了同桌才知道,他们没学过,初一根本都没有物理,真正的开始学就是在这个学期。李孝阳心里是窃喜的,我特么学过啊,怕不是每次都能考满分呐。可他不知道,初一少了这一门科目,他们又多学了什么。直到考试的时候,终于发现了问题,还是不让用计算机,可是开根号真的不会啊,小点的数字还可以凑一凑,数字大了不会就是不会,凑是凑不出来的,没那么多时间给你搞这个。这次考试成绩出来,李孝阳排在班上20几名,这个班两极分化还是蛮严重的。不会的题李孝阳考完后就赶紧写下来去问同桌,同桌把题目细细讲完,嘿~他完全没听懂,问了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同学说就是这样的啊,你哪里不明白?李孝阳:哪里都不明白,可是这样讲会不会显得我很沙壁啊,算了,就这样吧。说着我想想这样的话,看了一会就不在谈了。

    青少年的自尊心作祟,所以得过且过的就这样了。数学其实是一个逐渐深挖的过程,就像是走在河里打下的木桩上,每一步都要稳,而且一根桩都不能少,不然你基本就过不了,哪怕勉强过去,肯定也是一身水,踩在木桩上随时都会打滑。它是那样的坚定,世界上谁都有可能背叛你,但它不会,别问为什么,不会就是不会。

    得过且过要不得,数学的断带牵连到了物理,虽然能理解运动过程或者受力之类的,但有时候算不来,而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初三开始学化学的时候,李孝阳完全理解不了反应方程式,跟英语进入了同一档,只能使用固定搭配,老师上课是会提问的,不爱抽成绩中等的,就爱鞭策好的和袭击差的,听到老师讲:“来~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时候包括李孝阳在内的几个化学差生就会比较紧张,因为都提问了,肯定都是不好回答的,站起来回答有时候能说一步,有时候一步都说不了,嗯嗯啊啊然后挨顿臭,个别被袭击的时候还会被命名为混账东西。

    可能是水土不服,但更多的是自信心被打击后造成了学习兴趣的下降,本不富裕还雪上加霜。因为起初是没人觉得会是自己出了问题的,甩锅是每个人的本能,是教材的问题,是老师水平的问题,反正我没有问题,当然教材不统一确实是硬伤。

    直到初二下学期班上一位四字名字的女同学英语数学双满分,她就像一个回旋镖,载着李孝阳扔出去的锅狠狠的打到了后脑勺上。刚开始李孝阳是不服气的,觉得自己只是因为没学过,去借之前的教材看,指定能看懂。其实并没有太多用,书是借到了,没学过的也认真看了,但是理解不能,数学公式的运用是有固定的思路和方法的,而李孝阳看完后就是,看到了公式但是没搞懂思路,只觉得为什么要这样,他不理解。虽然自己没学会,但是依然不服,觉得她那是运气,直到初三上学期期末,那个成绩又出现了,不服不行,李孝阳真的办不到啊,从那天起,他虽然依旧会甩锅,也开始接受自己也是个普罗大众,也只是个普通人,可能有点聪明,不过也有限。

    就这样直到初三毕业,没有发生什么糟心事,平平稳稳的过去了。班上的尖子生被几个升学率高的高中提前模拟考试抢走了,活该他们升学率高呢,而他,只考了五百零几分,不算太差,离园子不远的高中还是要收的,当然了,借读费也是要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