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滇云归音 » 176 杨家女

176 杨家女

    都说雨后春笋长得极快,着夏季大雨过后的菌子,也迫不及待得冒出头来,这个时候就要趁早摘了,不然啊,深林里的鸟儿们便会抢吃了这些菌子,没被抢的,也会烂在地里成了腐料。

    云绣背了个小背篓,跟在杨祈新身后,在林子里窜,和晓光便跟在她身后。林中杂草丛生,道路都是脚踩出来的,一不小心便可能踩空,好在两人一前一后带着云绣,倒也顺利。

    “小云,你吃过松茸的吗?”杨祈新抬手折开前方挡路的枝叶,回过来问云绣。

    云绣点头:“吃过一次,上次也是在这边吃的,杨村长摘的。”那次也是雨季,杨明州正好从山里摘了几颗松茸,说是就这几颗也卖不了多少钱,便切成了片放入汤里煮面条,可真香啊。

    杨祈新笑:“以后你常来,我们这里好东西多,外面都吃不到的。我听别人说,现在外面松茸卖得很贵,是不是噶?”

    云绣说道:“是啊。所以如果能摘到松茸,拿出去卖,可以挣很多钱的。”

    “嗐。”杨祈新叹气道,“哪有这么容易。能不能摘到好的松茸,要看运气。就算是摘好了,这个松茸不好放,等我们运出去买,就坏掉了了。我们最多就是拿到河西乡去卖,再远就是兰坪,卖不了多少钱。”

    倒是这个理。

    从前越言辛便与云绣提过,兰坪地理位置偏远,运输生鲜的成本极高。要将松茸运输出去售卖,要有相应的保存和运输设备,甚至是空运,所以松茸的价格才会那样高。

    可从中获利最多的,并不是进山采摘松茸的村民,而是将这些松茸售卖出去的上游老板。

    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哟,这里菌子好大。”杨祈新已经发现了新鲜的菌子,拿出小工具去铲,熟练得很,很快便铲了两株青头菌出来,“这个也好吃的。”

    青头菌入了篓子里,和晓光也发现了菌子,便走过去摘。

    云绣眼看四方,心想着不知道她能不能也有收获,就听见杨祈新提醒她:“山里菌子多,有好吃的,也有有毒的。你不熟悉这些菌子,不能乱摘。”

    云绣赶紧点头:“我知道了,我不乱摘。”

    云南的野生菌子极其丰富,叫得上名字的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也有许多。美味清香的菌子不少,吃了出现幻觉小人的也不少。

    云南每年因误食有毒菌菇被送进医院的人可不少。

    云南还有首儿歌,唱的就是告诫人们不要随意食用野生菌菇。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埋山山哭喊喊,全村都来吃饭饭,吃饭饭有伞伞,全村一起躺板板。”

    阳光透过茂密枝叶的缝隙照进林中,风雨过后滞留于叶面的水滴顺着叶子尖头滴落入林,很快便淹没于这弄浓密晦暗的深山老林中。有些水落到云绣头上、脖子里,有些冰凉,她抬手擦了擦,更清爽了。

    脚步声踩得地面的落叶闷声想,三人的说话声此起彼伏的,属杨祈新的话最多,什么都聊。

    聊着聊着,云绣便悄然地将话题引到了羊头琴上。

    “我的羊头琴,是我爹教给我的。我爹还没生我的时候,就去跟人学祭祀了,跳舞、弹琴、唱经,他什么都会。我十几岁的时候,去卖琴的店子里干活,就跟着那里的师傅学会了做琴。所以我是会弹琴,也会做琴。”

    “我爹说人不能不识字,我是没去上过学,但跟我爹学认了字,会看书,能写字。以前还在家里的时候,日子很苦的。我爹和我哥种地,这里的地不好,种不出什么。放羊嘛,一发病,什么都没有了。我和我哥就摘野果到街上去卖,一麻袋的果子,可以换一斤面粉。”

    “我爹、我哥都喜欢听我弹琴、唱歌,每天晚上我们在火塘边烤火,我就弹给他们听。后来嫁人了,也喜欢弹。这几年更不行了,我家里事情太多,男人孩子都要我管,弹得也少了。女人啊,一嫁人,就什么都不是自己的了。”杨祈新语气悠长,似有诸多感慨,忽然问云绣,“你和我女儿的年纪差不多大,你结婚了吗?”

    云绣摇头:“还没有。”

    杨祈新有些惊讶,而后又了然:“是了,读书的娃结婚晚一些噶。我女儿只读了个技校,读出来以后就去广东那边打工,认识了一个男的,是安徽的,就跟那个男的回安徽去了,我已经好几年没有看到过她。上一次去看她,是她生第二个娃娃的时候。路上用了四五天才见到她。她生了个儿子,高兴得很,我就说嘛,她婆婆就想要孙子,第一个娃娃是个孙女,她婆婆不高兴,她就不好过。”

    杨祈新说到这里,语气中多少含了些无奈的情绪,她回头瞧了瞧云绣,目露愧疚:“我女儿成绩也很好的,但我们家没有钱,只能让她弟弟去读书,要是她能像你这样就好了。”

    云绣忽而明白了,杨祈新对她的亲切与友善,都源于对女儿的思念。杨祈新看到她,大概是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吧。

    云绣不太会安慰人,见杨祈新心情不佳,只能劝道:“以后日子就会好起来的。”

    杨祈新点头:“是了,是了。会好起来的。她比我好一点,能出去看看,我啊,就一辈子在这怒江,哪里都去不了了。”

    云绣心中却萌生了两个大胆的想法。

    其中一个,就是请杨祈新做实验民族志的记录员写日记。杨祈新虽并不常住于合水村,可云绣了解到,她嫁去的是隔壁村,两个村子相距不远,两个村子的乡亲经常来往。再者,杨祈新熟知羊头琴,她或许能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另一个想法,便真的是大胆了。

    云绣想,既然兰坪缺少非遗文化传承人,为何不挖掘像杨祈新这样的人,培养成为新的传承人?如今土风计划如火如荼,说不定杨祈新加入其中,经过一系列学习提高后,真的能具备传承人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