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汉国士 » 第二十四章 阴差阳错 (下)

第二十四章 阴差阳错 (下)

    “郑卿,朕知你才能过人,名满京师,但这里可是云台殿,国府重地,不是调侃戏言之所啊!”

    “若十日之内不能查清此案,臣任凭陛下处置。”

    “实在太好了!卿若果能办到,那闷堵在朕胸中多年之块垒,便可一次浇除了。朕方能真正腾出手来,振兴大汉,造福黎民百姓。”

    “此外,臣还需拜访一下有关证人,以核实其当年证言。”

    “朕即刻下诏,授给你专查专办之权。这十日内,井然就不要做其它事了,配合郑卿查案;如有需要,可随时征调洛阳府鼎力协助!”

    “臣知身负陛下所寄予之重托与厚望,定当鞠躬尽瘁,竭尽所能。此外,此事关系陛下满盘布局,牵一发而动全身,自会严守机密;若需京师公府协助,臣将提前奏报陛下批准。如无它事,臣请求先行告退。”郑异道。

    “十日之期!”明帝提醒道,“郑卿,千万不要忘记了!”

    “臣记下了!”

    这一番对话,让明帝连日来的愁绪一扫而空,立时觉得郑异明净清新,恍若春柳初绿,大汉的江山亦如朝霞般冉冉升起,顷刻之间便现出耀眼的光明,充满着希望!

    井然随着郑异退出云台殿,外面已阴云密布,下起雨来。

    二人疾步走入旁侧长廊,井然看四下无人,悄声抱怨道:“十日,太托大了!”

    郑异似乎没有听见,望着越来越大的雨滴,落到廊檐上不时迸出的朵朵水花。半晌后,方才答非所问道:“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京师已是太久没有雨水了!”

    “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我且问你,答应陛下的那十日之诺,你究竟根据什么?凡事都有个万一,即便能够办到,也应该在陛下面前多加上些日子,以便留有回旋余地。”

    郑异一惊,顿足捶胸,道:“我怎竟没想到这一层?适才,你应该早点提醒我呀!事到如今,真若出个万一,那如何是好?”

    井然急道:“适才我是想提醒你,但为时已晚,你已在陛下面前满口应允。此刻木已成舟,如之奈何?”

    “那井兄可否回云台殿去,再去找陛下替我求个情,请他多宽限些时日?”

    “此刻陛下正期望满怀,我独自去只怕不妥,还是咱们一起去吧!再者,要宽限多久,我心中也没谱”

    “上次,陛下就拂袖而去;此番,片刻之间,我就回去食言反悔,岂不是再次激怒陛下?若二罪归一,只怕性命难保!还是井兄,独自回去替我求个情吧!”

    “此话倒也在理。”井然踌躇道,“只是如何圆谎,却是大伤脑筋。”

    “井兄常在陛下身旁服伺左右,自是深知他的心意,把满腹所藏的甜言蜜语、阿谀奉承之词,倒出来几个让他服下,先令其吐出怒气;再施溜须拍马之才,展投其所好之能,让陛下舒坦受用,此事不就过去了?至于延长多久嘛,三年不少,五年不多,你可见机行事!”

    井然此刻才明白郑异原在拿自己取笑,正色道:

    “此等大事,岂同儿戏,竟还有心思逗趣?那梁松,正如陛下所说,身为太仆,又是先帝遗诏辅政大臣,还是皇亲国戚,案情真假难辨,盘根错节,宣德殿下满座能吏,却无断察此疑狱之人,故此才积压如此之久;你我都刚入阙廷不久,仅凭一己之力,不免势单力薄。陛下主动提出让洛阳府相助,你又为何推辞不用?”

    郑异笑道:“放眼阙廷,能得我信任者,唯兄台一人。只要有你相助,这就足矣!”

    “可十日……”井然刚说个开头,却见前方长廊远端,有一干人从雨中急急忙忙趋步入内。

    为首之人仪态万方,举止雍容,却又是关雎公主。

    井然连忙向郑异递个眼色,恢复正态。

    郑异放缓脚步,走到井然身后。

    未等井然回头继续再言,那关雎公主一行已到面前,身上俱都湿漉漉的。他忙上前恭身道:“参见公主!”

    “免礼,你身后藏有何人?”关雎问道。

    井然回头一看,身后郑异人已不见,心中纳闷,再一回头,他又已在自己身前,正在恭身施礼:“郑异参见公主!”

    公主这才看清楚,原来是他,避而不答,恍若未见与未闻,径直向井然道:“井大夫,陛下可还在殿内?”似乎眼中压根就没有郑异这个人的存在。

    “在!”

    “身旁都有何人?”

    “臣等出殿时,他尚独自一人!”

    关雎公主闻言,趋步前行,随从宫女紧紧跟随。

    井然躬身目送公主淡出视野,一转身,却见郑异早已径直遥遥出得长廊尽头,连忙疾步追了过去,道:

    “为何如此匆忙,不怕在公主面前失了礼数?”

    “郑某眼中倒是有公主,可她目中可有郑某?既然目中无人,那又何谈礼数?”

    关雎公主随着黄门官进入云台殿,见到明帝,倒身下拜。

    明帝忙命免礼,道:“冒着如此大雨,前来见朕,有何急事吗?”

    关雎公主道:“陛下与太后从严执法,赐死主犯阴枫及其从犯窦勋、窦宣兄弟,蠡懿在天之灵得以安慰,臣妹特地前来道谢!”

    “哪里话来!”明帝道,“她是你之妹,莫非就不是朕的御妹吗?你又是何人,不也是朕的御妹吗?如此多礼,反倒让朕无地自容了!”

    “臣妹原以为尽管太后深明大义,言之凿凿要依律行事,但陛下素来温仁多恕,念及兄弟之情,最多令阴枫回家自醒,以此为戒,勿要再为害无辜,仅此而已!”关雎抬头望着明帝,道:

    “实在没有想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陛下就大义灭亲,竟将凶犯正法,心中充满感激。他日若能有用到小妹之处,赴汤蹈火,一定在所不辞!”

    “兄妹之间,何出此言?你呀,照顾好自己,朕也就放心了。”明帝笑道,“父皇临终之前,一再叮嘱,众公主之中,唯独你尚未出嫁,务必要尽心给你择一个称心如意的夫婿。目前,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尚无!”关雎倒也落落大方。

    “适才,在长廊之中可曾遇到井然大夫?”

    “遇到了!”

    “与他同来之人,可曾看见?”明帝问道。

    “看见了!”

    “其人可谓仪表绝异,才略深茂;而你也是美撼凡尘,国色天香。本是人间一双良好的珠璧绝配,可需要朕来牵线搭桥吗?”明帝笑道。

    “此人傲慢无礼,妹宁肯孤守一世,亦不愿与这种狂徒为伴!”关雎毅然道。

    “一个冷得犹胜冰雪;另一个傲得又如雪中寒梅。看来,只能相望,却不能相合啊!”明帝叹道。

    话刚落音,黄门官又匆匆而入,“禀陛下,沂王请求觐见!”

    “宣他入见!”明帝道,“还有,把偏殿中的淮王也一并召来吧!”接着对关雎道:“你不妨也一起见见这两位兄长吧?”

    关雎点点头。

    淮王、沂王进入殿内,见过明帝,后又看到妹子关雎,随即联想到蠡懿公主,又是少不了一番悲恸泪奔。

    沂王昨晚去谢府,自然是跑了个空。因为彼时谢滴珠正在淮王传舍。而回到自己的沂王传舍后,他又继续闷坐独饮,始终摆脱不掉那股不知道何处而来的烦躁不安,直到深夜,似乎清醒了几分,方悟到原来还是下午与明帝的那番对话,特别是对这位自幼关爱着自己的兄长的失礼与愧疚在内心深处不断煎熬着。

    他追悔莫及,故此前来觐见明帝想当面申释赔罪。不想,淮王、关雎公主竟然都在,只得又把急欲倾诉的一肚子肺腑之言按回腹内。

    今日的淮王,令明帝与沂王俱都感到十分意外,一夜之间,似乎换了个人,此前的严词厉色与愤世嫉俗一概不见,取而代之的却是逊言恭色,举动得体,精神状态也明显自然了许多,时不时也能发出一些出自内心的爽朗笑声。

    还解释道,父皇光武、妹子的先后离世对他打击极大,几近失去理智,故此才屡屡对明帝发难。此时冷静下来后,几经反思,才发现实是为了宣泄对亲人思念的痛苦,并非针对某个人,恳请明帝海涵。所谓不除梁松不离京师之约,乃是一时气话,不可当真。如今父皇大丧已毕,阴枫以及窦家兄弟等元凶已悉数被严惩,蠡懿公主之仇也已得报,就准备与诸王不日离京。

    不料,这次却轮到明帝严词厉色了,他大喝一声:“且慢!京师乃是国都,云台殿乃是国府重地,岂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戏言之所?既已成约,就须践行!且等着梁松案情的水落石出之日后,再离开京师吧!”

    淮王与沂王一听,俱都面色变黄,心中叫苦:“这梁松的案情最是皮老筋厚、盘根错节,且已积压数年,几近修炼成精,而且其本人又是帝婿加遗诏辅政重臣,端的是金刚不坏之身,刀枪不入。一句话,海可枯,石能烂,梁松的案子不可断!”

    那淮王更是后悔不迭,只想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真是个愚蠢而勤劳的人,竟主动送给明帝将诸王质留京师的理由,可此时已是欲罢不能。

    关雎公主见他二人神情有异,不明所以,说道:“梁松是皇姊舞阴公主之夫婿,博通经书,明习故事,常与京师大儒坐而论道,深得父皇信赖与器重。如今被小人构陷,正好诸位皇兄在京,齐心协力相助陛下断察疑狱,还其清白。为何却要就此匆忙离去?”

    淮王道:“我等在京时日已然不短,各自国中都堆积不少事情,须赶回去处置。梁松之事,有陛下在,必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明帝这才注意自己适才竟疏忽了说期限,忙补充道:“十日!”

    “什么十日?”淮王与沂王齐声问道。

    “朕的意思是,十日之内,梁松案情必破。届时,你等皆可各回封国!”

    “十日之内,梁松案情可破?万一破不了呢?”淮王问道。

    “破不了,就足以证明梁松确实清白,此前被疑,乃是受人诬陷。父皇在位数十年,从未枉杀一个臣僚,朕更不愿枉杀任何一个无辜之人!”

    淮王闻言,忙道:“陛下圣明!这几日,臣弟彻夜难眠,一直在为陛下担心一事,生怕酿成冤案,殃及无辜性命,损害陛下声誉。”

    “何事?”关雎公主好奇心顿起,问道。

    “就是那骑都尉檀方之事,此人当下正在死牢,不日就将行刑。此事还望陛下三思,一旦人头落地,木已成舟,可就无法挽回了啊!”淮王道。

    “他有何冤情?蠡懿公主,也算是死在此人之手。”关雎公主不解,睁着一对浅水双瞳不住来回闪动,望着明帝与两位皇兄。

    沂王见她不知内情,当下就把案情简要复述了一遍,关雎公主这才算是明白了整个经过。

    淮王等沂王讲完,不待关雎公主说话,抢先道:“此竹简所约之人乃是谢滴珠,并非蠡懿公主;檀方并无行刺蠡懿的动机,也没有杀她的证据。纵观整个事情经过,他完全与之无关,脱离于事外。真正的元凶,除了阴枫与窦氏兄弟外,还有那呈送竹简到宫中之人。故此,蠡懿被杀,臣弟虽然痛心疾首,但檀方实属无辜,若被就此处斩,不仅本人冤沉海底,还令陛下徒负枉杀无辜之名!”

    明帝闻言,陷入沉思。

    沂王道:“淮王之言,确实有理。檀方虽然有些莽撞不羁,但为人不失率直勇武,不仅在洛阳府办案兢兢业业,而且早先还在伏波军中效过力,身先士卒伤退回乡!”

    “他曾在伏波军中效力?”明帝喃喃自语,目光流露出异样之色。

    “如此说来,此人明显就是蒙冤入狱。”关雎公主道,“只是刻了竹简,就因此无缘无故丢了性命,先帝在时是绝对不会发生此种冤情啊!而且,本案的元凶尚未抓获,却要先处死无辜之人檀方,蠡懿在天之灵又岂能安?”

    明帝抬起头,望向三人,目光如炬,一字一句道:“赦免檀方!但毕竟蠡懿公主之死,他难逃干系。又念他曾在伏波军中效力,故可留在宫中,免去骑都尉之职,降为普通卫士!”

    三人闻言,俱都面现喜色,松了一口气。当即退出云台殿。

    走在长廊之内,外面的大雨依然下个不停,淮王道:“今日之事,我们兄妹携手同心,使得无辜生灵免遭涂炭,也护住了陛下的声誉,值得庆贺!且不出十日,我等亦将各自归国,再见不易。等一会儿,我派人去邀请大哥东海王、二哥济王,一起前来我的传舍相聚。咱们来个一醉方休,尽兴方归,如何?”

    关雎公主道:“我虽不饮酒,但很久没有陪几位皇兄说话了,愿意前往!”

    沂王正在犹豫,淮王一扯他的衣襟,道:“机会难得,天大的事也得给我推到明天办。”

    沂王遂一咬牙,暂时打消了再去谢府的念头,出门上了车驾,与淮王、关雎一同前往淮王传舍而来。

    入了传舍大门,淮王命人先引关雎、沂王进入正堂,自己则叫来仆从,吩咐分别去邀请东海王、济王,最后他又把卫士令魏厚叫来,附耳说了几句,随后又详加叮嘱一番。

    魏厚点了点头,笑道:“王爷放心,若办不成,回来任凭处置!”言罢,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出门翻身上马,直奔城西谢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