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这个大汉我还能扶 » 第三百五十二章袁术末路(2)

第三百五十二章袁术末路(2)

    南阳郡方向,蔡冒在张清攻下宛城后,调转目标把南阳郡其余大部分地区全部收入囊中。

    接着荆州军也不动了都只是看着张清继续进攻。

    新蔡城外,郭嘉又开始一天的进攻。

    进攻长期的进攻,新蔡城墙上已经破败不堪了,纪灵站在城墙上看着城下的张清大军,眼中已经是满脸的无奈。

    城中粮草已经不多了但是如今城外的张清大军却还在进攻,如今新蔡城已经很难防守了。

    五万大军此时已经只剩下了不到四万人。

    城外的张清大军虽然是进攻方但是装备好,以及各种攻城武器很多,导致了纪灵大军损失惨重。

    正在思索中忽然有士卒来报:“将军,东门城墙倒塌了!”

    纪灵听到后,顿时大惊,但是作为主将但是纪灵却不能表现出来,但是脸上的担忧更加的凸显出来了。

    士卒看见纪灵在失神于是再次问道:“将军,我们该怎么办?”

    纪灵听到后便说道:“无事给我守住,不管代价多大,都要给我守住。本将军亲自带兵前去支援。”

    说完纪灵便转身对身后的亲卫营高呼到:“将士们,今日便是我们建功立业的时候,随某支援东门。”

    说完纪灵抽出宝剑,便带领着三千亲卫营前往增援。

    不到一刻时间积累便摔了大军抵达了东门,此时的东门已经被攻破了,不少士卒都不断的逃跑。

    纪灵见状便直接斩杀了一名逃跑的士卒高呼到:“今日本将在此,都不许退,给我攻回去。”

    东门由于主将被杀,大军无人指挥才会溃败的,攻入城中的张清大军只有三千余刀盾手。

    纪灵见状,便直接下令反攻回去。

    如今东门才刚被攻破,张清大军援兵还没有抵达,要是等待张清大军援兵抵达以后便更加的难以夺回城门了。

    纪灵手持长枪,冲在前面。身后的士卒也受到纪灵的鼓舞后再次拿起武器向着张清大军冲了过去。

    在冲杀的纪灵发现城墙上还有士卒在抵抗,大概只有两百余人左右,于是纪灵便高呼道:“将士们,城墙上还有我们的袍泽,随我杀敌,支援他们”

    说完,便带领着五百余人往城墙上冲了上去。

    由于新蔡东门的城墙已经被投石车击毁了一小段城墙,所以城外此时已经有源源不断的张清大军正在往城内冲锋。

    城墙上的士卒虽然还在坚守但是随着城下的张清大军越来越多的爬上城墙上,越来越多的士卒被杀以后,不少士卒都选择了逃跑。

    但是还有许多士卒看到纪灵率领大军前来支援以后,顿时士气高涨,顿时有把张清大军压着打的趋势。

    东门的攻城主将是孔融手下大将武安国。

    城门被击毁的时候武安国便下令让士卒支援,但是自己手中大军不多,只有两万大军攻打东门,城墙上虽然只有五千袁军,但是其占据高处,虽然城墙被打开缺口后,有大军攻入成内,但是主力却一直都攻打不过去。

    后面斥候来报后武安国才知道原来是袁军大将纪灵亲自率领大军前来支援,让袁军士气大涨这才让我军一直攻不进去。

    武安国见状,便高呼道:“将士们,袁军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如今城墙以破,新蔡以破,随本将冲啊!”

    身后的一万将士听到后,便紧紧的跟随这武安国冲了过去。

    刚刚杀山城墙的纪灵看到城外张清大军援兵已经到了此时正在向着城内方向冲来。

    于是便高呼道:“将士们,给我堵住那段城墙,快快快。”

    但是已经晚了,武安国率领大军冲锋的速度很快,不到一刻时间便冲到了那段倒塌的城墙处。

    纪灵见状,便只好下令让全军回撤,到街口做好防御。

    武安国率领大军冲如城中以后,便让传令兵把东门被攻破的消息传到郭嘉那里。

    此时郭嘉在西门,率领三万大军在对城墙方向发动进攻,此时已经攻上了城墙好两次了,但是都被大回来了。

    忽然从东门传来消息,东门已经被攻破了武安国已经率领大军攻入城内,郭嘉闻言后,便迅速让张飞摔了一万大军前往增援,然后下令加紧继续对西门进攻。

    战后已经燃烧倒了新蔡城内,纪灵知道新蔡已经守不住了,大军开始溃败,从南门逃离的士卒越来越多。

    纪灵见状本想着就这样战死在这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是袁将张勋乘着纪灵不注意,把纪灵打晕以后让亲卫掩护着纪灵逃出了新蔡城。

    两个时辰以后,张清大军便已经占据了新擦蔡城,城中的守军已经全部被清空,同时还接收了两万余袁军的降兵。

    就此袁术在汝南郡的军队便没有了。

    同时新蔡城外三十里,张勋护送着纪灵往寿春城方向逃亡。

    身边仅仅有不到两千余大军,张勋看着一旁昏睡的纪灵,而后说道:“将军,对不起了,我不能让弟兄们全部死在这。”

    说完,张勋便对着身后的士卒高呼到:“撤兵,撤回寿春城,陛下在寿春城还有大军,我军还没有败。”

    说完,便带领着这两千余大军往寿春方向进发。

    为了不让张清的骑兵发现,张勋还特地饶一圈才往寿春方向出发的。

    不久后,纪灵在担架上慢慢的转醒了过来,醒过来的纪灵见到眼前自己所在的地方后,只是叹了口气,并没有责怪张勋的样子。

    同时新蔡城内,郭嘉安顿好以后,便书写两封战报一封发往洛阳一封发给在下蔡的张清。

    而后郭嘉下令大军修整一天以后,继续对淮南发起进攻。

    寿春城。在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虏楚王负刍,楚亡;越二年秦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今淮南市),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三国时,江淮为战冲,寿春为魏淮南郡治所,兼扬州治所。

    西晋初,徙扬州治所于建邺(今南京)。永嘉时划扬州西部地区为豫州,寿春为淮南郡治所,隶于豫州。

    东晋孝武帝时,因避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将兵攻占寿阳,淝水之战晋师大破秦兵,收复寿阳。

    南北朝时,宋改寿阳为睢阳,为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南齐取代宋,复称寿阳,为豫州治所。北魏略淮南,再称寿春,为扬州治兼淮南郡治所。

    梁克寿春,为南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所;并析寿春南部地置安丰县。东魏据淮南,寿春复为扬州治所。北齐代东魏,扬州刺史镇寿春;及陈,复以寿春为豫州治所。北周拔寿春,为扬州治所和淮南郡治所。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置淮南行台尚书省,治所寿春;次年灭陈,改行台省为寿州总管府。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置淮南郡,寿春为郡治所。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淮南郡为寿州,隶于淮南道,领3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寿州为淮南郡,领5县。

    乾元初再为寿州,隶于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封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都扬州,寿州为吴国地。

    五代初,吴王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置寿州忠正军节度使。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南唐代吴,以寿州置清淮军节度使。

    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世宗拔寿州,置忠正军节度使,徙军治、州治于下蔡,称北寿春,原寿州地称南寿春。

    北宋太祖时,寿州(治下蔡)隶于淮南西路。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升寿州为寿春府,府治所在北寿春(下蔡),领5县,南寿春为其一。

    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兵渡淮陷寿春、安丰,下庐州,宋军克之。次年,宋金相约以淮河为界,淮北属金。金以下蔡为寿州,置防御使,隶于汴京路(后改称南京路);

    宋则置安丰军,军治在安丰县,寿春隶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复置寿春府,隶于淮南西路,寿春为府治,领4县,兼制安丰军。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改寿春府为淮南西路安丰军,治所寿春。

    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复下淮南,占寿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议和,仍以淮水为界,寿春归于宋。

    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淮南各府、县均隶于河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领5县。次年改寿春为散府,领3县。

    二十八年复为总管府治,领1州、5县。元至正二十四年、宋(韩林儿)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据江淮称吴王,以寿春为寿州治,隶于临濠府(后更名为凤阳府,治今凤阳县)。

    明代,寿州属南直隶凤阳府,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以寿州直隶于京师中书省。四年,省寿春、安丰、下蔡三县,合并为寿州,领2县,隶于中都临濠府(后改为凤阳府)。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迁都北平府(迁都后更名为顺天府),凤阳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寿州属江南省凤阳府,领2县。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凤阳府隶于左司。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地置安徽省,原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称安徽布政使司,仍驻江宁(今南京市)署理安徽各府、县政事。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定寿州为散州,不领县。十一年,析寿州所属故下蔡县地暨州城北门以外地置凤台县,并划州城东北隅6坊为凤台县治;其界:自宾阳门北侧西行入箭道巷,沿东侧向北经准提庵巷入西大寺巷,沿北侧向西入北大街,沿东侧向北越街入紫城街,沿北侧西行至街尾向北止于城垣。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置寿春镇总兵署于寿州城,制两淮军事。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迁省会安庆,为抚院的属衙(称藩台衙门),州、府均听命于抚院。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徙凤台县治于下蔡镇,原治所辖州城6坊还属寿州;同年,安徽置3道,寿州隶于凤颍六泗道(后改为皖北道)凤阳府。

    直到后面开国以后才该为寿县。

    寿春城,以往便是军事要到,城池也是最坚固的,城外护城河便有两仗宽,城墙只是除去洛阳城和长安城以外便数寿春的城强最为高大。

    但是现在因为袁术称帝的同时,这几个月以来,袁术为了让寿春城配得上自己,于是便大修城池,寿春城如今已经高达三丈之高已经快要赶上长安城的高度了。

    寿春城内皇宫已经建起来了,但是只是简易的皇宫而已,并没有多辉煌。

    袁术对于寿春城的城防还是很看好的,整个寿春城的城墙袁术都经过加强了,而且在城墙上还修建了不少的箭塔。

    同时城中也布满了各种水道,防止城中起火。

    寿春城一共有八个城门,分别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这些城门都是有铁皮包裹!

    整个城门很难被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