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这个大汉我还能扶 » 第三百六十一章隆中对(下)大贤齐聚!

第三百六十一章隆中对(下)大贤齐聚!

    此时诸葛亮的草庐当中,不止只有诸葛亮一人,还有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还有诸葛亮的岳父和庞德公!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为人清高拔俗,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

    南郡人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住在颖川,所以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

    到了颖川,正遇上司马徽正在采桑叶,庞统便在车里对司马徽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地位非常显赫,哪有压抑巨大水流的流量,去做治丝妇女的事!

    ”德操说:“您暂且下车。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从前伯成宁愿耕作,也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以桑木为门轴的简陋屋舍里,也不愿住官邸。

    哪有住在豪华的房屋里,外出骑肥壮的马,左右要有十几个侍女侍候,才算是与众不同的道理呢?这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齐长叹的来由。即使有吕不韦的爵位,齐景公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庞统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声音洪亮的钟鼓,那就不知道它的声音之响。”

    司马徽与庞统相互交谈,不分昼夜。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惊异,并称庞统是南州名士之首,使庞统渐渐为他人所用!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荆州牧刘表设立学校、学官,广泛寻求天下名士。司马徽客居荆州襄阳。

    司马徽博学多识,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在荆州时与汉末名士宋忠齐名。

    荆州南阳人刘廙、襄阳人向朗就曾经是司马徽的学生;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因为益州只流行今文经学,特意来荆州从司马徽、宋忠学习古文经学。

    司马徽知道刘表心胸狭隘,一定会谋害善者,所以缄口不言,不谈论时势。[8]有人对刘表说:“司马德操是奇士,但没有遇上知己。”

    后来,刘表亲自去拜访司马徽,并说:“人们所说的都是虚妄不实的话,这人只是一个小书生而已,他的见识和普通人一样。”

    司马徽与荆州名士庞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道友均有交往,关系甚密。司马徽视庞德公为兄长,被庞德公称为“水镜”。

    汉末士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而诸葛亮、庞统却隐居在襄、汉之间,淡泊名利,不轻易投靠他人,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

    后来,依附刘表、屯驻新野的刘备前去拜访司马徽,并和司马徽讨论世事。

    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

    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回答说:“诸葛亮、庞统”。

    同时,徐庶也曾经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和庞统。刘备便以诸葛亮、庞统为军师中郎将。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司马徽也被曹操所得,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马徽在此后不久就病死了。

    司马徽从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都说好话。乡中曾有人向他问好,他回答说:“好”。

    有一次,有人告诉司马徽自己儿子的死讯,司马徽便回答说:“很好”。

    司马徽的妻子知道后便责备他:“人们认为您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告诉您。您为什么忽然听说他人的儿子死了,而对他人说好呢!”

    司马徽回答说:“您的话也很好。”

    因此在明代时,司马徽被人们称为“好好先生”,成语“好好先生”由来于此。

    后世将“好好先生”一词多用于指代不坚持原则的人与对谁也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

    曾有人丢失了一头猪,并说司马徽家的猪正是他丢失的那一头。司马徽便把那猪让给了这人。

    过了几天,那人又得到了先前丢失的那头猪,急忙将司马徽的猪送还,并磕头自责。司马徽不但没有责骂他,反而感谢他把猪送了回来。

    有一次,刘表的儿子刘琮去见司马徽,刘琮让随从问司马徽是否在家。司马徽正在家中耕作,并回答说:“我就是”。

    但是从人不相信,并对他大骂:“你个种地的奴仆也敢自称是司马徽。”

    于是,司马徽只好回到家,梳好头,带好头巾,穿好上衣后再来见刘琮。随从看见司马徽还是原来的老翁,惊恐

    地告诉刘琮。刘琮起身向司马徽叩头,并向司马徽道歉。

    司马徽对刘琮说:“您不必这样,我为此感到十分羞愧。我自己耕作,唯有您了解我。”

    有一次,有人养的蚕该结茧了,无处上簇,就来向司马徽家借簇箔。司马徽就把自己家用的簇箔借给了他。

    有人对他说:“凡借给他人东西时,都是别人急需而自己闲置的情况;而如今他和你都迫切需要簇箔,为何给予别人呢?”

    司马徽回答说:“别人未曾求过我,今天求我,我如果不借给他的话他将会感到很羞愧。哪里有因为财物而让人羞愧的道理呢?”

    黄承彦,汉末三国时期襄阳名士,诸葛亮岳父,黄月英之父。

    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与襄阳名士上层社会圈子:庞统(凤雏)、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

    《三国志》: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

    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黄承彦乃沔南名士,高爽开列,其女嫁予诸葛亮为妻。

    刘备三顾茅庐时遇到过他。夷陵之战后,却说陆逊大获全功,引得胜之兵,往西追袭。

    前离夔关不远,逊在马上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遂勒马回顾众将曰:“前面必有埋伏,三军不可轻进。”

    即倒退十余里,于地势空阔处,排成阵势,以御敌军;即差哨马前去探视。

    回报并无军屯在此,逊不信,下马登高望之,杀气复起。

    逊再令人仔细探视,哨马回报,前面并无一人一骑。逊见日将西沉,杀气越加,心中犹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

    回报江边止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逊大疑,令寻土人问之。须臾,有数人到。

    逊问曰:“何人将乱石作堆?如何乱石堆中有杀气冲起?”

    土人曰:“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

    陆逊听罢,上马引数十骑来看石阵,立马于山坡之上,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

    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

    部将曰:“日暮矣,请都督早回。”

    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

    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

    正惊疑间,忽见一老人立于马前,笑曰:“将军欲出此阵乎?”逊曰:“愿长者引出。”

    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径出石阵,并无所碍,送至山坡之上。

    逊问曰:“长者何人?”

    老人答曰:“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

    逊曰:“公曾学此阵法否?”

    黄承彦曰:“变化无穷,不能学也。”逊慌忙下马拜谢而回。

    后杜工部有诗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罗贯中《三国演义》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当初拜访卧龙的时候起初没成功留下书信往回走的时候看到一个穿着皮衣,骑着小驴,拿着一壶酒的老头,此人就是老黄。老黄过着小桥,念着诗: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麟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黄承彦逝去时后事是诸葛亮的手下一手操办的。

    庞德公是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

    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

    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

    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庞德公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庞德公居住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从来没有进入过城府。平日在田里耕作,夫妻相敬如宾。

    休息时,正襟危坐,以弹琴、读书作为自己的乐趣,神情严肃。

    庞德公与隐居襄阳一带的名土极为友善,亲密无间,过往颇多。

    曾与司马徽、庞统等人屋宇隔水相望,常常欢聚,荡舟或涉水相访,无牵无挂、自得安闲。

    有一天,司马徽来庞德公家,恰巧德公渡沔水去极少,祭祀先人的坟墓,他竟直入庞德公家的房屋内部,把庞德公妻子儿女叫来,并要求他们快点做黍饭招待自己,并说:“徐庶曾说有客人要来与我和庞德公谈论。”

    庞德公妻子儿女皆罗列食物,拜司马徽于堂中,奔跑着供设饮食。

    不久,庞德公回家,和司马徽见面,朋友之间竟像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没有主客之分。

    司马德操小庞德公十岁,把庞德公当兄长,称庞德公称为”庞公“。“庞公”之名由此而来。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庞德公进府,庞德公都不屈身就职。于是,刘表亲自去。

    刘表对庞德公说:“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

    庞德公笑着回答刘表:“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龟鼋在深渊下面作穴,晚上有归宿,人的取舍与行为举止也是人的巢穴,万物都是只为各自得到栖宿的地方,所以天下并不是我所要保全的。”

    庞德公以耕作为业,所以他的妻子儿女在前耕耘。

    刘表指着他的家人问庞德公:“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

    庞德公回答:“世上的人追慕名利,只会留给子孙危险;而我留给子孙的是安居乐业,只是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同罢了。”

    刘表问庞德公危险的原因,庞德公回答说:“尧、舜将天下的土地授予他的臣子,而没有偏爱;让他的儿子在民间生活,而无骄傲的神情。丹朱、商均和我,得以保全生命而终。

    禹、汤虽得到了天下,便把国家交给自己的亲人,使桀败退,迁徙南巢;纣的首级被悬挂在周的旗织上,而他们的宗族被敌人俘获。禹、汤难道不比丹朱、商均愚蠢?这就是其处境危险的原因。

    周公摄政时,杀害他的兄长。如果此前让周公和他的兄弟食用粗劣的汤羹,居住蓬蒿下面,哪有像这样的危害!”

    刘表只得叹息而去。

    诸葛亮十分尊敬待德公,每次探访庞德公,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后来诸葛亮逐渐得到庞德公的注意和重视。

    后来,庞德公带着妻子儿女登鹿门山,以采药为原因,不再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