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我当老师的那些年 » 第六十三章 孔明灯

第六十三章 孔明灯

    但是我清楚得很,我也只是耍耍嘴皮子而已,即便是真的和一个女孩儿同床共枕,我也不会做出什么出各的事儿来。

    我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但是底线,还有的。

    更何况,董筱筱是鬼,那就更另当别论了。

    董筱筱看了一会儿电视剧,起身往洗澡间走去。

    她要洗澡!

    她要洗澡。

    我的心,跳的更激烈了。

    我的视线,不自觉地跟着董筱筱进了洗澡间。

    董筱筱似乎明白我那点儿小心思,进去之后探出半个脑袋:

    “你要是敢看,我把你眼珠子挖下来。”

    “你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不好?我什么场面没见过,我正人君子,会偷偷看你?”

    可我能淡定得了才怪。

    我假装一本正经地看着电视。

    但心里还是想往里面瞟一眼。

    偷偷看一眼,不算犯罪吧?

    就看一眼不过分吧?

    于是,我脖子不转动,眼珠子转动。

    视线渐渐往洗澡间转移。

    然后我看到了差点儿要了我的魂的一幕:

    洗澡间的透明玻璃门上,从上往下渗透出一滴一滴的鲜红血,弥漫了整个洗澡间,像是涂上了一层红油漆,瞬间就挡住了透明玻璃的洗澡间,然后在门上画了个圆,圆的中间,现出了个大大的“死”字。

    “鬼啊。”

    我大叫一声,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偷看,哪里还想着占便宜的事儿,蒙着被子,睡了。

    连董筱筱躺床上,我都不敢掀开被子。

    董筱筱这妮子,真狠。

    第二天一大早,一切恢复如初。

    董筱筱早就起来了,我依旧心有余悸。

    可是床上四散的体香,消除了我的恐惧。

    真香。

    这要是抱着睡,该多么的舒服。

    突然董筱筱狠狠等我一眼。

    我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

    然后董筱筱对昨天晚上的事只字不提。

    退了房,我和董筱筱来到镇上的店铺,买够了制作孔明灯所需要的原材料。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

    相传五代时,有一个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

    这种松脂灯的外形像诸葛老先生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老先生所发明。当年他被围困在平阳,全军上下束手无策,诸葛老先生想出一条妙计,明算准风向,命人拿来白纸千张,糊成无数个灯笼,再利用烟雾向上的引力带着它们升空,一个个小小的灯笼升起,营内的士兵高呼着:“诸葛先生坐着天灯突围啦!”。敌人竟然信以为真,带兵向天灯的方向追赶,得以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按照董筱筱的说法,孔明灯后来也被道家茅山一派的法师寻尸所用。

    一旦遇到鬼术高深恶鬼厉鬼,如果法师无法将其制服,最后就会选择焚尸,来消灭。

    法师测出鬼魂的生辰八字,写在孔明灯的灯罩之上,孔明灯自会指引着法师寻找到鬼魂的尸体。

    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茅山道家法师的做法,借孔明灯寻找到周俊伟的尸体。

    董筱筱在一旁指点着我,花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将一个完整的,看起来却不伦不类的孔明灯做好。

    董筱筱嫌弃我做出来的孔明灯样子太丑,非要我毁掉重新再做一个。

    “能飞起来吗?”

    “只要没有破,当然能飞起来。”

    “能飞起来就行,还要什么样子。”

    我们没有时间耽搁,今天必须要把周俊伟的尸体给找回来,趁着天黑,将尸体埋回去。

    我在灯罩上写上周俊伟的生辰八字,为了更加准确地找到周俊伟的尸体,我将周俊伟的死亡日期也写在了上面,这都是我在他们的学生档案里看到的。

    我点燃了下面的松脂油。

    孔明灯迎风飞起,我和董筱筱紧紧跟上去。

    我做好了长途跋涉的准备,可没想到,孔明灯飘到了邻村儿就开始降落。

    我和董筱筱怎么也没有想到,孔明灯,居然落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口。

    也就是说,周俊伟的尸体,没有埋在坟墓里或者庄稼地里,而是埋在了这户人家里。

    简直不可思议。

    “这孔明灯,不靠谱吧?”

    我问董筱筱。

    董筱筱看着孔明灯,自燃了起来,不一会儿就烧的只剩下灰,被风一吹,灰楂都没有剩下。

    董筱筱却肯定地说:

    “错不了。”

    话音刚落,“砰”地一声,从那户人家里传了出来。

    我听的真真切切,这是放炮的声音。

    什么时候放炮?不是红事就是白事。

    紧接着,一阵撕心裂肺的哭泣声响起。

    “我的女儿啊,你怎么就撒手去了呢,我那短命的女儿啊。”

    这时我才看到,面前的这户人家,大门上方挂着两个白纸灯笼,灯笼上上写着个一大字:

    “奠。”

    白事。

    看来是这户人家,女儿去世了。

    可是那孔明灯把我们指引到这里做什么?

    “一,二,三,起!”

    好像是有人在抬什么东西。

    不一会儿,四个壮汉,抬着一口小型棺材,从那户人家走了出来。

    棺材里面,躺着的应该就是刚刚哭喊声中的女儿了吧。

    不过那四个壮汉,抬起棺材来,却很轻松,并不吃力的样子。

    正常情况下,一口棺材,要十六个人才能抬得稳当,至少也要八个人才能抬得起来。

    在乡下,抬棺材跟抬轿子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都知道,轿子分为二人台,四人抬,六人抬,最好的还有八抬大轿,甚至更多人抬。

    为什么不使用牲畜比如马来抬轿呢,这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人越多,身份越显得尊贵。

    抬棺材一样。

    但因为棺材比轿子重的多,所以抬棺材,至少需要八个人,道理是一样,抬棺材的人越多,说明葬礼就越隆重,越有面子,越显得有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