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复活朱瞻基 » 第三十七章 入朝

第三十七章 入朝

    一个月后,委任李兴为翰林院学士的圣旨彻底下来了。

    明天是上朝的第一天,李兴还是有点小兴奋。

    这一个月,朱瞻墉安排,把内城的一个宅子转让给李兴。虽然院子不大,但是离皇城很近。

    凌晨3点,李兴就到午门了。虽然天色尚黑,已经稀稀拉拉的站着几个人了。

    那几个人见到李兴,虽然没有特别惊讶的表情,但是都有些不自在。

    李兴是大汉将军出身,又任职于北镇府司。这些文官大都瞧不起武将,更别说锦衣卫了。

    李兴也无所谓,站在那里,泰然自若。

    “李大人。”守卫午门的将领正好是凌建群,看见李兴,赶快跑了过来。

    “凌将军。”李兴见到老熟人,心里一热。最近太忙,一直没顾上和他们见面。

    “李大人,要不要我给你搬把椅子来,还要等一个多时辰才能进去呢。”凌建群热心的问道。

    周围几个胡子头发皆白的文官听见,皱皱眉头,不屑的看着李兴。

    “小人得志就猖狂。”一个人忍不住小声骂了一句。

    “马大人,噤声。”礼部侍郎黄明令在旁边劝了一句。

    马士坦是吏部侍郎,为人向来耿直。翰林院陈哲斌和他想交多年,现在已经年过五十,仍然是侍讲学士,李兴二十来岁,又没有资历,直接就是学士,品级高出不少。

    李兴在旁边听的清清楚楚,凌建群似乎有点不满。李兴赶快拉住他:“不用了,等一会儿是应该的。”

    凌建群见李兴这么说,也不好再说什么:“李大人,那我去巡视了。什么时候有空,再聊。”

    李兴点点头。

    又过了半个时辰,没一个人跟李兴搭话。他也不自找没趣,安静的站着,心里盘算着下一步,该如何改进神机营的火器,时间倒是过的飞快。

    “李大人!”苍劲有力的声音传了过来,一个人用力拍了李兴肩膀一下。

    李兴正想的出神,被这么一拍,突然一惊。

    回头一看,白须白发,正是英国公张辅。

    “李大人,我听他们说你入朝了。太好了!以后我们同朝为臣,时常可以见面了。”张辅笑着说道。

    “英国公,以后还要请您多指教。”李兴对他行礼说道。

    “哈哈,不用客气。”张辅说道,“上次一见,我还有好多问题要问你呢。要不今天下朝了,我们找个地方坐坐?”

    “一定一定。”李兴倒是很喜欢张辅这爽朗的态度,比文官们好相处多了。

    这时人群突然安静下来。

    李兴往那边一看,“三杨”来了。

    杨荣,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杨荣在五年前已经辞去内阁大学士俸禄,任太子少傅。杨士奇为现任内阁大学士,杨溥时任礼部尚书,兼任翰林学士与内阁的事务。

    李兴虽然以前见过他们三人,但是并不熟悉。现在见到,也不知道是不是要上前打招呼。

    杨溥倒是看见李兴,主动走了过来:“李大人,恭喜恭喜。”

    李兴谦虚的行了一个礼。

    “弘济(注:杨溥字弘济),李大人和你同为翰林学士,年轻有为啊。”张辅略带调侃的说了一句。他和“三杨”关系一直不是很和睦。

    “李大人去翰林院那日,我正好不在,没有见到。今天散朝之后,不知可否一叙?”杨溥没搭理张辅,只管跟李兴说道。

    李兴有点犹豫,刚刚答应了张辅,现在杨溥又要约自己。这两个人可是谁都不好得罪啊。

    张辅倒是饶有兴味的看着李兴,看他怎么抉择。

    李兴想了想,如实说道:“杨大人,实在不好意思。我刚才已经答应了英国公,散朝以后向他请教火器改进。不知可否改日?”

    “哈哈,这小子不错。”张辅大笑了几声,侧眼看着杨溥。

    杨溥也不生气,微笑的说道:“既然如此,我们约后日可好?”

    “杨大人邀约,我一定去。”李兴赶快接话道。

    “时间也不早了,我们准备列队进去吧。”杨溥对他说道,然后朝队首走去。

    入朝顺序是按照爵位和品阶决定的,李兴虽然为正三品,但是在这一众官员中,属于级别偏低的,站在队中靠后的位置。

    数十位官员们按照文武排成两列,在太监的指引下,朝太和门走去。

    武官的队首是英国公张辅,文官是杨士奇打头,之后是杨荣,杨溥。李兴现属翰林院,自然站在文官一列。

    又过了一小会儿,太子朱祁镇走了进来,站在了队伍的最前面。

    李兴隐隐约约的觉着他经过自己的时候,似乎瞪了自己一眼。

    众人安静等待了片刻,司礼监王立清引路,朱瞻基穿着一身明灿灿的龙袍走了进来。

    待众人跪拜以后,朱瞻基示意众人可以开始汇报了。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杨士奇。

    “禀告陛下,浙江、苏、松上个月上书要求减少荒田税粮二百七十七万石。这个数字户部已经查了很久,也没有头绪。不知道能否下旨,要求地方提供更多的文书,这样户部才好核查。”

    户部尚书刘中敷也站了出来:“我们发现很多文书内容不齐全,很难查验。而且还有大量荒田内容缺失。如果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二百七十七万石这个数字略有夸大之嫌。”

    朱瞻基听他们说完,沉思了一下,对朱祁镇说道:“太子,你怎么看?”

    朱祁镇听到此问,赶快走上前一步:“父皇,二臣认为既然地方报了上来,这个数目自然有它的道理。如果我们现在让他们提供更多的文书,必然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太子,这个数目如果不核实,必然会增加朝廷的负担。”刘中敷有点激动,国库是他在负责,这么一大笔税粮征收不上来,或者被人虚报,那么势必影响到朝廷的收支平衡。

    “刘尚书的意思是说他们下面故意隐瞒朝廷?”朱祁镇反问了一句。

    “我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数目过大,要更加慎重。如果核实清楚,该减免应该减免。”刘中敷赶紧说道。

    朱瞻基听他们争执起来,咳嗽了一声。

    朱祁镇和刘中敷都不敢说话了。

    朱瞻基说了一句:“翰林院学士李兴来了吗?”

    众人没想到他有此一问,齐刷刷的回头,看向李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