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山关东 » 第二章 家族

第二章 家族

    端肆其实不姓“端”,而是姓“由”,“由”这个姓氏,一说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是从晋国到秦国任宰相的“由余”,另一说是出自同时期的楚国,是楚国的王孙“由于”,还有一说是出自楚国的大将军“养由基”,跟据考证,这三位先贤的后代都有以“由”为姓的。

    “由余”和“由于”这二人端肆所知不甚详细,只晓得前者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上卿,秦穆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人居功至伟。而后者能够载于史册的莫过于“以背受戈蔽昭王”了,但是“养由基”的故事相信大家从小人儿书上都能看到。

    养由基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著名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后羿和宁缺,与更羸、甘蝇、飞卫、纪昌、李广、黄忠、长孙晟、王伯当、薛仁贵、王舜臣、花荣、哲别、郭靖、移相哥等人齐名的神射手。

    在《战国策·西周策》中有关于养由基的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而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这两个成语也正是出自这里。

    相传此人膂力过人、能开硬弓,射出的箭矢可以洞穿七层甲胄,且伤敌都是一箭毙命,遂号称“养一箭”。

    至于说端肆究竟是哪位先贤的后代,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不过据他自己了解,现代“由”姓家族大多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的时候从“小云南”迁到山东的。而这个叫“小云南”的所在其实跟现在的YN省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闹了半天就是《苏三起解》中唱到的SX省洪桐县的一处叫大槐树的地方。

    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时,当时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因为连年的战乱以至人口凋敝,已经快成无人区了。所以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民生,采取了“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以此类推这样的政策,从山西等地向这一带移民,于是才有“由氏”兄弟二人移民至山东,后来逐渐开枝散叶。

    秦国上卿“由余”的祖辈原本是晋国人,跟山西还算沾点儿边儿。而“由于”和“养由基”都是楚国人,在南方。端肆怎么看自己和家人的身材相貌都是典型的北方人无疑,由此推断,端肆觉得假如他们家一定要傍上一个有名的老祖宗,也应该是选秦穆公的上卿“由余”比较靠谱儿。

    端肆不止一次听家里的长辈说由家祖上没出过什么大人物,对此端肆却不以为然,就拿“由”姓来说吧,倒着倒着就倒出三先贤。而且历史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名人传记,没点儿字号的谁给你传记?你看现在的姓氏起源还是追根溯源什么的,谁们家的祖上不是大人物?

    在端肆的家族内部,还有两个传说。其中一派的学者认为:由家的祖先原本姓“田”因为避祸所以改名换姓逃亡在外。但是换个什么姓儿好呢?思来想去,就决定就在“田”字的上面出个头,姓“由”,意思希望早晚有一天能有出头之日。

    对于这种说法,端肆给予的评价是——其寓意还是比较积极的,其内容却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假如确有其事的话,端肆不禁要问一问了,他们由家的先人到底惹了多大的祸啊?这都过了多少年了?到底出头没出头啊?什么时候才能认祖归宗呢?

    至于另外一个传说,端肆则更是嗤之以鼻。另一派的学者则认为:由家先祖只是临时姓过“田”而已,其实最早是姓“朱”,乃是明末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后代,再往上论都能论到朱熹那儿了。从这一点上看来,这一派学者的思路倒是和太祖爷朱元璋出奇的一致。然后此处回到说法一,详见上文。

    虽然端肆对这种说法非常不屑,但仔细一想,觉得这种说法从逻辑上还是说得通的。结合说法一来看,由氏先祖是为了避祸而改姓的,那么他们究竟惹的是什么祸呢?

    说起来,这场是非着实是不小,大明朝灭亡了,明思宗朱由检“自挂东南枝”了,老朱家的后人,朱明遗孽,那肯定都是祸根啊!这当口你还敢姓自称“朱”?人家姓“爱新觉罗”的不把你弄绝户了都不算了事啊!

    其实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的确是可能把祖先的名字拆分开来作为姓氏的,比如“由余”的后代就分为姓“由”和姓“余”的。既然不敢姓“朱”了,那就改姓“由”或者姓“检”吧。可是姓“由”或者姓“检”也非常容易暴露啊!

    于是乎,由氏家族中有一位精通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的学者指出:诸位,咱们要想解决问题,那么首先要搞清楚问题的本质!那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人家啊要砍我们的头。人家为什么要砍我们的头呢?是因为我们本来是姓“朱”的,虽然我们后来改姓“由”了,那也改变不了我们是从姓“朱”变成姓“由”的事实,所以人家才要砍我们的头!那么我们既然知道了问题的本质,要想解决问题就不难了。那么怎么解决呢?这个其实很好办,我们只要做出改变就可以了。那么怎么改变呢?这就又要说到问题的本质了。你看,这些年过的不好不坏,只是好像狗撵鸭子一样的存在。大家都挺忙的,何必还要给人家添麻烦呢?人家不就是要砍我们的头吗?那我们索性“自砍一刀”不就得了吗?那么怎么砍呢?这样,咱们现在姓“由”对吧,那么“由”砍掉头是什么呢?是“田”啊,咱就改姓“田”不就完了吗?这不就是改变吗?而且这在我们这个学科来说那是有说法的,这叫“偷天换日、瞒天过海”。

    对于这种封建神秘主义的论调,古代人比现代人的认可程度要高的多,他们觉得这种“自砍一刀”的行为完全等同于自己就是已经被“砍了头”,从而达到李代桃僵的目的,因此就能逃过一劫。所以此言一出,其余众位先人皆称“大善”。

    后来时间过的久了,大清朝的江山也稳固了,小鱼小虾的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了,老“爱”家的人也不再追究责任了人了,于是“田”家也算是熬出了头,但是姓“朱”还是万万不敢,只能接茬儿姓“由”。

    传说仅仅是传说,其实端肆家里是有家谱的。家谱原本在山东老家的宗祠里,老家的人把家谱俗称为“影”,“影”记载着家族的渊源和历代各支各系的孙男弟女以及他们的配偶,还注有他们的生卒年月。“影”是用整幅的大红纸书就,再用黄绫子包裹好放到木匣子里,平常的时候就供奉在宗祠里。每逢年节或有重大事件的时候,才会将家谱展开来悬挂在祠堂的房梁上,并且准备好供品,让后代子孙拜祭。

    据端肆的爷爷说,他幼年回老家的时候还曾见到过家谱,也曾不止一次的拜祭过。后来端肆回山东老家收集素材,打听起家谱的事情,老辈儿的人告诉他说,祖传的家谱在也不晓得是毁了还是被哪位先人给藏起来了。如果是毁了也就罢了,要说被哪位先人给藏起来的话,那这位先人自己可能都把这件事给忘了,直到一路向西都没想起来。而现在的家谱,是宗亲们凭借记忆后补上的,里面记载的内容少得可怜不说,还无法保证准确性。

    自从端肆的太爷爷闯关东到了现在的LN省海城市,海城的这一由姓分支也保有一份家谱,是端肆的六爷爷从山东老家那份后补的家谱上誊抄下来的,虽然原版的肯定也是错漏百出,但是至少能保证到海城以后的这一支还是准确的。

    按照家谱来排,端肆太爷爷那一辈儿的人范的是“兆”字,爷爷那一辈儿的人范的则是“学”字,而他父亲这一辈儿范的就是“广”字,到了端肆一辈儿,应该是范“春”字的,但是从端肆他们这一代的孩子开始就没有这个讲究了,名字起的越来越时髦,甚至都有四个字的了。

    端肆的本名叫“由奇”,这个名字是他爷爷找了几位教授同僚共同商议决定的,据说为了给自己的大孙子起个好名字,还搭上一顿酒席,而最终取了个“奇”字。

    “奇”这个字在说文解字注里面是这样定义的:“奇,异也,不群之谓。”选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希望端肆能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原本端肆挺喜欢自己的名字的,别人也都说这个名字好,可是后来端肆觉得自己名字写在一起像个畸形的“畸”字。而且按照古人起名的理念来说,有姓、有名、有字、有号,其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那么端肆姓“由”,名“奇”,字则理所应该的叫“不群”,这个在当今时代未免有点搞笑了吧?那号呢?难不成叫“葵花居士”?

    于是乎他开始自称“端肆”,因为他是阴历五月初四生人,端午节的前一天,而端午也有端五的说法,所以他就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端肆。

    端肆其人,重情好义、轻世肆志、放浪形骸、桀骜不羁。端肆自知,所以给自己起了这么个名字,还暗含着告诫自己要端正品行、莫要太放肆的意思。不过还是那句话,其寓意是比较积极的,其事实是好像没球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