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武立诸原 » 第一章 五元村的外来客

第一章 五元村的外来客

    天演历451年,北魏边关五元关关内的张棚村来了一对外来的夫妇。丈夫个子不高,皮肤黝黑,面相十分严肃,右手手背上有条令人触目惊心的伤痕一直延伸袖子里,手腕处露出的绷带外仍能看到渗透出来的丝丝鲜血。这妻子姿色一般,却是肤色白净,一身衣裳虽然朴素,但收拾的十分干净整洁。妻子的怀中还抱了一个不到一岁大的孩子,孩子自进村起就一直在哭,一双小手不断的向着空中乱抓,看上去像是饿了许久想要吃东西,这妻子一直不停的在安慰孩子,嘴里喃喃道:“卿儿乖,咱们马上就能吃东西了。”

    这对夫妇操着南方人的口音向村民打听了村长的住所,到了村长家见到了村长,丈夫操着南方口音开口说道:“老先生,鄙人名叫白山,此乃贱内,名叫苏兰。我夫妇二人自南方而来,家中因经商不善而没落,家中祖产均已变卖,因此想在贵地买间宅子,在此落户,不知村中可有屋宅出售。若是老先生能帮忙寻到定有酬谢。”村长细细打量了一下这夫妻二人,倒是没有直接答应下来,倒不是村里没有闲置的屋宅,而是此处不是平常的村落,而是临近边关,因此村中一切的人口往来变动都需要向官府报备,若是随意让人在村中落户,偏远的地方那些官老爷可能并不在意,但在此地若是被人知晓,他这个村长可是要承担责任的。村长于是问道:“你夫妻二人可有携带行路文碟。”

    无论是在北魏国还是南赵国,证明身份的物件一共两种,一是照身贴,这个照身贴通常是用竹子做成的竹板,上面刻着个人相关信息,如姓名,性别,生辰,籍贯等。若是身份比较高贵的人,如有功名的读书人或是稍有些权势的豪绅这照身贴则是由青铜制成,而官员或是有爵位在身的人,他们的照身贴则是由金银制成,相比其他的照身贴,为防止有人假冒,照身贴之中的信息里会详细描述本人的体貌特征。另一种就是村长口中的行路文碟,它是专门发放给迁离原本籍贯之地的人,由本人向当地官府申请,而后官府会有人替你写好文碟,上书身份信息以及迁离的理由以及迁往地等。虽说律例没有对行路文碟的发放做相关限制,但是地方上的官员哪会让自己治下之民随意流往他处呢,因此行路文碟也不是普通人家能有的,若是不花一笔不菲的银子是万万拿不到的。

    听到了村长的询问,白山面露难色,回到:“我们途中遇上了几名山匪,虽是侥幸逃脱,却也是将行李不慎丢失,这行路文碟也一同丢失了。”这样的回答早已在村长的意料之中,刚开始村长就料想到了这二人一定是惹得仇家一路追杀至此,而不是什么家道中落,村长年轻时也是一名大齐国的边军,侥幸没死在战场之上,又立了些军功,便退出边军回到了村里。他一眼就看出白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练家子,有这一身不俗的武艺,而且手头上肯定沾了不少血,绝非什么寻常人家。他面露为难对白山道:“不是老朽为难你二人,只是本村临近我大魏国的边关,不说外来之人落户本村,即便是谁家添有新丁都得第一时间去往官府报备。二位若是拿不出行路文碟老朽就是万万不能让你们留在本村,否则我一家老小就得大祸临头啊!”

    得到这样的答案,白山和苏兰并不意外,这已经是他们询问的第六个村子了。一路逃亡了好几个月,从南赵到了北魏,现在再往北就是托然了,从之前的大齐国到现在的北魏,与托然之间打了上百年,再往北怕是在路上就会被托然的游哨顺手给砍了,而后提着脑袋去领军功。

    白山叹了口气,刚向村长作揖告辞,还未转身,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村口方向传来伴随着的还有清脆的铜锣声。一行身着轻甲的骑士一边策马疾驰一边大声喊道:“托然贼兵来犯,都护府有令:每户无论老少都要出一人前去协助守关,两个时辰之内必须赶往军营听候调遣,若有违抗或逃逸者全家皆按通敌之最论处!”一行人随即便立即策马驶离,应该是还有其他的地方需要通知。

    听到了骑士的话,一众村民顿时炸开了锅,近十来年,托然虽时常举兵南下,但绝大所数都是兵锋直指河州和并州两地,五元关所在的冀州因是上京城的门户,所以一直都是由北魏十二卫中称号为骁骑军的左翊卫和右翊卫共计十万大军来镇守,后面还有拱卫皇都的八万佽飞军随时可以增援。所以除非托然举国来攻否则断然不会随意就来攻打五元关的。因此村里的大多数人也是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只有一些阅历丰富的老人感到了不寻常的味道。

    北魏三面环敌,北有托然和佰罗南有赵国,常年的战争让北魏百姓极其尚武,不说男儿就连一个妇人都有可能会有一身不俗的武艺,因此村民们刚开始虽是有些躁动不安,但片刻过后家家户户都在商议着由谁来去完成这趟差役。家中人丁兴旺的还好,四五个好男儿,去一个成年但未成家的即可。但人丁凋零的此刻却是一家人愁容满面,要么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要么就是还未及冠的少年。传令只虽然说只是协助守城,但战场之上刀剑无眼,这一去还能不能平安回来可就真的说不准了。

    看着村里的家家户户,村长轻轻叹息一声,他家中本有三个儿子,皆是投军去了,老大和老三均已战死,只有老二还在左翊卫中任百户。家里只有他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子和收养的一个孙女,说起来收养这个孙女的本意也是怕万一老二也战死沙场,倒最后连给自己收尸的人都没有。他也在心里默默的祈祷自己的儿子能在此战之中顺利的活下来。突然他好像是想到了什么,急忙叫住已转身离去的白山,开口道:“这位壮士,我瞧你定是有一身不错的武艺,老朽这里有个法子能让你夫妻二人名正言顺落户本村之中,不知你可愿意?”

    白山闻言便已经猜到了村长口中所说的法子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直言到:“你是想让我替你们村里的一户人家去协助守城?”村长笑着解释道:“不是让你替本村的任何一人去,更不是让你去协助守城。”不等白山追问,村长补充道:“我知道你是南赵人而非我魏国人,我有个儿子在左翊卫中任百户,我写一封家书予你,你跟着村子的人一同去往边关,然后找到我儿,将家书给他,他自会想办法安排你进入军营中参与迎敌,按我朝的律例,只要你能斩杀三人,这等军工,此战之后你求个落户的文书毫无问题,官府想来也不会去深究你到底是何方人氏。如何?”

    没等白山答应,在一旁的苏兰扯了扯他的衣袖,轻轻的摇着头,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担心。白山没有看苏兰一眼而是直直的盯着襁褓中的孩子,咬了咬牙答应道:“没问题,我去,还麻烦村长帮我妻儿找个遮风避雨之所。若我不幸战死,也请村长能想法让她两能在此安家。”村长正色回道:“你且放心去,她们娘两我自会安排村中之人照拂。”听到村长的回答白山这才看了一眼苏兰,轻轻的拍了拍她,一句话也没有多说,苏兰也一直低着头在哄着怀里的孩子未再多言一句。等到村长写好信交与白山,白山拿着信头也不回的随着赶赴边关的村民一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