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侠骨医心 » 第四十二章:言对

第四十二章:言对

    “上瞭三皇五帝,下仰我朝肱骨,千百间贤臣名将不下千。

    商,伊尹大公也。

    辅五帝五十余载,惜民顿官、推经济、助繁荣,以鼎调羹调和五味,商汤五百年基业,首推商元圣。

    周天子昭天命灭暴虐,姜尚父兼军政大权,千里之野、兵诡道也、胜牧野败暴纣,后世兵家无不仰视。

    修政事、尊风俗、简礼仪、重工商盐渔,国家兴旺各国臣民皆归附于地。

    周公之表已无需多言,庙堂之高君侧周公也。

    兴汉四百年张子房居功至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料天下之事定国之大正,解鸿门之围不图功不贪富,疏不间亲明哲保身。

    太宗临天下,房谋杜断其功置伟,名臣典范也。

    玄成公谏言入律,太宗瑾受肺腑之言成贞观之世,此为庙堂高处君臣之表率。

    宋室衰败,名臣不枉贤名。

    宋末三杰、四大名臣皆文骨之风、汉之忠魂,此上皆为名臣贤相。

    岳武穆少年从军,北伐中原军纪严谨,善军民一心缔造河朔之谋屡败金兵,踏破贺兰山缺,收拾旧山河,将之大义。

    唐初名将无出李靖者,兵谋共用、战无不胜踏王世充窦建德之流,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阙,西破吐谷浑,唐之疆土阔野千里。

    郭子仪、李光弼安史之乱率兵勤王,收复大唐半壁江山,延李氏王朝百年基业。

    袭龙城败匈奴收失地,开汉之军事胜匈奴之先河,以战养战深入敌后破单于匡威汉室雄风,军纪严明、爱待将士、赏罚有度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汉之大将军卫青也。

    驱匈奴逐漠北,封狼居胥,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少年名将当属霍去病。

    忍人者不能忍之事,汉初三杰,兵权谋略者兵仙韩信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奇谋诡道,东进无人可阻,垓下决战,败霸王,复山河一统。

    王翦老谋深算,一生征战无数却智而不暴、勇而多谋,杀伐有度实为战国末仁义之将。

    乐毅合五国联军以弱胜强,下强齐七十余城报齐国伐燕之仇,此为三军统帅···

    名臣良将古之多已,希直才疏,不知郡主以为如何?”

    方孝孺拱手道,郡主转身看着小林利挤个眼露出一丝笑意道:“先生所言者皆为圣贤名将,我辈无不垂涎膜拜,敢问先生楚霸王项羽比之高祖如何?”

    方孝孺回道:“霸王王者之气,却无帝王之尊,高祖屈伸若轻,举重就贤成帝王之位。”

    “齐桓公比之楚庄王。”

    “桓公春秋首霸尊天子一服诸国,庄王韬光养晦蓄势待发,胜晋公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就霸业,此二人皆春秋名主。”

    “先生觉外夷政将如何,汉之初匈奴压境我汉之千里疆土无敢缨其锋,遂求和已图安之。

    我观其便,每时想来外夷虽屡犯我边境,其因不过夷将有统帅雄狮之士。

    秦汉矛盾单于、晋时,五胡乱华。

    外夷将帅比比皆是。

    若依我汉之庙庭所谓当有苻坚、石勒、慕容恪、慕容垂。

    其中我敬慕容玄恭为首不知先生觉得我敬之有意否?”

    “郡主大义,古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外夷名将皆为我辈尊佩之人,慕容玄恭身为鲜卑,却受教于汉之古学,衷心辅主匡前燕大事,总揽朝政却无私心,可惜却早逝。

    实为可惜,此为古之遗爱的名臣良将也。

    方谋人无不佩服。”

    “先生所言甚是,汉夷或有别,然良臣名将却皆为后世楷模。

    不知先生长观三国否,孔明、司马懿何如。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老谋深算,深不可测。

    我每每念及出师表,皆潸然泪下。

    仰诸葛丞相受白帝托孤之遗,却制于国弱民寡。

    北伐中原屡屡受挫,实为敌强我弱也,痛哉惜哉。

    然,一弱出强实为不测也,丞相虽五伐中原,其实无法撼动曹魏之山河。

    司马懿暮年成名深于算计其人狼子野心,曹魏用人不当遭司马氏‘其人之道还之其身’。

    然,司马氏灭蜀吴统三国结束乱世,造福于黎民百姓也。

    先生何为忠君何为权谋?”

    方孝孺对建文帝一揖。

    道:“忠君者。

    庙堂之上。

    思君之所思,虑君之所念。

    江湖之中。

    顾黎民之苦,体苍生之祸。

    诸葛丞相忠刘皇叔之所托,责己彼身,留后世忠臣贤良之名,启为成败而伦也。

    权谋者。

    宫廷之上

    顾君之所好,投君之所爱。

    千里之外。

    扰民之安危,掠君之社稷。

    司马懿以权谋私,壮其家室,夺曹魏社稷,遗臭万年。

    司马氏统三国建晋,然其政绩腐败、骄纵妄议,立国不过数年引八王之乱,百姓苦不堪言,外夷起兵更是祸乱黎民,汉之民众十之八九遭遇不测,北方之地腐尸遍野,千里黄土无可耕种之民。

    谋权者,皆顾己彼身,无忠君爱国之情,无体恤爱民之心。

    司马懿机关算尽,后世唾弃者也。”

    “先生所言甚是锥心刺骨,无不佩服···”郡主对方孝孺一揖,回道。

    不待她在继续,建文帝便插了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之祸国者皆为失民也,正所谓,失民心者失社稷。

    失百姓者失基业。

    小妹今日一番问题算是拷问我与先生了,哥哥这箱也拷你一二,如何?”

    郡主一撇嘴,笑道:“皇帝哥哥···请了···”

    建文帝撇了郡主一眼道:“有言,女子之美或安社稷之福,或祸乱帝心。

    今不知,杨太真,王昭君之辈属何为?”

    郡主哈哈哈一笑道:“这容易,留我这跟班的回予皇帝哥哥与先生···小林利说与皇上和先生。”说罢走到小林利身边用手中折扇敲了下他的肩膀。

    小林利上前向建文帝下拜。

    “免了···说来听听。”

    建文帝看着眼前的小太监道。

    小林利转身想方孝孺一揖,便回道:“回陛下,先生,王昭君一身往嫁,驻边境安宁,百姓乐其业者。

    杨太真依明皇之宠,充杨氏门楣,一家之大,坏败朝政社稷之害也。

    在小的看来。

    杨太真表秀其外,

    王昭君秀里其中。”

    说毕小林利躬身不敢抬头。

    郡主走过去敲了一下傲娇道:“不错不错,没白跟着我,退下吧···皇帝哥哥··”

    郡主正要再问,不想外面季公公进来道:“皇上齐公与黄翰林求见···”

    “宣进,···小妹,哥哥要忙了,你该退下了”建文帝看着郡主笑道。

    郡主笑着回道:“那是自然哥哥国事为重,小妹告辞了···小林利走喽···”说罢一招手,小林利上前搀扶着出了建文帝寝宫。

    待二人出去后,寝宫内方孝孺于建文帝都是一阵哄堂大笑。

    门外二人撞见齐黄二人,打个照面招呼一声便溜走了,寝宫里的笑声让齐黄二人颇为好奇。

    这边郡主和小林利脚步加快心里也是一阵阵的喜。

    小林利跟着主子的步子笑道:“郡主今日可真不错,说的头头有道,听的小的我都差点给您当时跪下了。”

    郡主傲气横生,道:“那可不,我为了今日,这最近多日看了不少书,录了不少古人的撰言,咱有备而来,不然岂敢在方公面前耍大刀···哈哈哈···”

    两人一边说笑一边回了郡主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