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星雨楼 » 第十六章 诗坛爆了

第十六章 诗坛爆了

    明月王朝中都长安,西城的主街口有一间衙门。

    这间衙门很普通,不像其他大部分在京的衙门,它没有高门广户,但它的门槛却很高。

    衙门口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评诗署”三个字,这三个字挡住了很多人想往里面踏的脚步。

    让人望而却步的原因是这里引领着整个诗坛。文化人的圈子你一个屁都不懂的人就往里面闯是几个意思?

    诶,说你呢,穿金戴银了不起?你爸是京兆尹了不起?别说你了,即便是你爸,也不是想进就能进的。

    什么?您爸是庶吉士?那您爸是那一年恩科的庶吉士,呦,失敬了,那他诗文科有没有上榜?没有啊,那进来做什么?他应该去翰林院报道。

    这就是评诗署,长安百姓往衙门门口过都要心生敬仰的地方。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人都是读书人中的才子。

    虽然官场里基本都是读书人,但那些读书人书读出来都是当官的,小官每天跟鸡毛蒜皮打交道,大官平日里又见不到,还有些奸臣贪官,想起来都闹心。

    远远没有这个衙门里的可爱,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才是茶余饭后最好的谈资。

    对于当官的来说,现在的科举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条线,一个是以经义、论、策等治国方面取士,一个是诗文科。

    刚开始时两线并重,读书人既要有治国之才,同时也要是诗文科的佼佼者。

    到后来,朝廷就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有治国之才的诗写得不堪入目,诗写得好的经义、论、策考得稀烂。

    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各玩各的,经义、论、策好的就去当官治国,诗文好的就进评诗署。

    虽然评诗署是一个清水衙门,但里头的人都是在诗文科上榜的人,明月王朝近些年诗坛不振,诗风靡靡,大有一蹶不振烂泥扶不上墙的趋势。

    但即便诗风靡靡,若你在诗文科上不了榜你就依旧进不了评诗署,更不能对他们指手画脚。

    因为这帮人虽然写不出令人振奋的诗,但脾气一个比一个大,你要得罪了这帮人,没准就写一些歪诗来讽刺你。

    哪个读书人不想青史留名,流芳百世?这要是在歪诗上留了名那可比被写在史书上骂还要恐怖。

    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去看史书,史笔如椽,也不是绝大多数人能看得懂的。

    但歪诗不一样,一首首跟顺口溜一样,就是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给你张口就来,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在成文岳穿越前的那个世界里,流传度最广的应该要属《赠汪伦》了。

    这首诗三岁小孩都会背,汪伦是谁到现在也不知道,但不妨碍他把自己的名字成功保留在历史的长河里。

    汪伦若泉下有知应该再请李白农家乐几日游,幸亏李白没有黑他……

    李文渠此刻就坐在评诗署的公堂上,作为评诗令的他平日的工作并不多,只有在四时的题诗林壁斗诗大会上他会比较忙。

    无论是从会场准备到比斗评诗,再到最后整理汇编,呈送朝廷御览。

    偶尔也要收集一些没参加过科举的,或大举之年赴京赶考的举子们在考前斗诗的,亦或是坊间有些类似奉旨填词柳三变一样的诗人留下的佳作。

    今日无事,正与几个下属在堂中讨论前人诗作,顺便再讨论一下新一期的新诗汇编该收录那些诗。

    晌午时分,忽然有属下呈来一张纸,说是题诗林壁那边有人写了新诗,是否雕刻到石壁上,请评诗署评定。

    李文渠漫不经心地接过来,展开纸张,忽然他的眉头开始皱起来,然后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惊呼。

    下边座上的三个下属见顶头上司反应超乎寻常,立时从椅子上站起身,往李文渠身旁凑过去。

    《癸未杂诗》?这诗名怎么取得这么随意?看看写了些什么?嘶~

    《癸未杂诗·其二》?这诗名怎么还是这么随意?嘶~

    李文渠看着边上三个人,边上三个人也看着李文渠,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像是被人捏住了脖子,脸开始慢慢变红。

    过了大半晌,李文渠用力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忍不住连说了三个“好”字。

    诗风靡靡虽然是如今的主流,之所以能成为主流,那是因为没有人能写出提振诗风的佳作。

    既然写不出来,那就将就跟大家一起伪娘,看谁伪得更好。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能分辨一首诗到底好不好,毕竟评诗署已算得上评诗的权威机构。

    其他三人也似乎还未从诗境中走出来,豪迈地说道:“振聋发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堂堂男儿当如是也。”

    李文渠颤抖着手将纸张慢慢放到案上,然后屏息对其余三人说道:“这一期新诗汇编就收录这两首呈上去吧。”

    “只收录两首?”

    “会不会太少?”

    “陛下会不会不悦?”

    李文渠坚定道:“就收录这两首,我们前面拟定的那几首能和这两首并序一期吗?”

    “大人高见。”

    “大人高见。”

    “大人高见。”

    李文渠从案桌的角落上拿出一册表纸,工工整整地将这两首诗抄录上去。

    太激动了,还没看诗作是何人所作,成文岳?成文岳是谁?没听说过呀。

    李文渠抬起头问三人:“这位成文岳三位可有耳闻?”

    那三人同时摇头,“许是还未来应考的举子吧。”

    李文渠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站起身来说道:“本官立即将诗作呈进宫去。三位大人,请安排人手去打探一下这位成文岳是何处州府的举子,另外,让题诗林壁那边的人将这两首诗雕刻上去。”

    说罢,率先出了大堂。

    李文渠将诗作呈上去,未过多久,宫中便出了旨意:传阅百官。

    一时间,京城震动,长安纸贵。再然后,整个诗坛都震动了。

    就像有人往粪坑里扔了一块大石头,不对,往粪坑里扔了个手榴弹。

    这个成文岳是何方神圣?竟然能写出这么立意高远,力透纸背的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