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秋色深处 » 第三章 画为情书

第三章 画为情书

    1轻车熟路

    昨天刮了一夜的风,罗素友很担心今天天天气不好。

    早上风慢慢小了,冷空气来了,清早有点冷,但天气却很好,天蓝得一尘不染。一早罗素友就到了高俪家。高俪也早就起来了,而且让小惠把所有的画画用具,还有午饭都准备好了。

    城外天高气爽,秋天的阳光格外的明亮,从五彩缤纷的秋叶的缝隙中直透人心。

    罗素友问高俪:“你冷不冷?看你穿得不多。”

    “不冷,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开车专心点,你老是打哈欠,是不是没休息好?”

    “没事,我开车你放心,我就是一夜不睡觉,一坐到车里就清醒了。”

    高俪担心的说:“你不要吓我,你昨夜没休息好?”

    “不用害怕,春困秋乏嘛,很正常。昨天睡不着的时侯,我在想你的一个问题。”

    “什么?我又问过你什么问题了?”

    “对呀,你不是问过我美是什么吗?”

    “你好像回答过了。又有新的想法了?”

    “对,我过去把美感与惊喜,满意这些情绪混在了一起。”

    “有区别吗?我看还不是一样。”

    “不一样,区别在于美感是由情绪脑主导的,而惊喜,满意,还有愉悦,放松之类的情绪是由理性脑主导的。所以一件艺术品应该分开评价,它是美的吗?它有价值吗?美不美是看它能不能引起情绪脑的情绪快速通道产生愉悦的感觉;而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是看它有没有达到艺术的传统目标,给人以满意感,有没有创新,给人以惊喜感。还有是不是名家作品,有没有文化价值,考古价值,市场价值。

    艺术品一定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欣赏。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艺术的话,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有些不美的艺术品却有艺术价值?因为它达到了理性所确立的标准;为什么有些看起那么美的艺术作品却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因为它没有附加的语言作用,没有传递出更多的思想和情绪。

    总而言之,人的大脑分成两个部分,艺术品作为人类的作品,也反映出大脑的结构,分成两个部分。对于艺术品的评价也要分成两个部分。我原来总是以为艺术品的美来自于作品满足了我们的理想目标或评判标准,但现在我认为这并不是美感,而是艺术品带给我们的一种愉悦感。

    拿凡高的作品来说吧。许多描绘大自然的作品,比如果园,丰收的田野,向日葵,橄榄林,这引动作品的欣赏就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自然景色的美,二是个人对自然的情感表达。首先第一眼你就会感受到自然之美,但这种自然之美与真实的大自然又不太像,美感有所减弱。然后你再仔细观察他的作品与众不同之处,比如他短小的笔触,鲜艳的色彩,动感的形象。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在于他对于大自然的感受充满激情,他说,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了解了这些,你才理解他牺牲自然之美却让我们产生另外的愉悦之情,比如他的庄稼,树木,太阳的确有一种特别的激情,对他的笔法用色构图感到满意,惊喜。”

    “有进步,终于承认美了。而且你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课本上就说,审美既有智力价值也有情绪价值。”高俪说,“你的潜意识呢?”

    “哈哈。”

    2柳暗花明

    河岸两边的杨树的叶子已经快要落尽,天地都显得宽阔起来,老远就看到了那座石拱桥。高俪下了车,边走边看。

    罗素友说:“这桥好像还没夏天时好看,但感觉太空了。要不,我带着你到湖边看看。那边,看见没有?”

    高俪没有回答,向四周看了看。她忽然指着远处惊喜地问罗素友:“那是什么?”

    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远处有一棵树,它的叶子是红色的,我也很意外,说:“难道是枫树?”

    “我们去那儿看看吧?”高俪说。

    罗素友开着车小心地驶过那座石桥,又沿着颠簸的土路走了二里多路,路过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看不到人,听不到鸡鸣狗叫,很安静,看来已经没有人住了。几间房屋都锁着门,还有一间房子的土墙已经裂开了一条大口子,为了防止倒掉,人们用几根长木抵在房屋的四周。房前屋后都长着很深的杂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长结满了红红的柿子,也无人采摘,寂寞地守候着这个村庄。

    过了村庄,他们就看见了那棵棵红红的树是什么了,那是一棵高大的乌桕树。其实这儿并不是一棵,而是好几棵,只是这一棵特别高大,它的主干非常粗壮,树皮裂开,中间有一个很深的树洞,倾斜地长在田埂上。在二米多高的地方,主干分成粗细差不多的三支,这三支黑褐色的树枝遒劲而苍凉地从不同角度伸向高高的蓝天,在那树的顶端是繁密的火红的心形叶子,红叶中还隐隐藏着白色的种子。

    高俪绕着树走了好几圈,嘴里不停地说,真美啊!就画它了!

    罗素友也被吸引住了,没想到这里有如此美丽的景色!旁边的两棵年轻的乌桕树,其中一棵的绿叶还很多,只是树顶的叶子变黄;另一棵已经没有绿叶,它的叶子有红有黄,异常绚丽。还有树下田埂上的枯黄的草,远处的黄褐色,刚刚露出绿色庄稼的土地,一切者是如此让人心情舒畅。

    实在是太美了!高俪有点迫不及待了,找好角度,想了想,她便开始在画布上飞快地勾勒出那棵乌桕树的轮廓。

    她先用灰褐色画出乌桕树的树干,然后画树叶,同时不断地画出地面上如毡的枯草,远处的几株柳树。画得差不多了,她才把蓝天的颜色填进去。她画得很快,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把大色块铺好了。她离画板远远地看了好长一会儿。这显然不是一幅实景的写生,她把本来不在一个画面内的乌桕树,小路,柳树安排在了一起。

    已经快一点了,罗素友催促她歇一歇,她总是置之不理。

    “歇一歇再画,时间还早。”

    高俪终于停下来,站在二米多远的地方看了半天,才放下画笔。

    “作画有时像写文章,要一气呵成,这样才能气韵贯通。”高俪虽然显得有兴奋,一扫清早那种倦殆。

    罗素友对高俪说:“你看看,出来走走还是好处多吧?”

    “嗯。”

    “所以人要想快乐有时也简单,不要去想那么多,不要被理性拖累,不要再考虑什么明天,什么生活,什么意义,什么理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运动运动,去会会朋友,或者到外面走一走,跑一跑,什么时候想画就画一点,累了就丢到一边。”

    “就是活得没心没肺!”

    “意思差差不多。你想想,人就是一堆神经通路,渴了就喝,饿了就吃,看见美景就愉快,根本没有什么理想目标在推动。随遇而安,顺势而为。”

    “我现在就顺势而为了。”高俪一边把牛奶喝完,一边拿起画笔,又开始了更细致的刻画,调整。

    这个过程漫长而繁琐,罗素友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她到底想干什么,他认为很到位的地方,她却不停地修改,他认为需要更细致刻画的地方她却置之不理。但不管怎样,画面慢慢从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3日落情暖

    这幅画高俪画了差不多八个小时了,终于她放下画笔,站在远处看了半天。

    这幅画的近景是那棵巨大的像是盛开着鲜花的大树。画的中景是一棵完整的乌桕树,五彩斑斓。远景是麦地,柳树,地上的枯草,还有钴蓝色的天空,还有晚霞。

    “可以了吧?”罗素友问她。

    高俪摇摇头,指了指西边的天。罗素友明白了,她在等夕阳落山时色彩的变化。夕阳在一点点接近西边天空的那一抹暮色,慢慢隐入其中。

    天色渐渐暗下来,罗素友问她:“不用调整了吗?”

    她转过身来问罗素友:“现在光线不好,回去再调整。你觉得这画怎么样?”

    “太好了,我觉得你就是一个天才,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完美的风景画!”

    高俪说:“你就会挖苦人!”

    罗素友说:“没有这个意思,让我学十年我也画不了这样的。”

    “那说明你笨,不能说明我画得好。”

    “不能这样说,我说的是实话。”

    “那你说说这幅画好在哪里?”

    “首先,”罗素友顿了一下说,“这幅画的色彩很好,说实话乌桕树叶的红色有点轻佻,而在你的画中没有这种感觉,画中的红深沉凝重,一幅红色调的画,很难处理,但你把晚霞,土地,树叶的色调安排的层次分明又非常融洽。还有天空的蓝色,树干的深褐色也恰到好处,配在一起给人一种秋天的成熟美,深沉美。特别是这些绿色的麦苗,落在上面的红叶,近处红色的乌桕树与远处黄中带红的树叶,协调融洽,而且压住了红色调的燥动,处理得太好了。

    其次,画得很有层次,构图很用心,红色的乌桕树枝把目光引向田野的深处,引向蓝天,再引回乌桕。”

    “老一套,一是色彩二造型三形式。还有呢?”

    “没有了。”

    高俪很意外地说:“怎么会没有呢?你为什么没有重点说一说那条田间小路?全指望它能带来安全感呢。”

    罗素友和高俪一起大笑,说道:“这个我刚才真忽略了。也许像你说得那样,没有所谓的潜意识,只有一些通过进化生而有之的非条件反射神经通路和一些经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条件反射神经通路而已。”

    “没有潜意识?那意识总得有吧?这幅画的中心思想呢?”

    “表现秋色之美。”

    “就为了表现秋色之美,那算是幅好画吗?”

    “我们不能为了思想而去无病呻吟。再说了,一幅作品能给人以美感就足够了,不一定非要理性掺和进来不可。你刚才画画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艺术的根在哪里呢?我想还是在于它能给悦人耳目。换句话说,艺术起源于人的的情绪脑,虽然越来越受理性脑的控制,但它不应完全抛弃情绪脑的感受于不顾。现代艺术的缺陷就在于太过抽象,离人的情绪太远了,中国画太注重笔墨和形式,西方绘画又太注重思想和科学。艺术其实是我们大脑的外在对应物,我们是不可能完全忽略大脑的物质结构来空谈艺术。我觉得你对黄宾虹的议论对我还是很有启发的。你说黄宾虹是从笔法推进中国山水画,另外一个大画家张大千是从墨法这方面推进中国画的。当然他不是自觉的,也不是首创的,但他的泼墨还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还有王铎的书法中的墨块也是完全从形式方面被接受的,在美学方面没有太大的意义。而西方艺术呢?许多人也偏离了正轨,把艺术当作语言,把个人的想法当哲学,当科学,这些艺术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考虑美,完全不顾及情绪脑的反应,最终是走不远的,因为艺术再巧妙,再深刻,与人类的语言,特别是自然科学和数学相比,不值一提。”

    “好吧,你羸了。咱们走吧?”

    天色不早了,罗素友和高俪收拾好画具,开始返回。天边薄薄的云彩被染成一片亮丽的柠檬黄,回首看看暮色中的乌桕树,高俪轻轻叹道:“真美啊。”

    “美吧?以后我还会带你到外边走走。人就是这样,本来是大自然的产物,从大自然走出来的,当然会爱大自然,自然的一草一木,大自然的花鸟鱼虫都会让我们愉悦,大自然的美是艺术的源泉,对于美的感受能力人类生而有之,大自然的美,人的天性是艺术之本。”

    “你这是不是职业病?那么爱讲大道理。”

    “这不是职业病,”罗素友盯着高俪的双眼,认真地说,“高俪,这几个月来我一直在学习,试图理解艺术,我努力学会欣赏它们,希望能感受到它们的美。你知道为什么吗?我想我这样一个对艺术一无所知的人如果能在艺术品中看到美,你也一定能在这灰暗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高俪也认真地看着罗素友,泪水慢慢盈满双眼,她转过脸去,看着远方,过了很久才轻轻地说:“会的,我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