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篡政者王莽 » 第九章 符瑞之意,代汉立新

第九章 符瑞之意,代汉立新

    (一)夺权前奏,立为“假皇”

    王莽内心是想做皇帝的,但他知道皇帝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的,那是要有“天命”的,秉天意而行的,这是西汉时代的社会意识。以前,王莽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可以让党徒为他上书。官居极品以后,他不好再让黎民百姓和文武百官拥护自己篡汉当皇帝。但是,善于揣摩的官员投其所好,及时制造了“天命”。

    平帝葬礼后不久,前辉光(王莽于公元4年改京师为前辉光与后承烈)谢嚣上奏,说他的下属武功(今陕西周至西)长孟通在浚井时得到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上有丹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字。

    元后对于这一消息持否定态度,她坚决维护汉朝纲纪,认为这种符命是“诬罔天下,不可施行”;而拥护王莽的一派则认为汉朝已经不行了,腐朽了,应该破而后立。王莽正心想篡汉,得此符命,他激动不已。结果,群臣相逼,元后被逼无奈,只好下诏同意王莽“居摄”。群臣又从《尚书》和《周礼》中找到周公居摄的规矩,然后提出了王莽居摄的形式。同时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这些规定跟“真皇帝“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居摄元年(公元6年)正月,王莽几乎完全以皇帝的礼到南郊躬祀上帝,又到东郊迎春,赴明堂行大射礼,亲养三老五更,然后返宫。三月,立子婴为太子,王莽从此成为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摄皇帝。摄皇帝实权在握,真皇子徒有虚名,无实权,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怪异的政治乱象。因此,摄皇帝与真皇子是根本不能长期共存的,两者必有一者下台走人。

    王莽称“摄皇帝”,为正式篡夺皇位的前奏,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同时,王莽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几乎等同于皇帝,这引起了以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派的反弹。因此,王莽居摄才一个月,便有刘氏宗室安众侯刘崇起兵讨伐。刘崇认为王莽“专制朝政,必危刘氏”,率领百余人造反,喊出了反对王莽的第一声。但是此次起义毕竟势单力薄,久攻宛城不下,很快就失败了,刘崇也死于乱军之中。此时对王莽的反抗还是个别的,大多数吏民百姓还不愿立即参加到反抗王莽的行列中来。相反,一些与刘崇有牵连的人还主动向王莽投诚,以表示与乱军无丝毫联系。

    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起兵反对王莽,通告各地,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的“盗贼”赵明等也起来造反,拉起的队伍达十多万人。王莽十分恐惧,饭也吃不下,日夜抱着孺子婴在宗庙祷告,又模仿《大诰》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自己摄位是临时的,将来一定要将皇位归还孺子婴。同时王莽不断调动大军镇压,攻灭翟义的部队。次年,王莽派王邑平乱。十二月,翟义军西进至圉县,被官军围住,经过一番激战,起义军彻底失败。王莽遂有称帝之心。

    (二)符瑞之说,篡汉立新

    西汉自武帝以后,朝廷上的大臣与学者,论灾异与禅让的风气颇盛行。时人认为灾异是上天对人君失德的谴责。有在昭帝之时晆弘以及宣帝之时盖宽饶上奏禅位,更有哀帝之时听从方士儒生之言进行改元,但改元之后,西汉的衰运仍然没变。当时人们受灾异、禅让等观念影响较深,为王莽进行篡汉提供了优越地条件。

    同时两次暴动的顺利平息,使王莽对自己的力量更加自信。正当王莽准备实施篡汉的时候,他的母亲突然去世了。而此时,这位曾经以大孝享誉朝野的王莽,却没有丝毫的悲哀。但使他却感到为难,不知该为母亲举行一个什么形式的葬礼。如果王莽仍是一个摄皇帝,他的母亲就仅有一个与侯爵相当的功显君的封号。只有王莽做了真皇帝,他的母亲才有皇太后的名分。这件事情被经学大师刘歆解决了,他为王莽这个四不像的皇帝提出了一套四不像的服丧办法,即让王莽以皇帝对待诸侯王的礼仪为其母亲治丧。这表明,在孝与权发生冲突时,孝便成了牺牲品。王莽宁愿断绝血缘关系,也一定要抓住摄皇帝的名号和位子。

    葬仪上的尴尬局面,使王莽的篡位势在必行。在王莽夺权的过程中,除了对付武力反抗,一般都不使用大规模的杀伐手段。因此,篡汉的最后一步,王莽决定继续使用老办法,让符瑞来昭示天意,以篡政取代武装夺取,来以此高奏胜利的凯歌。

    于是王莽则大加利用,献符命的人,皆得丰厚赏赐,有名哀章之人,更献上金匮策书至汉高祖庙,大意言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铜匮的符瑞使王莽十分高兴,坚定了他应天命做皇帝的决心。于是,王莽迫不及待地来到未央宫,在党徒的欢呼声中登上龙座,宣布了即天子位的诏书。诏书共一百八十三个字,首先讲王莽是黄帝、舜之后,是元后的亲属,是龙种;其次讲神授,皇天上帝和汉高祖都授权王莽,王莽不好违抗,只得接受;第三讲改制,首要的是改国号,“汉”换“新”。正朔十二月为正月,居摄年号刚改为初始,马上又改为始建国。这一诏书就是王莽篡汉的诏书。

    (三)登基善后,变革旧念

    接着,王莽与刘婴交接,成为新皇。封孺子婴为定安公,将平原郡的五个县作为定安国,在国中立汉祖宗之庙,世代祭祀。平帝的皇后,即王莽的女儿,被改称定安太后,居住在定陶馆。让孺子婴居住在一批门卫把守的府第,不许任何人跟他说话。这样的好处就是孺子婴长大后,什么也不懂,连话都不会说,也不会想着夺权。只是苦了王莽的孙女,他把孙女嫁给这个饱受摧残的人。这王莽为了权力又牺牲了一个亲孙女!

    王莽对自己这边也要做安排。首先立妻子为皇后,立儿子王临为皇太子,封儿子王安为新嘉辟,王宇的六个儿子也被封为公。又按铜匮上所说的,让王舜、平晏、刘歆、哀章做四辅,地位最高;封甄邯、王寻、王邑为三公;封甄丰、王兴、孙建、王盛为四将。共十一公。另外还封了新官数百人。

    不过传国玉玺还在太皇太后手中,于是王莽就派王舜向元后索要玉玺。元后大怒斥骂王莽,但她只是一个妇人,别无他法,无奈之下取出玉玺,之后狠狠将其摔在地上。经这么一摔,玉玺缺了一角,王莽就用金修补,之后便正常使用了。

    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长安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王莽时年54岁。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权位。

    王莽做了皇帝,建立了一个与汉皇朝异统的“新”皇朝。但元后是汉朝的太皇太后,佩戴的是汉朝的玺绶,这与新朝的观念很不协调的,于是王莽开始考虑如何去掉元后的旧号。后来张永献符命铜璧,文字称:“太皇太后当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这个尊号很是巧妙,既不用改掉“太皇太后”的尊号,又体现了由汉改新的变化。

    废掉元后,王莽也感到有愧于这位姑母,毕竞这个姑母帮了他许多,于是为之起庙,将其看管起来。元后的最后几年是在失国的悲愤中度过的,她与自己的官属都保持着汉朝的生活习惯,以此表示对汉朝的怀念。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元后含着恋主的哀愁,带着失国的悲痛,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元旦,王莽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到此为止,王莽已经完全建成“新”的朝廷,他确确实实地当上了皇帝,篡汉成了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