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国运皇孙,从海外归来 » 第33章 造船日,内阁之路

第33章 造船日,内阁之路

    于成龙向朱允熥举荐石达开,认为石达开有大将风范:

    “北溟常听闻,一支骁勇之军,必应有虎贲之士,或力轻抗鼎,或足轻戎马,或搴旗斩将,天下虽大,石亚达却让北溟偶得。”

    “此人实乃大将之才,冲阵之勇士,若只在一县为典吏,实在遗憾,还望殿下收纳亚达,日后提剑汗马,封侯拜相,成就必不下凉国公。”

    于成龙一封信笺,让朱元璋陷入深思。

    “设揆枢,置内阁。”

    不用于成龙提醒,朱元璋也早有建立内阁的打算,不然他也不可能十年前废除宰相后,连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目的就是为了向内阁过渡。

    在朱元璋的设计下,他理想的大明王朝内部,要分别有皇族宗室、文官士大夫、勋贵武将三方,这三方势力互相牵制,而位于中间的皇帝,则能够凌驾于三股势力之上,手握权力。

    不过,目前来看,他的理想内部条件,仍然有缺。

    皇族宗室如今羽翼丰满,以秦王朱樉,燕王朱棣,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等为首,占据了大部分资源。

    文官士大夫在这二十年里的科举选拔,引荐举致中,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势力虽然不及皇族宗室,但是在朝堂上也占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最势弱的勋贵武将,已经杀的杀,死的死,留下来填补空白的人也少之又少。

    至少在朱元璋执政时期,最多也就能留下两方制衡,而理想的三方制衡,估计要等下一任新君完成。

    这期间,勋贵们还需数十年时间传宗,才有可能再度成为簪缨世族。

    世族培养出的簪缨世胄,和科举考试的黉宫名士,再加上皇室宗亲,三方制衡的局面,在正统时期才彻底稳固。

    当然,这所谓的三方制衡,也只是持续了不到半个世纪,最后勋贵遭打压,皇亲遭削弱。

    直到明世宗时期,变成了文官集团独霸朝纲的独角戏。

    哪怕宦官太监在皇帝的庇护下,才能与文官集团勉强抗衡,至于皇族宗室、勋贵武将,那些势力都被驱逐出了明朝的权力中心,边缘化。

    这是百年大明之后的光景,现在的朱元璋,又怎么能想到这些东西?

    “这于北溟,允熥引荐的好官啊,如那古时范史云,曾官莱芜令,甘自受着甑尘釜鱼,清廉二字,刻在骨子里了,铮铮佼佼,可见一斑。”

    朱元璋赞不绝口,对于成龙的业绩成果,他也是欣慰加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