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之龙兴 » 第二十七章 朝廷征辟

第二十七章 朝廷征辟

    此次波及甚广的叛乱,在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羊续的联合围剿下,以叛军首领身死,其余部众以土崩瓦解之势被剿灭或投降为结局。

    李显在此次的平叛中,功勋卓著。射杀了叛军首领赵慈,救下新任南阳太守羊续,而且亲自率兵收复新都县,又于攻打湖阳县有先登之功。因此,羊续在上表朝廷的奏报中,刻意强调了李显在此次南阳平叛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接下来即是善后的工作,与江夏郡接壤的数县被叛军攻破,遭到劫掠,各县管理构架严重缺失,单是被叛军杀害的县令,县长,就有四位之多,而被掳掠的钱粮资产,毁坏的田亩民房,更是不计其数。

    在朝廷的处理旨意下来之前,羊续命李显留在新野县,负责协助城中百姓修补破损的城墙以及民房圈舍,安置流民等事宜。

    这战乱刚平定不久,四处都是被叛军迫害,无家可归的流民,他们集聚于城外田间,良田被践踏,粮食被抢夺,只为果腹。若是大量的流民得不到有效控制,战乱再起亦不是不可能。

    这期间,新野的大族,阴家,邓家,柳家等,也多出人力,捐供钱粮,支持新野的战后恢复。而羊续,也从其它郡县调来粮食,赈济灾民,稳定形势,并以钱粮诱导灾民归乡耕种。

    其实这些县中大族捐钱捐物,也并非全部都是乐善好施,而是担心若是战乱再起,攻破了城池,首先遭到洗劫的,就是他们这些有钱有粮的大族。

    有了他们的助力,李显应对此次羊续指派的政务,虽有些生疏,倒也不算难应付。

    在本县各家族的帮衬下,恢复事宜进行的很顺利,新野县的百姓莫不欢欣鼓舞。

    此间事毕,也让李显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如今这个世道,民心民意固然重要,但世家大族的意愿,也许更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若能取得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做起事来,必将事半功倍。(这段要考)

    这些日子,羊续严厉处理了郡中各县县属官吏的违法之事。羊续当初于渔梁渡口获救之后,同毛九独自赴宛城,便是暗中走访,了解各县官吏是否有违反律令,为祸一方之行,当时已查出一丝头绪,又因战事紧迫,遂只能迅速抵达宛城,征兵备战。

    如今叛乱已平,羊续按先前调查的讯息着一深究,共发现违反朝廷律令的县令(长)一十五人,几乎占据了南阳三十七县的一半,而那棘阳县令郭道便赫然在列。而其他有污点的县丞,县尉更是不计其数。

    羊续将调查所得均上奏朝廷,由朝廷定夺。一时间,各县官员人心惶惶,生怕被羊续拿到了把柄。

    这一日,羊续正在家中翻看着南阳郡往年的政务卷宗,空荡荡的屋子内,除了一张破旧的桌几和草席,别无他物。这时,有人报告说,郡丞焦俭到访了。

    十一月,朝廷的召令下达,皇帝着重的赞扬了羊续的随机应变,任人唯贤。命羊续加紧恢复南阳的安宁,稳定流民,莫要耽误了明年的春耕及赋税。那些被羊续上奏弹劾的各县官员,大都遭到朝廷处置,当然也有一部分后台强硬之人,仅仅被责令训斥。而李显,被朝廷召命,入朝为郎!且需腊月前入京!

    皇帝对李显的征辟,让羊续也颇感意外,以李显之功,照往年看,当以军功委以小县县尉,或县丞。(汉灵帝是刘宏死后谥号,此时不应该这个叫法,但是叫皇帝实在别扭,故有的地方用错,望担待一二)

    即便皇帝不允,羊续也会自辟李显为府中掾吏(东汉官制,县尉,县丞,县长,郡丞等重要官职,均需朝廷指派。而郡内的其他官职,如郡功曹,主簿,督邮,诸曹掾从事等职,太守可自行征辟任命)。

    如此一来,皇帝明颁昭令,李显入朝为郎已成定局,这以军功入朝为郎,虽有案例,但显然并不多见。

    朝廷历来补充郎官,都是以各郡选举出来的孝廉,或是一些名震一方之士,被朝廷所征辟,也有蒙祖上荫蔽,或者父兄功绩选入朝中。

    得到羊续传来的消息,李显等人也是匆匆赶赴郡治宛城。

    乡野官道上,“驾!驾!”的声音此起彼伏,几匹快马呼啸而过,卷起阵阵尘烟。

    跨在飞驰的骏马上,李显好似想到了什么开心的事,嘴角微微一笑:不知此时吾如今这马术比之固平(李定的字,李显同岁堂兄)和子承(李继的字,李显堂弟),高下如何?

    想来不至过于悬殊矣!想至此,李显脸上的笑意愈发灿烂,策马扬鞭,挥鞭也不自觉的更有力度了。

    此间天地,只闻“驾!驾!”之声不绝如缕,空旷而悠远。在这寒冷的冬季,野外无人,也让这寂静的世界多出了一点生机。

    注:

    @东汉郎官制度:即东汉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以郡国举荐“孝廉”(所属郡国内,孝顺亲长,廉能德厚之人)为主,召入宫中,通过考核后会补入三署(左,右,五官),每个署置中郎将来管辖,而在三署中郎将之上,为光禄勋,光禄勋为九卿之一。

    除了举孝廉,还有举茂才,朝廷征辟,三公府推荐,蒙祖上或父兄功德荫蔽等方式,可以入朝做郎官。

    文中李显就是因功而朝廷征辟入朝为郎。

    而郎官主要分为四等,即议郎(议郎是郎官,但不属于三署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初入朝者一般都是第四等,即郎中,俸禄比三百石。

    这些郎官在朝中主要职责是戍卫宫门,出充车骑,也要时时准备听从皇帝差遣询问。同时也在宫中通过接触顶流,学习治理郡县之法。

    当各郡国有职位空缺,则郎官作为补缺,会到郡县赴任。

    大多数郎官第一次补缺,都是县丞,县尉这些三四百石俸禄的基层官员,当然也有个别初补缺就是县长。

    比如名扬后世的袁绍,不到二十岁就做了濮阳县长;曹操,也曾任郎官,第一次补缺就是洛阳北部尉(首都的县尉)。

    不过,所谓举孝廉,其名额虽由各地太守国相所掌握,但所举之人大多为名门望族之人,他们掌握着知识和文化,于当地的权利甚广。因此,也就出现了“举孝廉,父别居;举茂才,不知书”这样的笑话,这也是察举制度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