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之龙兴 » 第三十八章 回归南阳

第三十八章 回归南阳

    话说李显这边,补缺的任命诏书已下达,这突然到来的消息让李显甚是兴奋。

    按诏命要求,李显需四月中旬之前赶到汉中郡赴任。此去汉中约莫一千五六百里,道阻且长,自己又有仇人阻隔,自不可能独身奔袭这一千多里赴任。

    此时距朝廷要求抵达的时限,尚有近两月的时间,时间尚充裕,遂李显决定先返回南阳,与甘宁,程平等人汇合,再做打算。

    若是有甘宁和程平随行,再伴随几位忠勇义士,即便千里迢迢,想来也不至于处处受阻。

    不过离开洛阳之前,李显还需再去跟自己的从祖父李燮辞别。如果李燮所言非虚,那么李燮这一家,可能是这世上仅存的李氏血脉了。当然,李燮的话,李显已经几乎不怀疑了。他自会找个机会,返回汉阳郡,向伯父李密问清楚。

    当然,汉阳李氏也是李显的家,永远都是。

    此时李宅除了佣人,就只有李燮一人在了,李丰和李绩已经返回任上就职。

    “从祖父,显将于明日出发,欲先至南阳,随后再出发前往汉中赴任!”李显将自己的打算一五一十的,尽数向李燮讲来。虽然相认不久,但李显却是发自内心的相信李燮。

    “亦可。恰逢显儿归南阳,吾有一讯简,需送至宛城董氏,显儿可代吾传送之。”李燮拿出一份竹简,递给李显。

    南阳宛城董氏?李显思索着……

    忽然,李显想起“莫不是曾为曾祖收拾宝体之南阳董班董公乎?”

    “正是其人!自梁冀败亡后,吾与之讯简往来密切。家父之遗世著作多收录于董氏。”

    “显必当亲往送至!”接着又道:“不知祖父何日归乡?”

    “三日后,吾亦将出发汉中,归养乡里,陪伴父兄左右。”说着李燮眼睛微润。李显知道,这个从祖父对父兄的感情,甚为深厚。

    李显给李燮行了大礼,然后便转身而去。

    “显儿,一路留心!”

    望着李显离开的背影,渐行渐远。李燮喃喃道:“吾将远离朝堂之事,唯尽此力将汝外放汉中,远离京城这是非之地。此后漫漫征途,皆系于己身矣。”

    李显就这样离开了。此次洛阳之行,虽曾有过险境,但总体而言,可谓是顺水行舟,不起涌浪。真正危机到生死存亡的,也就只有来时的死士刺杀。要不是袁术及时出现,怕是插翅难飞了。

    如今想来,李显心里咯噔一下,不知此次回南阳,会不会还有刺杀之事?那郭胜必然贼心未死,若是再如来时那般,此行怕是危险重重。想至此,李显不禁有些担心起来。

    实在没办法,就只能绕道而行了。

    此事先搁一边,李显还需前往虎贲营,跟自己的直属上级袁术作别。

    恰好,今日袁术就在这虎贲营中。

    李显独身行至袁术帐外,左右告知李显,袁术此刻正在帐中小恬片刻,怕是尚未醒来。李显也不打搅,立于帐外等候。

    约莫一个时辰,袁术终于悠悠醒来,左右告知虎贲郎中李显求见。袁术打了个哈欠,缓缓起身,披上衣衫,命人将李显唤入帐内。

    李显随即迈步入帐中。

    “虎贲郎中李显,见过袁公!”李显刚进帐,便向袁术作揖行礼。

    “无需多礼!汝之事吾已知晓。以汝之技艺,若能沉浸虎贲军中一两载,当有中郎之资,即便是左右仆射,亦可图之。今远赴边地,可曾慎思其中利害?”显然,袁术觉得李显在这深宫之中,前途更宽广。

    但在李显看来,前途虽然是一片明朗,可性命仅有一次。当今的天子喜怒无常,又有宦官在侧,李显即便有袁术护避,还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李显不敢拿性命去赌。

    “袁公,如今天子诏令已至,显亦思当多加磨砺。来日若有显可效力之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既如此,汝且去矣!上任之后,当恪尽职守,体恤百姓,莫损我虎贲之名!”

    李显作揖应答后,便回营收拾行装。明日一早,他便出发南下,重归南阳。

    人言这袁术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李显虽与袁术相见次数不多,但李显觉得,袁术并不似他人口中那样。

    第二日,李显背着行囊,单人独骑,向着洛阳城正南门——平城门走去。

    遥想三月之前,自己初入京城,踏入这暗流涌动的京城,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遥不可及。如今,自己刚刚在京城有了几个相识之人,却又突然被调离京城,远赴边地赴任。

    不过,这在李显看来,却是难得的好事。毕竟以自己如今的能力,身处这鱼龙混杂的京城之中,虽然有一飞冲天的机会,但却也是处处危机,稍有不慎,便会踏入万劫不复之地。

    自己一个人终究还是太渺小了,小到随随便便一个死士,就可以轻易结束所有的一切。在这乱世之中,若想长久的生存下去,必须不断变强,当没有敌人能威胁到你的时候,乱世将不会左右你,而是你来改变这乱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今的李显便是跬步之初,小流之始。踏过了眼前这城门,李显面对的,将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大千世界。

    回头仰望,城门依然高耸,城池仍旧巍峨,一切都没有变化。唯一改变的,是李显,他本一介草民,如今已是大汉朝廷亲授的铜印黄绶官员。(注)

    平城门口,已有两骑等候多时,见李显出城,迎上前来。

    原来,这二人乃是光禄勋刘弘安排的,目的就是一路护送李显返回。不管是自发如此,还是看在羊续面子上,李显都铭感于心。

    三人三骑,就这样离开洛阳城,一路向南疾驰。三人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卷起的阵阵尘烟之中.....

    东汉印绶制度:

    汉代一官必有一印,一印则随一绶,统称为“印绶”。

    印是指官员所佩的官印,绶则是指用来系印的绶带。

    依官品和俸秩不同,印分为金印,银印,铜印等;绶有绿,紫,青,黑,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