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医治大唐 » 第十一章:遇袭

第十一章:遇袭

    病情已经没那么危险了,武卓大小也是个男的,不好一直守在一小姑娘的床边。

    又不敢回去睡觉,便让小梅守着,他和孙长仙在外间低声闲聊。

    不多时,小睡了一会儿的济坤来了,也加入聊天。

    三名医者凑一起能聊什么,自然是医道相关的事。

    主要是孙长仙和济坤在问,武卓依照着现代医学的理论,尽量用他们能听懂的话进行解答。

    开始时孙长仙和济坤还有些谨慎,发现武卓确实没有任何私藏的心思,便放开了。

    先是围绕着颖县主的病情发问,话题逐渐拓展到解剖学、病理学和营养学。

    不知不觉间,外面已经天光大亮。

    小梅出来通知小姑娘醒了的时候,三人才注意到,长公主居然坐在门口处的客椅上,显然一直在听三人的谈话。

    三人赶忙起身见礼,长公主面怀感激的道谢,简单的说了几句四人进到内间。

    小姑娘经过几个小时的优质睡眠,精神状态越发的好。

    更为喜人的是,体温终于正常了。

    只是趴的实在太久,都顾不上害羞,一个劲儿委委屈屈的抱怨脖子痛、肋骨痛、胳膊痛,到处都痛。

    武卓理解那种痛苦,知道成年人时间久了都扛不住,更别说一个小丫头了。

    确认伤口无碍后让丫鬟搭手,小心的给她换了个侧身的姿势。

    换过姿势没那么难受了,小姑娘又开始吵吵着饿。

    长公主征求了武卓的意见,厨房马上忙活起来。

    不多时,一大锅香喷喷的鱼片粥和几样蔬瓜焯过水拌的清淡小菜送到。

    换班的小月伺候小丫头在里间吃,长公主陪着武卓三人在堂屋进食。

    吃饭的时候长公主问武卓:“颖儿白日间,是否已无大碍?”

    武卓照实回答:“依现在的情况看,应该问题不大。如果晚上体温也不再升高,就可以相对放心了。

    不过,直到伤口完全愈合前,都要时刻小心。”

    长公主微微颔首,正色说:“我知你焦心师仇,急于追查凶手。

    这样,饭后我派人送你去县衙。”

    武卓确实很担心,但和那个没什么感情的便宜师父没多大关系。

    毕竟,就算脑袋里有不少记忆,也更像是旁观者目睹别人的事情。

    他真正担心的,是截杀那对师徒的人知道他还活着,会不会杀人灭口以绝后患。

    现在他在长公主府里应该还算安全,一旦出去可就不好说了。

    刨去这一点,那个锁他的捕快也一副用他抗雷的嘴脸。

    古代可不讲什么文明执法,审讯时动用刑绝对是合情合理。

    照影视剧和小说里看到的剧情,打屁股夹手指都是最轻的。

    真要去了衙门,恐怕不用真凶灭口,刑讯逼供就能要了他的小命。

    长公主注意到了武卓的表情,疑惑的问:“你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前天那个官差因为现场只活了我一人,就认定我是凶手的同党。

    我担心去了衙门,他们会屈打成招。”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武卓直言说出了担心。

    长公主闻言轻笑一声,自信道:“只管安心去就好。”

    话虽然简单,但武卓真的就放心了。

    开什么玩笑,当朝长公主要保的人,就不信那些县令衙役的,敢硬把黑锅往他头上扣。

    一顿饭吃完,前日带武卓来的孙冒听到召唤,和两名侍卫前来领命。

    长公主交代了几句,四人正要出发,小月就匆匆的跑出来小声禀报:“县主要大解。”

    这可不是小事儿,武卓虽然不好现场“指导”,可也不敢这时候离开。

    足足等了能有半个小时,济坤出来对武卓低声说:“一切安好。”

    武卓这才放心,又叮嘱了几条注意事项,才上了长公主府的便车。

    一行人出了长公主府没走出多远,迎面碰上蹲在路边啃饭团的捕头三人。

    捕头看到赶车的孙冒,两只眼睛顿时一凝。

    打量了下带有长公主府标志的马车,正权衡要不要上前打个招呼,顺便套一下马车里载的是谁,就听孙冒甩出一句:“跟上,去县衙。”

    捕头心中顿时一片阴弥,嘴里忙不得的应声,招呼两个手下起身跟上。

    他明白,车里坐着的肯定是那个小道士。

    这又派车又派人的,长公主摆明了是要护着啊。

    事情到了这里,他这个小捕头已经无力解决,只能尽快把消息送出去。

    谁特么留下的屎,就让谁自己来擦吧。

    就这样,武卓坐车孙冒赶车,两个侍卫骑着马,捕头和俩衙役跟在后面腿儿着。

    七个人行了一个来小时,终于到了栾安县衙。

    孙冒没让武卓下车,拿着长公主府的牌子一个人先进了衙门。

    武卓在车里等了能有十来分钟,一个小吏从衙门里快步跑到马车旁,陪着笑脸请武卓进去。

    满脸土一身汗的捕头等武卓走进大门,借口回家换身衣服,急匆匆的离去。

    武卓在两名护卫的陪同下走进衙门,没有想象中的升堂审案,被小吏直接引进了县尉的官房。

    进屋入座,县尉乔安亲自为武卓斟茶,然后才陪着小心请教前日事发的过程。

    没错,完全是请教的态度。

    不止如此,姓于的白胖县令,也和善的坐在一旁相陪。

    这让武卓看明白,长公主的名头对一个小小的县衙来说,绝对是降维压制。

    以至于从县令到县尉,连象征意义的架子都不敢摆。

    既然没有被刑讯逼供的危险,武卓彻底放下心来,一五一十的将记忆中,前日的事发经过讲了一遍。

    县尉仔细的听了武卓的叙述,基本认定武卓勾连外人欺师灭祖的可能极低。

    理由很简单,如果武卓有问题,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与人串联,一种是被人利用。

    如果是串联,得手后肯定跑路,留在现场等着被怀疑吗?

    被人利用的话,得手后要么被带走要么被灭口。留他在案发地,就等于留下了被追查的线索。

    这时有小吏进来禀报,刑部来人。

    县令和县尉闻言默契的看向孙冒,见孙冒毫无意外之色,心中不由暗喜。

    孙冒的表现说明,刑部来人多半与长公主府有关。也就是说,案件后续上面会接手,县里多说只是从旁协助。

    能把烫手的山芋送出去,自然是再好不过。

    刑部派来的人是个姓宋的郎中,让正五品的官来查一宗民间凶案,可以说给足了长公主面子。

    当然,宋郎中前来只是表明重视,真正干活的是同来的两个查案好手。

    一个姓张一个姓刘,都是三十多岁的壮龄。举止踏实沉稳,瞅着就不是混饭吃的绣花枕头。

    简单的寒暄过后,姓张的让武卓再次叙述案发经过。

    姓刘的则默不作声,坐在一边拿起卷宗仔细研读。

    案发经过的记忆是清风的,只记得和便宜师父坐在车里赶路,一帮黑衣蒙面人忽然冒出来围住车队。

    不等镖队把头搭话,黑衣人便拎着刀冲杀上来。

    把头眼见趟子手不敌,果断舍弃货物,往骡子屁股上扎了一刀,驾车载着老道师徒往外冲。

    奈何没冲出多远,黑衣人便骑马追了上来。

    眼见无法逃脱,老道趁转弯处暂时甩脱追兵的视线,一把将爱徒推下车。

    老道是想给徒弟争取一线生机,奈何车速太快,清风体格又太弱。

    落地后翻滚着摔下路基,直接就没气儿了。

    当然,在武卓的叙述中,他是摔晕了。

    姓张的又询问了几处关键细节后,表示要查看尸首和从现场带回的证物。

    于是,一帮人出了县衙,骑马的骑马坐车的坐车腿儿着的腿儿着,浩浩荡荡直奔县城外的土地庙。

    包括武卓便宜师父在内的十六具尸首、篷车和现场收集的其它证物,都暂时存放在那里。

    换了身干净衣服的捕头,在出发不久便不声不响的混到了队伍里。

    暗暗找了个角度,透过帘子缝隙确定车里坐的是武卓,抬手抹了把脑门上的汗珠。

    这个动作看似随意,实则过程中每个细节都有特定含义。

    路边一闲逛的汉子余光看到他的动作,没身转进胡同,小跑着从小路抢先出城。

    一行人出了县城东门,转上通往土地庙的小路。

    不等走出几步,空气中忽然一阵嗡鸣响起。

    武卓完全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马车右面的长公主府护卫闪电般抽刀挥砍,

    刀刃划出一道残影,与急速飞来的另一道残影精准相撞。

    “噹”的一声,急速飞来的残影在空中打着转的扬起,随后落到地上。

    武卓透过车窗一看,居然是根羽箭,一时间大脑空白人有些发傻。

    要知道,羽箭射来时,他正顺着窗口打量着左侧田地里的作物。如果不是护卫及时出手,此刻羽箭应该已经插在了他的后脖颈上。

    正懵的时候,救了他一命的护卫策马挡住了窗口。

    同时口中低吼:“躲好!”

    “哦,哦!”武卓终于反应过来,身体努力后缩,背紧紧的靠在车厢后壁上。

    这时他才发现,左侧窗口已经被另一名护卫挡住。

    车厢前面的帘子也被放下,透过缝隙可以看到,孙冒拎着马鞭绷紧了身体挡在前方。

    与此同时,听到县尉吼了一嗓子:“追上去,拿活的!”

    捕头听到命令嘡啷一声抽出腰刀,大声呼喝着当先冲向射出冷箭的小树林。

    几个捕快原本畏畏缩缩的不愿动弹,看到捕头如此勇猛,只能咬牙抽刀。

    一个个口中嗷嗷怪叫,跟在捕头后面往林子里冲。

    县尉见状心中稍定,面色严峻的对宋郎中说:“大人,凶徒猖獗。我看……咱们还是先回县衙,再从长计议吧。”

    宋郎中闻言有些犹豫。

    不等他决断,就听姓刘的公人正色开腔:“大人,不可!

    我们应该立刻赶往土地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