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京华乱 » 第四章 循丝推断

第四章 循丝推断

    大雨还在继续,花厅内,丫鬟们上完茶点后静静的退了出去,赵云放、赵靖鸣和赵五娘三人坐在两侧的椅子上,静等着上首的女子开口。

    “赵叔,现在情况如何?”

    “回小姐,狼牙山整个都被封了,尤其是那个山洞,更是重兵把守,而且是梧州大营的军队亲自把守。”

    “哦?怎会是他们?梧州府衙没派人来?”

    “自然是有,老奴是九日前到的,我到的第二日梧州府衙就派人来了,来的是一位姓刘的长史,是和梧州大营的军士一起来的。来了以后,梧州大营就封了狼牙山和周边区域,那位刘长史带来的人和青和县衙的人则是在审问那几个发现山洞的杨家村农人,还抓了很多私下议论此事的人,如今县衙大牢人都关满了,可越是这样,百姓之间对这件事情的怀疑和猜测越多。”

    女子继续问道:“山洞在什么位置?离父亲母亲他们当年出事那个地方有多远?”

    赵云放看向五娘,示意她回答,五娘连忙答道:“回小姐,至少有一里路的距离。”

    “是在那个悬崖的前面还是后面?”

    “是前面,还没到出事的地方。那个地方坡度虽然大,但是常年有密林。”

    女子眉头轻蹙,手指在桌子上发出小小的叩击声,思索了一会儿她看向赵云放继续问道:

    “京都没有派人来吗?”

    “大理寺五日前派了人来,我们的人跟了几天,发现那就是个草包,来了以后每天只在县衙和酒楼待着,还去过几回青楼,狼牙山他一次都没去过。”

    女子冷笑一声,端起茶碗来喝了一小口徐徐说道:“看官府这做派,是想把这件事在梧州捂严实了,然后对上糊弄一下就交差了事。你们可有提前掌握些证据?”

    赵云放点点头笑着说道:“多亏赵坤机警,当天杨家村的那几个农人去县衙交完御牌的事在县里传开以后,他给我们传完信,就马上派人去找到了那个山洞,还带回来了四具骨骸、衣饰碎片和几把铁镐、铁锨,如今他们就在后宅一个密室里。我到了以后,也担心杨家村那几个人被灭口,便秘密派人找到了当时那个叫杨大的人,然后把他和他的妻儿一起转移到我们颍州的庄子上去了,对外伪装成了投奔外乡亲戚的样子。也幸亏咱们把他们带走了,否则就得和杨家村其他村民那样,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天天被审问上刑。”

    女子露出赞许的神色:“你们做得很好,那些骨骸的身份可有确认?”

    赵云放的脸色变得冷肃起来:“确认了,三个是太子府的宫人,一个是咱们公主府的侍婢。但是奇怪的是他们身上并无致命的伤口,甚至外伤都没有……目前就只查到这些,接下来如何办还请小姐吩咐。”

    女子垂着眸思考了一会儿,再抬起头看向众人时眸中杀气弥漫:“如果没有明显伤口但又能让人致死,要么是中了毒,要么就是窒息而亡。你们带我去看看吧!”

    厅里三人闻言一窒,赵云放赶紧回道:“这如何使得?您…”

    女子摇摇头打断了他:“事关父母,有什么好忌讳的?我在山上也学过些粗浅的仵作之论,走吧!”

    说完,她已经带着绿檀大步往外走去,三人不再说话,连忙走到前面带路。

    半个时辰后,众人再次回到厅内,却都陷入了沉思,因为那些骨骸的骨骼完整,也并没有中毒后变黑的痕迹,一时看不出什么端倪。

    女子抬起头看向三人冷静地说道:“那些骨骸,还是先找个妥当的地方保存好,有时间我请小师父看看,他老人家应该能看出些东西。“

    几人点点头,最后一致决定将这些证物转移到宣州去,因为那里是目前最安全的地方。

    女子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缓缓说道:”这么多年了,我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舅舅和父亲母亲放着宽大平缓的蒙阳驿不走非要经酉阳驿去抄狼牙山那条近路,两条路回京都不过就差半日的路程,何至于就那么着急?而且他们武功都不低,还有那么多骁云骑的将士随扈,何至于到全军覆没的地步?如今结合现在山洞发现的东西来看,当年的山体垮塌很可能是人为,否则山洞里那么多的铁镐和铁锨是拿来干什么的?那些可全部都是开山修路才会用到的工具!包括他们在遇到山体滑坡为何不自救?是不是在那之前已经被暗算了,例如就像山洞那些遇害的宫人一样。”

    厅内诸人都点点头,对女子的推论表示认可。赵靖鸣站起来看向女子建议道:“小姐,铜铁的铸造官府自来管得十分严,各个铁匠铺都是登记在册的,而且每个铺子打造的铁器都有印记,咱们拿出来的那几把上面也有,属下已经命人暗中去查铁锨和铁镐的来历了。”

    “好,辛苦了,靖鸣哥。除了查铁器的来历、保护好我们手上的证人和证物,咱们还得让这个消息传得更广更烈一些,最好是天越人尽皆知才好。只有捂不住了,幕后的人才会动起来,只有他们动起来,我们才可以顺藤摸瓜查出当年真相,所以我们要尽快把这些消息包括梧州官府的封锁做法都通过咱们的产业秘密传出去。至于赵掌柜,最近要多和县衙的人应酬应酬,了解清楚他们的动向,咱们查起来也才更便利。”

    众人连忙站起来应是,几人又再商议了半个时辰,待细节没有遗漏之后,便一起去了饭厅用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