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淝水 » 第十四章 辛柔

第十四章 辛柔

    躲在远处的姚光见野猪被打走后,就快跑了回来,捡起了地上的烤猪,招呼两人上岸。

    刘项拿着重新在水里抓住的短矛,和夏正上岸走了过去。

    烤猪现在还有余温,饿极了的三人终于吃上了一顿饱饭,一只烤完还有二十多斤的猪,被他们吃的连骨头只剩下十斤不到。

    自从和猪刚鬣打过交道后,刘项现在也不敢睡在地下了,没晚都和姚光、夏正一样找个大树睡在树桠中。生怕睡在地上的话哪天啥都不知道呢就被猪刚鬣给啃了。

    靠着剩下的烤猪肉,三人又走了四天,到了陈郡项县。

    走到这这里,猪肉是一点没了,不仅猪肉没了,甚至猪骨头都被敲碎啃了。而且这下河也摸不到鱼,上树也摸不到鸟蛋,粮绝了。

    在又遇到一个坞堡时,三人决定要冒险进坞堡借点吃的,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三人都被抓,姚光建议让刘项这个少年先去探路。

    深知进坞堡可能会被抓做当奴隶,不进去就要饿死,刘项同意进去。但他不愿意就自己进去,他要姚光和自己一起进去,留下夏正在外守着。

    由于刘项的坚持,姚光只好陪他进去,夏正躲在外围候着。

    慢慢靠近坞堡,两人发现不远处坞堡土墙外有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的中年农夫带着七八个个半大孩子在锄草,孩子中有男有女。

    中年男人一边锄草一边还在和身边的孩子们讲述着什么。看男人挺面善的,刘项、姚光就决定和他先接触接触。

    走近,发现这是一块绿豆田,豆苗才刚出没多久。

    看样子中年农夫讲到精彩处了,已经不再锄草,而是拄着锄头专注讲着,周围的孩子也是聚精会神的听着。

    看这情形,两人不好贸然打断,也静静地站在旁边听着。

    刘项听出了一个大概,农夫讲述的是西汉陈汤的故事。

    西汉元帝时,匈奴郅支单于斩杀汉朝使节谷吉后,率众向西迁徙到了康居地界。这时的郅支单于还是野心不死,先是修筑了单于城,接着不断侵陵大宛、乌孙等国,若任其发展,西域将不复为汉朝所有。

    为了大汉朝的威严和西域都护府的安全,当时的西域副校尉陈汤就和西域校尉甘延寿商量发兵讨伐郅支单于。

    甘延寿同意了,但是他要先上报朝廷,得到朝廷的旨意才可出兵。

    甘延寿、陈汤的驻地距离汉朝都城长安有三千多里路,向朝廷请旨的话,一来一回大半年时间都要过去,接到旨意准备出兵又要半年时间,这样就至少得等一年才能出兵。

    陈汤认为兵贵神速,不能等,就趁甘延寿生病时,假称已经得到朝廷的命令,调发西域依附汉朝的各国军队以及汉朝在车师国戊己校尉屯田的官兵。

    甘延寿得知此事大惊,但也没能阻止的了陈汤,只能和陈汤一起行事。

    陈汤共计征发胡、汉之兵四万余人,他将军队分为六校,其中三校从南道越过葱岭,再从小道到大宛。

    另外三校由陈汤、甘延寿亲自率领从北道进入赤谷城,穿过乌孙地界,到达康居。从西域都护府驻地到康居,南北两路军队都走了超过三千多里的路程,苍茫大漠,千里行军,其中艰险不言而喻。

    军队到达康居后,陈汤先是命令军队不得进行抢掠,又暗中联络康居中的贵族带路。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进攻。在陈汤、甘延寿指挥下,汉朝、西域联军四面围城,战斗中穿越壕沟,堵住城门,大楯在前,戟弩在后,仰射城中楼上敌人。

    匈奴虽有康居数万人前来支援,汉军还是经过一番血战击破了单于城,入城后斩下了郅支单于的头颅。

    这是汉匈多年交战中汉军斩杀的第一颗匈奴单于的头颅,是连卫青、霍去病都没办到的事。

    除单于外此战还斩了单于阏氏、匈奴太子、及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

    四百年前这段发生在汉朝都城长安万里之外,斩杀匈奴单于的辉煌历史,听的这些在胡族铁蹄之下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中长大的孩子是心驰神往。

    讲完故事,中年农夫又把甘延寿、陈汤得胜后给朝廷的上书铿锵有力地背诵了出来:“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背到最后,农夫眼泛泪花,周围的孩子也都握紧拳头、神情激动。

    作为一个生活在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中国人,刘项在此时此地听到这一段豪言壮语之后,身上刻在骨子里的炎黄血脉也在这一刻被点燃,一样热血沸腾。

    激动过后,一个看起来十五岁左右的灰衣少年问农夫:“先生,在四百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可以跨越沙漠、高山远征万里击杀匈奴单于,作出如此壮举。可现在我们的时代为什么却是生灵涂炭、人民流离。我的记忆中我和我的族人就从来没安居过,几乎时时都处在担惊受怕之中,我的族人被鲜卑人杀过、氐人杀过,听年长的人说我出生前,我的族人还被羌人、羯人、匈奴人杀过,还有更多的被同我们一样的汉人杀掉,现在我们的民族是不是彻底完了?”

    农夫:“你知道我们多少我们民族的先辈?”

    灰衣少年:“黄帝、炎帝,尧、舜、禹、汤,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姜尚,齐桓公姜小白、管仲,吴起……秦始皇嬴政,陈涉,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韩信、张良、萧何,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卫青、霍去病、汉昭烈帝刘备、诸葛亮,魏武帝曹操。”

    农夫面露欣慰,又接着问:“你说如果他们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的话,面对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天下,会认为我们华夏一族完了吗?”

    灰衣少年想了很久很久,旁边其他的少年也在低头思考这个问题。最终灰衣少年坚定的回道:“不会!他们不会问我们华夏一族是否完了!”

    “那他们会怎么做?”

    灰衣少年这次没有想很久,很快就做了回答:“他们会奋起努力,无论是文、是武,他们都会竭尽全力去创造他们心目中的华夏。”

    “那你现在还会认为现在我们华夏一族完了吗?”

    “可他们那些都是圣人、贤人、大英雄、大豪杰,现在有谁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你还记得我之前教你的《孟子》中的那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

    “记得。”

    “你背一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和管仲是你所说的圣人、大英雄、大豪杰了吧。他们未作出功业之前,有人会称他们为圣人、贤人吗?”

    “不会。”

    “他们是因为有了功业会被称颂为圣人、贤人、英雄、豪杰,而不是他们先成为了圣人、贤人、英雄、豪杰才去做事。所以只要你们能做出他们曾经作出的事业,你们也会是后人口中的圣人、贤人、英雄、豪杰。”

    “可我们只是庶人、寒族,不是高门、也不是世家,这个天下轮得到我们拯救吗?”

    “左丘明《左传·曹秽论战》中有云‘肉食者鄙’。远的不说,我们就说近的,汉末、三国时期,同样是面对天下大乱,最终成就一番功业的是谁,是织席贩履的汉昭烈帝刘备,是阉宦之后的魏武帝曹操,他们算是高门、世家吗?”

    “不是。”

    “那必须是出身高门、世家才能拯救天下、混一六合吗?”

    “不是。”

    农夫望向灰衣少年,又一个个把身边围的一个少年看了一遍:“那你、你们愿意去平天下、救苍生吗?”

    灰衣少年:“我愿意!但我可以吗?”

    “我相信你可以!你相信你自己吗?”

    灰衣少年眼神逐渐坚毅:“我相信!”

    周围其他的孩子也有和他一样的状态。一颗颗无形的种子此时已在他们心中种下,虽然可能不能会在他们身上最终长成,但不断传承,代代努力,终究会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和孩子们谈完之后,农夫看向来了很久的陌生人:“两位朋友,久等了。”

    刘项:“我们在这边听先生讲课,不算等。”

    姚光:“能听到先生如此高论,实乃我二人之幸。”

    农夫:“两位见笑了,我就一介乡野村夫,哪里有什么高论。不知两位来此有何事?”

    姚光:“过路行人,讨碗水喝。”

    风燧:“这块地已经锄完,请二位和我一起返回坞堡。”

    刘项、姚光:“多谢!”

    农夫:“在下风燧,此坞堡名叫苟氏坞,我暂时借住于此堡之中,平时做做农活,也教教孩子们识字和一些典籍。”

    灰衣少年:“我们先生去过黄河两岸的很多坞堡传授知识,来我们坞堡半年多了,教了我们很多。我们先生很博学的,《春秋》、《左传》、《论语》、《史记》、《汉书》,好多好多的典籍先生都懂的。”

    姚光:“在下姚光,这位和我一起的小兄弟是刘项,我们从淮南结伴要去洛阳。以先生传道受业的行迹,我想即使是孔子在世,我想也不会比先生做的更好。”

    风燧:“不怕两位笑话,我曾想凭自己能力结束这乱世,但尝试过后发现自己是真的没有这本事。处乱世而又无能力的我,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将汉族千百年薪火相传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不至于忘记我们的文字历史和我们祖先曾的经辉煌。这也是我在这乱世之中唯一能做之事了。”

    姚光:“佩服!”

    风燧:“过奖了!”

    对风燧的风骨,刘项也是打心底里佩服,正想开口表达一下心中那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佩服之情呢,肚子却先“咕咕”叫了起来。

    风燧:“哈哈,两位想必远来饿了,有道,你快先回坞堡准备点吃的。”

    灰衣少年:“好的,先生。”说完,一溜烟先跑回了坞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