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朕在三国谋天下 » 第九十三章 你好徐州

第九十三章 你好徐州

    十天时间,刘协就入了琅琊境地。

    现如今琅琊郡郡丞由昌豨代理,掌握兵权,由徐翕担任别驾辅佐。有刘备和张辽的打理,虽然刘协知道这二人未必敢如何,但小心无大错。在经过琅琊境内休整时,他下令军队严加戒备,购买补给后,次日一早便离开了琅琊城属。来到距离琅琊较远的郊野之地安营扎寨。

    昌豨是真不知道也好,假装糊涂也罢,总之始终保持沉默,没有借机生事,也没有前来参拜天子。

    当然了,刘协的目的地并不是琅琊,只是琅琊的人让刘协心心念念....

    伏家.....伏完....伏寿.....朕来了。

    朕真的是身骑白马,走一、二、三、四、五、六、七关....数不清了,来接你了——朕的皇后。

    除了皇后,还有一个人可与日月争辉的人物——诸葛亮。

    不过,诸葛亮不一定能碰到。

    按历史时间来推断,诸葛亮应该是在公元195年离开徐州,开是漂泊去荆州的。

    这里不得不扯远一点,说一说诸葛家族。东汉末年,一个叫诸葛珪的年轻人当上了泰山郡郡丞(相当于副市长),他弟弟诸葛玄当上了荆州牧刘表的属官(主要负责向朝廷汇报工作)。一日,正准备去洛阳出差的诸葛玄得到了兄长病故的噩耗,立即请了长假,马不停蹄的赶往徐州照料三个侄子,这三个侄子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诸葛三兄弟——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和两个侄女,刚到徐州就赶上曹操前来攻城并屠城。诸葛玄就赶忙带着五个孩子逃往扬州投奔袁术,在兵荒马乱中,诸葛瑾走散了。

    诸葛玄带着五个孩子在袁术手中讨饭吃,袁术也对诸葛玄青睐有加,可惜袁术称帝不得人心,诸葛玄注定待不久,诸葛玄只得带着孩子再次投奔荆州刘表。

    一路上舟车劳顿,忧思成疾,命悬一线,但上天示意一定要诸葛玄来完成诸葛家族的使命,偏巧他遇到了张仲景,就是那个写《伤寒杂病论》的医圣张仲景。要是换一个大夫,他的身体能不能支撑到孩子们长大就很难说了。

    说了这么多诸葛亮的家族,无非是诸葛亮的光辉太耀眼太夺目了,以至于刘协非常非常想见一见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刘协只希望,由于自己这只蝴蝶,诸葛亮还在琅琊等自己。掐指一算,唉.....历史上诸葛亮好像与刘协同年生,同年死。这真是同生共死的一生啊,这是巧合?

    一念至此,刘协不由失笑。

    刘协捋了下时间线,距离自己穿越过来已经快一年的时间了,现下是建安四年十月,也就是公元199年。比历史上的衣带诏和官渡之战还有孙策之死,这些大事件来对比,确实时间线有所改变,可这些都是因为自己这只小蝴蝶参与了原因。不知现在诸葛亮还在不在琅琊。

    诸葛亮能不能碰到得看运气.....皇后那是必须得去见的。

    刘协在军营稍稍安顿下来,命人唤来赵芸、张横等贴身禁卫,准备好微服前往伏家的准备。

    正欲骑马离开了营地,忽然见到一侍卫手捧托盘,上面都是华丽的锦盒,顿时有些诧异。

    “你们这是......”

    “见过陛下。”侍卫躬身道。

    孔融从后面缓缓出来,难得的一脸笑容,“陛下,是要去见皇后,可不能这么不修仪容。”

    刘协有些难以置信,看着一身盛装的孔融,道:“这是孔少府为朕准备的?”

    “呃....”孔融一抖宽大的袖袍,伸出竹节般枯瘦的手指,将锦盒内的衣服拿起,道:“也不算是老臣准备的,昨日城内采办物资,臣记起这一茬,命阿璃姑娘去办的,陛下看下,可还合心意?”

    说完,一挥手,“赶紧伺候陛下更衣!”

    内侍慢慢靠近,来到军帐内一遮视线处,刘协如木偶一般任凭他们把身上的衣裳褪去,不解道:“不是,孔少府,朕去见皇后,你这么盛装是干嘛呀?”

    “陛下去见皇后,老臣去见老友啊!”孔融在帐外轻咳一声。

    红日初升,阳光正好将帐外一众人的身影如电影光束般投射在幕布上。看着孔融广袖宽袍,昂首而立的剪影,刘协竟有一丝语文课本上屈原剪影的错觉。

    “倒是忘了这茬,孔少府与国丈都是儒家经学大家,而且都是今学派。”

    孔融见刘协一时半会也更衣不好,于是就站在帐外追忆往昔起来,这大概是所有先生的通病,“想来,这今文古文之争也快近三百年了。这前一百年也就罢了,这后一百年,古文日渐做大,今文日渐式微。”

    “什么今文古文,不过是你们这些老腐儒文人相轻罢了。”王越不耐的声音传来。

    “有辱斯文!”孔融懒得理他。

    “孔少府,这今文古文的故事,要不趁此间隙,您授业解惑?”刘协笑语道。

    帐布上出现一个躬身拱手的剪影,要不说怎么是儒家呢,任何时候都是谦谦有礼的。

    “自秦起,始皇焚书坑儒,使得许多经书亡佚。汉初年,官方乃请遗老、仗着口授经书,而以当时所使用的隶书记录成书,故而称之为“今文”。

    后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皆以古文书写(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文字),称为“古文”。

    王莽时期古文虽列于学官,光武时即废,直到桓灵二帝时,马融、郑玄皆尊习古文,古文经学遂昌盛,独树一帜,盛传于世,今文经学则大衰。”

    “其实朕倒是不介意今文古文,文化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才是盛世之光。”

    “陛下以为古文今文之争是在学术吗?非也,实在是在人,在高位之争!说到这各,不得不提醒陛下,一定要慎重。”孔融语速不禁加快了些,“久远的那些朱野、卢植、刘宽就不说了,这些都是位列三公九卿之位的。就说这如今,那荀文若,背靠曹操,一手遮天,在文学上还大搞迫害今文学者。赵温这等今文派三公都不如他古文派九卿有地位,简直是.....”

    刘协听到此处不禁一笑,看样子这是对荀彧颇有微词啊,“孔少府,怕是误会荀令君了。”

    “误会他什么?”孔融愤懑不已,剪影都变得竹简扭曲。

    “这世间还有圣人的微言大义,还有浩然正气,孔少府,朝廷诸公,也会心存社稷的,只是走的路不同罢了。”

    虽说都是儒学,但这“今古”之争不亚于战场,经常会出现互相攻伐,文人自有文人的一套,自古文人相轻。

    “我说你麻溜些,不要误了时辰。”孔融催促着内侍道,“赵中郎,张中郎,你们要不去帮忙一下。”

    刘协不习惯那种资本家的生活做派,只留一个内侍就,衣服又繁复,再怎么也麻溜不起来。

    张横双手一摊,表示自己帮不上啥忙。不过他倒想了个好法子,随手抽出自己的配刀,往刘协面前竖着一举,“陛下,臣只能帮到这里了。”

    刘协一愣,旋即明白了张横的意思,这是举着刀给自己当镜子使,也亏他想得出来....

    刘协看着那些反复的手工纹绣的纹路,不禁又想起了皇后。初次见她的时候,就是这么为自己更衣的。

    除了衣服,还有一条丝质腰带,悬挂着一枚精美古朴的玉佩,还有淡雅的荷香的荷包,典型的汉裾,将刘协修长的身躯勾勒出健康的线条。

    紧接着刘协的头发被张芸梳得整齐,带着檀香的木梳,在头发上顺滑的滑过....

    闭目间,那若隐若现的淡雅清香和那端肃的面容仿佛又出现在了眼前。

    “陛下请低头!”赵芸开口道。

    刘协缓缓低头,一顶进贤冠戴到了头上,再抬头,正逢赵芸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一时有些恍惚....差点脱口而出“皇后”二字。

    一瞬的出神,赵芸已莫名的脸红,赶紧挪开视线,闪身一边,“陛下,看下可合适?”

    刘协望着刀光中的自己,已隐隐带着君子之气。

    随后又在内侍的服侍下,穿上了华丽的短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