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中华之工匠 » 八、磨难中成长

八、磨难中成长

    婚嫁之事,自古以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明律令是太祖朱元璋开国后定下的:男子十六而娶,女子十四而嫁。黄师木虽说还未到这个法定的娶妻年龄,对男女情事也处于懵懂之中,可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也没其它选择。母亲为他定下的婚事,迎娶“锦瑞祥”裁缝店柳掌柜女儿柳明月。两家在同一条街上,算是邻里,又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婚后夫妻二人你敬我让,倒也恩爱有加,家庭和睦。黄师木将全身心都投入到家具款式设计和工艺提高上,而明月则担起了料理家务的重担。

    守孝三年,黄师木已满十八岁,虽还未到加冠之年,但他早已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在这三年时间里,他除了为人送货和购买木料,脚步没迈出过城门,其它事也一概不问,并养成思考的习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思维特别活跃,一些设计上的灵感也由此而生。

    三年困难的爬坡阶段终于挺过来了,黄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可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命运偏喜欢捉弄人。一年后,明月在怀孕期间因操持家务过于劳累而病倒了,她时常感到腰痛,黄母对此也很担心。临产那天,请来了有名的接生婆姜婆婆,可是怕什么偏来什么,竟是难产,折腾了近两个时辰后生下个女儿。孩子虽是保住了,可明月却流了很多血,身体严重受损,伤了元气。月子期间又添新病,虽经半年多的救治,最终还是没能治好。只可惜,这个温柔贤惠的媳妇,才二十二岁的芳龄就离开了疼爱她的丈夫和襁褓中的女儿。一朵含苞的花蕾,还没有完全绽放,就被命运的风暴给摧残了,生活又给了这个多难的家庭一个重大打击。

    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顶头风。

    明月为女儿起名叫玉娇,这名子虽寄托了她贴心的母爱和满满的希望,可还没来得及疼爱自己的孩子就病逝了。家庭虽屡遭磨难,可生活还得继续。此时家里的生意才好起来,要操持的事情必然很多,黄师木无法分身。由于明月的离去,黄母除了要为工匠做饭还要操持家务,从此,照顾玉娇的责任就落在丫环沐清身上。

    本来生活就很艰难,可就在这关键时刻,黄母由于连日劳累有些上火,不幸感染了风寒,急火攻心一下子就病倒了。黄师木心里十分难过,为安慰母亲不要着急,他在家中刻意表现出来自信和坚强,以掩藏内心的痛苦和焦虑。虽说此刻他的双肩并不坚硬,但依然要挑起生活的重担,在风雨中负重前行,除此之外,别无其它选择。此前还有明月能为他承担一半,而如今整个家庭的一切都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黄母心里更是痛苦,心急如焚,她知道自己病的太不是时候,可老天几时给过人选择。

    黄母浑身无力发着高烧,要在平时喝碗汤药,发发汗,也许三五天就可以好了,可这病来得急走得慢,竟卧床了半个月。而在这段时间里,不要说木坊的生意放不下,还有一个孩子要专人照看。黄师木是忙外顾不了内,内心焦灼,就在一家人处于无助的关键时刻,丫环沐清挺身而出。

    沐清出身贫苦之家,和小姐明月同龄,今年也是二十二岁。她从小就被卖给人家当丫环,挨打受骂是常有的事,一直以来忍受着生活强加给她的各种磨难,到了许家后才有了些改善。许夫人待她也好,跟随翠珠陪嫁到柳家后不长时间,又做了小姐的陪嫁丫头来到黄家。小姐更是和她亲如姐妹,黄家人也很和善,本以为命运出现了转机,可生活却给她开了个玩笑,让她刚刚看到一点希望的光亮,就把门又给关上了。此刻沐清怀里还抱着因离开母亲整日啼哭的婴儿,另一边还要照顾一位卧床的病人,其艰难之状可想而知。她一天到晚,忙里忙外,走路都要小跑,吃不上一顿完整的饭。好在这一时间并不是很长,她自小也是这样苦过来的,如果她要是再倒下,这个家可就彻底完了。半个月后黄母终于能下地了,看到母亲身体好了黄师木也松了口气,虽说这段时间没怎么耽搁家里的生意,可自己的辛苦却还比不上沐清。这些天来她是连一个完整的觉也没睡过,一天到晚孩子都背在身上,怕解手连水都不敢喝,如今眼窝深陷,脸都瘦了一圈。黄师木感激的看着她操持忙碌着这一切,眼里多了份温柔。

    从此,照看玉娇的责任就这样自然的落到了沐清身上。娇儿咿呀学语时,就叫她妈妈,沐清心里一阵紧张,满脸通红。黄母看在眼里,先动了心,就和儿子商量:玉娇若不是有沐清在,即使能活下来也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子,如今她生母已经不在了,孩子不能没有娘,就让沐清做她的妈妈吧。黄师木也是从内心里感激沐清,明白了母亲的心思后,脸一红,点头表示同意。也是平常人家更加现实,一切求简,而生活又多遭磨难,不能因此阻碍了前进的脚步;为求生存,就没有了那么多的讲究。在黄母的劝说下,当晚沐清就抱着娇儿住进了正房里。

    正是:玉经琢磨方成器,梅经雪浸分外娇。

    黄师木自父亲离世又痛失爱妻,这一连串打击并没让他就此消沉,反而愈加坚强。他比以往更勤奋努力,依然心存梦想,砥砺前行。他从采购木料,到设计加工,每个环节都亲历亲为;在磨练中提高技能和水平,精心、细心、耐心和恒心终将助其成功。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正是凭着辛劳付出和不懈的努力,他在家具上的设计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名气也越来越大。到后来,不止局限于京城,在整个京师地区木作行里一提起黄师木的名字,是无人不晓,获得众多工匠交口称赞。他成了勤奋的化身,努力的代表,成功的标杆。而这一切,都是对他少年立志、艰苦创业所取得成果给予的肯定和回报。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以工匠人吃苦耐劳不服输的个性和年轻人的热血激情,在亲人离去和生活苦难的双重压力之下,没有被击倒,反而在逆境中奋起。几年下来,“奇工木作坊”终于发展壮大起来,达到了他父亲经营时的最佳状态;不仅在京城站稳了脚跟,并得前辈们的一致认可,在大师级工匠中争得一席之位。

    自古及今,成功者无不在于用心、勤勉、坚持;天才也要靠勤奋,努力才会有回报,天长日久,终见成效。黄师木就是这样一位,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向成功目标迈进,十年后,他由学习接受、消化吸收、巩固完善到创新提高,其家具设计和制作水平达到了他父亲全盛时期的水平。设计的家具简练、稳重、大器,以实用舒适性为主,兼具观赏和收藏价值。出自他手的黄花梨家具款式新、工艺精、造型美,给人以高贵典雅的感受。“奇工木作坊”终于在他手中得以发扬光大,不仅在制作工艺上领先同行一步,在经营上也更加得心应手,成就突出,因此得到赵师能、张天富众多前辈的一致称赞,终成一代工匠大师。

    这十年中,由于沐清在生活上起到了家庭主妇的作用,除了照顾孩子还要操持家务,这给了黄师木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使得他能够从家庭的琐事中解脱出来,将时间和心思都放在家具设计制作和经营上面,使得木坊的生意越来越好。

    京城流行的高端家具是脱胎于江南苏州的文木家具。由于江南一带经济发展较快,生活相对富裕,使得一些文人雅士不再热衷于功名利碌。他们淡泊低调,享受着生活的安逸和舒适,出于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他们主动参与家具设计,艺术才华和精湛工艺结合在一起,选材上重视色彩和纹理突出的硬木,设计上以简洁明快的风格为主调,并且注重细节的精致,制作出来的家具达到了经典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黄师木自幼饱读诗书,自是有着文人的气质,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得他在家具设计上占了先机。由于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家具上,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很快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北京是大明朝的皇都,要想在京城的家具行里有一席之地,那可是要有些真本事。如今京城其它四家掌柜都是他的长辈,曾和父亲一同在营造处供役。他们经过了半辈子打拼,技艺高超,都有着一手绝活,堪称大师级工匠。而要挤进这个队列里确实很难,即使你是个好木匠,也很努力,甚至拼尽了全力,也不一定能成功。因为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已经不是一般的手脚勤快和小聪明能解决的,但黄师木做到了。如今,他已名噪京师,包括赵师能在内的老前辈们都认可了他的技能水平,在众多前辈关切地注视中,“奇功木作坊”很快发展起来,在京城名家木坊中占有一席之地,名气比以往还要响亮。

    这时的黄师木可谓苦尽甘来。少年遭受磨难,努力打拼,如今到了而立之年,终于事业有成,家境也渐殷实。所谓成名须趁早,对黄师木来说也正当其时。自古以来,社会就是这样,人一旦事业成功,其它好事也会接踵而来。这期间,眼看着黄家的生意越来越好,生活得到改善,就有人来上门说媒。介绍的对象虽非名门淑女,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但也都是殷实之家文静少女,没想到都被黄师木一一回绝了。黄母本想劝一劝,可一想起儿子第一次婚姻就是自己做的主,却苦了儿子好多年。也许一切都要靠缘分,急不得;她不愿违背儿子的意愿,一切还是由他自己拿主意。

    京城木作五大家有黄奇功、张天富、赵本能、姜海山、余新平。黄奇功英年早逝,黄师木子承父业,如今不但能和前辈们一同“谈木论器”,而且还在创新设计上占得先机,其高超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构思,让这些名家木坊的大师傅折服。黄师木在这方面的优势,奠定了其在京城家具行中的领先地位。他设计出的新款家具也成为同行借鉴和模仿的对象,一直走在市场的前面。由于“奇工木作”的家具样式不断更新,引领家具发展方向,渐渐的让其它工匠也有了努力的目标。在互相竞争和交流中,这些名家木坊的掌柜和工匠们,互相较着劲,都不断更新款式,在竞争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他们充实并完善传统家具的制作工艺,成为开辟木作新时代的工匠大师,同时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锤炼出宝贵的工匠精神。

    寒来暑往,转眼玉娇已经十岁,那些当年从营造处出来的工匠都已家业有成。按照传统习俗,自然是子承父业,当他们开始考虑培养家庭成员接手时,黄师木已走在同龄人的前面,达到比肩前辈,和他们一起“谈技论艺”的高度,此时的黄师木刚步入而立之年。黄师木收了两个徒弟,大徒弟张念槐,祖籍山东章丘。念愧的爷爷早年投亲来到京城,等到他父亲长大后才在京城安定下来。他家就住在黄师木家隔壁,两家是邻居。“奇工木作坊”后院靠墙长着一棵老榆树,墙那边就是张念槐家。念槐小时淘气,经常爬到树上摘榆树钱吃,看到木匠挥斧推刨觉得挺好玩,来了兴趣,就这样喜欢上了木工。念槐父亲是个挑夫,每天早出晚归,母亲在家缝补浆洗,两家也经常走动。在他十二岁那年,父亲把他送来当学徒,跟师傅学开榫凿卯。他虽然长得弱小,但心灵手巧,人称小师傅。

    二徒弟楚大关是顺天府霸州郡大城县人。父亲是农民,靠种地维持生计,家里生活贫苦。为了能帮家庭分担困难,楚大关十三岁时就被父亲送到京城远房亲戚的当铺里做学徒。楚大关年纪虽小可性格直爽,不喜欢算计别人,每看到穷人来典当时,总是同情心上来狠不下心去压价,被掌柜骂了几次后仍不知悔改,最后被赶出店门。他不敢回家见父母,可又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最后只得流落街头。一次黄师外出给人送货,一个人推车上一个很长的大坡时,天空突变下起了雨点。楚大关见状跑来帮忙推车,推上坡后他也没走,眼看着大雨就要来到,他和黄师木两人一起推着车跑,一直送到客户家里并帮着卸完车,忙完这一切后大雨淋了下来。黄师木心里说好险啊,以他遮盖家具的篷布,是很难挡住这样的大雨;看这孩子面相忠厚早有三分喜欢,于是问了他身世。楚大关似乎感到面前这个人可以相信,于是将自己经过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没想到,由此楚大关变成了楚大板,成为日后黄师木最得力徒弟和事业上的继承人。

    正是:后生可畏古云然,斗大荒城得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