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天象 » 第十七章 镇魂石

第十七章 镇魂石

    在三兄弟行动的同时,韦捷也没有闲着。从管家韦伯的口中得知,在为父亲韦湑送葬的时候,是按照大将军的礼仪进行厚葬的。韦伯感觉,在送葬的过程中总有些不对的地方。按照惯例,大户人家送葬都要请大师来超度亡灵,为韦湑超度的是清音寺的依云大师。依云平时很少会参加这样的活动,因为和韦湑有交情,才会答应的。韦湑本身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儒将,因为不用面对科举的那种以诗文为基础的考核,所以读书就非常杂。这也应了那一句话说——好读书,不求甚久。因此,韦湑对儒佛道都有涉猎,特别是佛教的一些主张,韦湑是很赞同的。韦湑作为一个将军,免不了要面对一个血腥的场面,甚至自己本身就是“刽子手”。为了解答自己心中的困惑,韦湑在军务之余,会探访长安城内外的各个重要佛寺。

    韦湑曾经多次去拜访过依云大师,暴亡前几天还专门拜访过一次依云大师,将自己心中的困惑和担忧隐晦地表达了出来。从韦湑的言谈中,依云大师少有的在韦湑身上看到一股暮气。依云大师知道长安城要出大乱了,不过作为佛门中人,早就放下了这些。最后,依云大师也只是用“三千大世界”来回应韦湑,希望韦湑能从错综复杂的表象中看到内在本质,依云大师相信韦湑是由这个领悟能力的,或许可以帮助韦湑度过这一劫。谁知几天之后,就传来了韦湑的死讯,依云大师口念“阿弥陀佛”,心想也许早点去往极乐世界是对韦湑的一种解脱吧。

    在整个超度的过程中,依云大师仿佛一直有话要说,但总是欲言又止,其表情中可以明显看出有难言之隐。但谁也没有问什么,当时都沉浸在痛苦之中,依云大师本身也是韦湑的好友,有些情绪也是正常的。韦涛还看出来其他的异样,就是依云大师口诵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大悲咒,而是化怨咒。虽然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大,但韦涛还是听出来了。为什么要化怨呢?看来依云大师知道一点内情,韦涛把这点也告诉了韦捷。听到这些,韦湑心里戚戚然,想到家族和自己未来的命运,总有一种茫然无措,甚至无能为力之感。但愿自己是多虑了吧。

    得到了这个消息,韦捷处理好军务之后,还是仔细查看了一下父亲留下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韦湑平时用的,没什么特别之处。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差别的话,就是父亲看的书。韦湑作为一个世家子弟,平时会看很多书,也偶尔会作一些诗文。当韦湑成为军队的一份子后,就很少再看这些东西了,看的更多的是历朝历代的史书。在韦湑的遗物中,就有一本史书,而且还是前些日子和父亲谈话的时候,自己提到的晋朝历史。

    韦捷翻看了生前父亲看的最后一本史书,里面还有父亲做的标注。韦捷记得他曾经有一天和父亲谈论过晋朝八王之乱的事,还是父亲主动过问的。父亲最后看的史书竟然也是这本,这里面透露着蹊跷。

    里面的标注是:

    八王之乱,乱在天象,更乱在人心。韦氏的下场……

    韦捷看到这些后,心里一阵乱麻。天象?人心?这到底有什么关系?还说到了韦氏的下场,韦氏的下场会是怎样?想到这些,韦捷迅速翻遍了这本书,除了这一处标注外,再也找不到什么父亲生前留下的痕迹了。韦捷把书找了一个稳妥的地方收起来之后,就准备起身向往终南山。

    传说,当年老子出函谷关前,曾经和尹喜有关一段对话,并且在终南山住过一段时间。因此,终南山一直是道教圣地。到唐朝初年,这里有大名鼎鼎的上清宫。唐朝李氏家族将自己的家族追溯到老子,因此推崇道教。只不过,在“宫”这一词成为皇家专用(最有名的是大明宫)后,上清宫就改为上清观。此后,所有的道教的庙宇都改为道观。本来,佛教是很难插足进入终南山的。“武周革命”后,为了对抗李氏家族,武后推崇佛教,在各地大肆兴建佛教庙宇,终南山也不例外,清音寺便是其中之一。因为有武后的大力支持,再加上清音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得到的资助也格外多。因此,清音寺的大师也多和王公贵族有所交往。终南山上还有一些隐士,有真隐士,也有假隐士,也就是想走“终南捷径”罢了。

    天下着小雨,韦捷一踏入终南山,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小溪潺潺、烟雾缭绕,让韦捷一直不安的心终于稍微平静下来,也许这就是大自然和宗教的力量吧。韦捷此行只带了一个随从,也是为了尽量不惹人耳目。

    进入清音寺后,韦捷径直来到大雄宝殿。礼佛之后,他就向值班的僧人提出要见依云大师。小僧人开始以依云法师在外云游为托词,并不想引见。当韦捷报出自己的姓名后,小僧人点点头,将他领到后院一个偏僻的房间门前,然后清了清嗓子通报:“依云师叔,韦捷小施主前来拜访。”

    “请进。”屋里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

    走进屋内,依云大师正在打坐参禅。听得韦捷进屋的声音,依云大师缓缓睁开双眼,说道:“你终于还是来了。”

    “大师知道我会来?”

    “当然!”

    想想也是,像依云大师这样的高僧,可能早就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也自然料定自己知道父亲的死之后,也一定会察觉到一样,可能也能联想到自己,进而来终南山探访的。

    “我想知道家父的死因。”既然依云大师知道自己回来,那韦捷就不再寒暄,而是直奔主题。

    “韦将军的死因,我并不清楚。我只知道,韦将军死于非命。”依云大师说的是实情,他确实不知道。

    果然,此话从依云法师口中说出的话,正好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大师,可否为我指点迷津?”

    “我与韦将军虽然交往不深,但也有数面之缘。从韦将军的气宇和言谈来看,韦将军肯定也能青史留名,至少也能驰骋疆场。当看到韦将军的遗体时,我看到了惊讶和怨气。那天,我所超度的经文,也是想要抚平韦将军身上的怨气。”

    “怨气?”韦捷心神一动,父亲的怨气由何而来?

    “没错。至于韦将军为何有如此怨气,我并不能参透。”

    “大师,那我该从何入手?我也想让家父死而瞑目。”

    “朝堂之事,出家之人不便参与。不过,有一个地方你去了或许会有线索。”

    “什么地方?”

    “华山。”

    “此地和家父的死有关?”

    “有没有关系,你一去便能查个究竟。我要提醒你的是,在华山脚下,有很多奇异的巨石,这些巨石还有一个名字——镇魂石。不过,贫僧还是要给施主一个忠告,韦将军之死牵扯甚多,小施主如果硬要查下去,恐怕有性命之虞。”

    “多谢大师提点。”

    韦捷向大师施礼后,就缓缓推出了房间,依云大师也再次闭上了眼。

    镇魂石?

    对于镇魂石,韦捷是有所耳闻的。据说,在华山山脚,有一个地方专门出产此类巨石。因为这类巨石出自道家圣地,因此,不管是庙堂之人,还是黎民百姓,都认为这些石头有镇魂之能。而且,在这么多年的流传中,这类“镇魂石”主要镇压的就是有极大怨气的魂灵。

    (作者按:数年前,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有幸去过终南山。那天也下着小雨,我和一个朋友冒雨爬山,整个山上见不到一个人。在爬上的过程中,脑子里一直想着金庸的那句: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当然,我们没有见到杨过和小龙女,但雨中的终南山确实给人一种神仙境地的感觉。特别是要爬到山顶,需要走一段天梯,对于恐高的我来说,心惊胆战。当站在山顶,看着下面云海的时候,才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也明白了一种情感要敬畏。数年过去了,心境变了,懂得也多了些,才知道当时我眼中的终南山只是佛教中的第一世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