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风华:神级皇太孙 » 第239章 这样的“镜子”你有多少

第239章 这样的“镜子”你有多少

    朱棣盯着华为平板电脑,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剧《三国演义》。

    看第二集十常侍乱政时,朱棣恼怒至极,甚至以拍案而起来表达自己出离的愤怒,高声痛斥宦官之弊端。

    十常侍指中国古代东汉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人称“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

    十常侍乱政,是指十常侍靠着小皇帝的宠信,横征暴敛,卖官鬻爵;

    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

    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

    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

    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宾客典据州郡,辜确财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十常侍乱政,是导致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时间,朱棣竟然开始对宦官产生了浓浓的鄙视,厌恶,甚至还隐隐有些后怕。

    因为朱棣对宦官,一直宠信有加。

    可是,当看到十常侍把小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以至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朱棣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这么一个画面:

    自己的子孙后代中,也有个这么小的傻乎乎的皇帝,被身边一群宦官肆无忌惮的欺骗、讨好;

    然后借着小皇帝的宠信,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此以来,则国将不国!

    “自古宦官乱政者,其国无不衰亡,宦官之祸,猛于虎也!”

    朱棣后背忽然生出一身冷汗,对着朱瞻基大声叫喊道:

    “大孙,告谕都察院官,从今日起,对所有宦官,严加约束;锦衣卫也要时刻监督宦官的举动,若有违规矩,可随时惩治!严惩不贷!”

    朱瞻基赶紧答应,说:“好的。”

    随即组孙儿认,继续追剧;

    而一旁偷偷陪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太监涂德海,看到电视剧中十常侍令人发指的表现后,随即又发现朱棣一双睥睨天下,唯我独尊的眼睛,充满十级厌恶值,正恶狠狠的盯着自己;

    太监涂德海,瞬间噗通一声,跪在冰冷的地面上,浑身瑟瑟发抖,不住地磕头:

    “皇爷明鉴,奴才一直本本分分伺候皇爷,从未有半分逾矩,更没有半分非分之念;”

    “奶奶的,瞧你那副熊样,真是个没卵子的玩意儿,怕个逑,咱不就看你一眼么,至于如何害怕?”

    朱棣没好气的嘟囔一声。

    “皇爷之威,是天威,哪怕一个眼色,也足以毁天灭地,让日月无光;更何况奴才呢?”

    “奴才没有被皇爷的一个眼神秒杀,或者灰飞烟灭,已经是皇爷对奴才最大的恩赐了!”

    太监涂德海的马屁功夫,绝对到家,而且总能恰如其分的拍;

    这对火候的把控,绝对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三人继续看电视剧《三国》,现在是第三集,董卓霸京师;

    董卓之乱,指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后实行的专权暴政。中平六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

    董卓进京剥夺了何太后作为汉帝国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将代汉少帝继统的汉献帝,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汉魏之际皇权嬗替的进程,由此而发轫。

    董卓之乱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加速和促进了东汉政权的灭亡,给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经过这场动乱,关中地区二三年“无复人迹“,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

    董卓的暴政引发的诸侯讨伐,为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成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的开端。

    董卓死后,关东联盟解体,群雄混战颠覆、肢解了东汉帝国,衰微的汉献帝朝廷只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工具和幌子。

    此后,汉室更加衰微,最终倾覆。

    从更长时段的历史背景考察,以羌胡化军人为主力的董卓之乱不仅是汉末乱世的开端,也是对东汉长期镇压羌人一个回光倒影的历史讽刺,更是日后五胡乱华的前驱。汉末到西晋中国北方(凉州以及并州、幽州等)地区的蛮夷化,则是大分裂时代农耕汉族与游牧部族融合同化之肇始。

    这些,就算不怎么喜欢读书的朱棣,也是知道的;

    “刚才是宦官乱政,现在是权臣误国!”

    朱棣再次发出一声叹息,看了朱瞻基一眼,继续说,

    “大孙,你要记住,宦官不可宠信,一群没卵子的腌臜货,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大孙,你还要记住,对待臣子,要知道如何运用帝王术,驾驭之,而不能被臣子左右;若有试图驾驭你的臣子,则可直接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