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的同学是世界遗产 » 第八十二章 通商路(完)

第八十二章 通商路(完)

    使臣当然是要走的,他们本是相向而遇,一夜过后,大概再无交集。

    钱征第二天起得极早,天尚未亮他便将所有人都叫了起来,张罗着上路。

    穆华夏知晓钱征这是为了跟使臣的队伍打出时间差,但他总觉得钱征此举怕是要弄巧成拙。

    果然,这边钱征还将大包小包往骆驼上装呢,那边使臣便身披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走来,伙计们尚迷迷糊糊不知东南西北,钱征却顺着晨间的寒风打了个哆嗦。

    “这么早走啊,”使臣边走边招呼他们,摇了摇手里提着的布袋子,“给你们送点儿吃的。”

    此刻倒是比昨夜亮堂了不少,让钱征看清了使臣的长相,这使臣的面相倒是和蔼,若是长得凶神恶煞恐怕也无法担当此任。

    钱征赶忙喏喏道谢,使臣笑着拍了拍他,全然不似昨夜那般严肃压迫的模样,“给大家分了吧,不是什么好东西,却是那国王临走时非要塞给我的,权当尝个新鲜玩意儿吧。”

    钱征又是一阵感恩戴德,使臣将布袋子塞到他手里,顺势望向他身后正在忙碌的穆华夏等人,又提起了先前的疑问,“怎么这么早走啊?”

    “啊,大家都着急回家,所以路赶得急些......”

    “着急回家就不要走那么远嘛,”使臣闲聊般提着中肯的建议,甚至伸手扶了一把李五肩上扛着的眼见就要倒了的箱子,“在大漠中行走,太早赶路实在不安全。”

    “是是......”钱征除了唯唯应是已然不知说些什么了,他现在一颗心心几乎提到嗓子眼儿,满脑子都是求满天神佛保佑,那使臣千万别注意到那些布包。

    但大约是此刻为时太早,尚未起床的满天神佛忽视了钱征的祷告,使臣将李五肩上的箱子扶正,下一句就是“诶,这里装着的是瓷器吗?”

    他问的是李五,但李五在还没清醒的时候遭受了双重惊吓,这会儿已然仿佛石化一般,使臣只好看向钱征。

    “是是......”钱征宛如一个复读机,语气语调较先前都没有一点改变,只是脑门上的汗渐渐多了。

    使臣没有注意钱征,他全部的注意力都被那些货物吸引而去,昨夜天黑,他看不清这形形色色的包裹,今早细看才觉大有讲究。

    “那是什么?”钱征包裹锦缎时只想着财不外露,是以只用破布胡乱包裹,殊不知在一群包装精良的货物中,这般鸡立鹤群的存在反倒更引人注意。

    “是小人们预备倒换的衣裳。”生怕钱征口不择言露了馅,穆华夏在他开口前抢先应答。

    使臣倒不疑有他,只是略数了数包裹书目后皱了皱眉,“你们这些人带了这么多衣裳?”

    “东家心善,怕大漠夜里冷,所以还有些添补的冬衣。”

    使臣“哦”了一声,将目光转向了其他地方,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却又见使臣将手伸向那个布包。

    他没有打开,他既知礼,也知晓自己无权搜查,他只是拿起来拎了拎,很重,不像是蓄棉花的冬衣的重量。

    使臣的眉头几乎拧成一条线了,他现在已然有几分猜出里面是何物了,这等小手段,瞒不过敦煌的胡商,又安能瞒过大唐的使臣?

    钱征膝盖一软,几乎都要跪下了,穆华夏眼疾手快地扶稳了他,打着手势示意他别说话。

    “这里是什么?”使臣将布包甩在其他货物之上,又厉声问了一遍。

    穆华夏微微躬身算作行礼,而后挺直了脊背,“是小人们的衣裳。”

    使臣气得几乎要挑开布包与他们对质了,但眼眸流转间,无意间扫到了惶恐的伙计们,那一张张脸上真实的无措与恐惧,让他垂下了扬起的手。

    他蓦然想起他们的来处,那个长安城外的小山村,那个地处天子脚下却依旧用不起碳的小山村。

    他大抵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吧,使臣在心里唾弃自己,纵容走私深负皇恩,但,就饶他们一次吧,使臣同样这么跟自己说,让那个皇恩未曾顾及的小山村,冬日里能燃一盆炭火。

    使臣最终转身走了,在钱征不可思议的目光里,冷冷丢下了一句“下不为例。”

    钱征哆嗦着跪在地上应是,大漠的风吹来了使臣的一声叹息。

    他们那一趟最终竟真的走到了大食,那些锦绣绸缎被钱征卖出了极高的价钱,穆华夏拱手恭贺着钱征发了大财,钱征笑了笑,将他们所有人的工钱又翻了一番。

    赵二他们不可思议地睁大了眼,他们已然算不清这是多少钱了,穆华夏悄悄凑到钱征身边,“发了财就这么挥霍,东家可不太会做生意啊。”

    钱征看着异域喧闹的市集,缓缓摇了摇头,“此行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富贵何用呢?钱,我已然挣够了。

    “你说得对,若只为了挣钱,我何苦跑来这么远的地方遭这种罪?我大概,只是舍不得这异域的风情。”

    大漠、落日、驼铃、那些听不懂言语的歌诗,皆是勇敢者的犒赏,大漠亦在歌颂着这些不以山海为远的人们。

    这一条通商路,自然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可能够抵抗那随之而来的孤独恐惧的,唯有那永不停歇的冒险精神。

    对远方的好奇与求索,是古往今来丝绸之路上永不熄灭的火种,这火种照亮了曾经对于先辈来讲一片晦暗的遥远的西方,接引来奇异又独特的西域文化,滋养着古老东方肥沃的土壤。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故有跋涉而游集。

    茫茫大漠,张骞曾两使,玄奘曾跋涉,千千万万的商旅、僧人、使节于此留下脚印,风扬起沙土抹去那些或深或浅的印记,而那不止、不息、不灭的探索精神终在千载的传承中永垂不朽。

    长安城外的小山村,拄着拐杖的老人等来了村子的归人,又黑又瘦的大小伙子们眼神放光地讲述着他们一路的见闻。

    孤独、寒冷、恐惧、无助以及所有所有的负面情绪被大漠无私地回收,它们被永远留在了大漠,归人们带入关中的只有行囊里的财富,和几天几夜都说不完的、大漠赠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