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宿命苍茫 » 第一章 运途杳茫叹残身 于无光处观世间(上)

第一章 运途杳茫叹残身 于无光处观世间(上)

    入目处,不过是一座颓败的藏书老屋。

    它简朴而宁静,悠久而祥然,古旧而柔和。岁月斑驳的青石屋壁上,尽是沧桑的裂痕,其间数簇不知名的花朵,正无声绽放。

    三伏天的骄阳本就炙热,又正值午时,璀璨的光芒洒落凡间,在老屋的四壁上,映照出明暗交替的光影来。门扉处镶嵌的古铜铃环,也只剩了半侧一耳,蚀满泛青的包浆。

    正堂屋檐下,灰朴色的悬匾稍稍歪斜,其上镌刻着鎏金的‘知落斋’几个大字。

    字迹古朴而烁烁,鎏金的漆面,亦有不少脱损,可见其间,不知已是湮没了多少的时光。

    又有谁能记起,曾有多少的道途过客,步履匆匆,在这一方天地里皓首穷经。

    荒废许久的书屋,虽然还算整洁,想来也是常常有人洒扫的缘故。而原本围着老屋的四方院墙早已崩塌,徒留半面断垣残壁,伫立在空旷大地,如实叙说着,其间的亘古流年。

    有浓茂的四季藤,正密密的爬满墙垣,嫩绿的叶蔓,华华摇曳。

    少年的声音,便在庭落中响起:

    “天道是否公平我不知晓,毕竟早在千载岁月之前,曾谱写下《天问》道典的先贤圣祖,说起世事无常这四个字的时候,也只能是喟然叹息。”

    “纵然是那般的传说人物,都不敢对命运长河稍加揣测,何况是我这样的凡俗之辈。”

    仿若只是阐说一件毫不关己的事情,淡淡的声音娓娓而述,平静而又温和:

    “天意从来高难问,人情老易悲难述。芸芸众生,在浩瀚了无穷时光的苍天之下,又与蝼蚁何异呢?于我一人,不过也只是,爬的稍微艰难些罢了。”

    而此刻,老屋堂前的院落中,铺满杂页纸卷,显然正在摊晒些老书。有衣衫素旧的少年,湮在半面断垣的阴影中,俯身翻拾着什么。

    “所以姑娘大可不必,用那样同情的话语来问我,因为在下确实是,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等到将手中书稿略略齐整,他才直起身来,回首侧望,那张阴影里的面容,终于展露在阳光下。

    对面女子的目光,却在直面他脸容的霎那,微微有些躲闪。

    只见少年眉心处,有着一抹淡红的火焰绣纹,那色泽本来暗沉,却因为他的脸色,过于苍白,反倒是衬托得隐隐欲滴。而在焰纹两侧,本该明亮的双目中,却是空茫如雾。

    不见黑白分明的眼瞳,唯有枯萎的眼窝,深深塌陷。

    如秋风过后,凋零的残花败菊,紧紧的团缩挤陇。原本还算俊朗的脸庞,也因此变得有些狰狞可怖。

    谁能想到,能有那般平静声音的少年,竟是一位无眼盲瞳!

    于是年约十五六的女子,轻轻抿了嘴唇。

    “本来是要寻几本旧版道典,不想走遍了各处书肆都未能找到,教习便指点我来了这里,虽然之前先生,也是嘱咐过一些师兄的事情,但我实在是没想到,仍然会问出那样的话来。。。”少女带着歉意的声音很是好听。

    不但声若天籁,便是其人,也是极美,但见她一般的鸭蛋脸,眼若琉璃,开阖之间有如星辉洒落。

    俏丽的鼻梁如腻鹅脂,清秀绝伦,唇上抹了层淡淡的嫣红色,散出丝丝诱人光泽。修颀的身形在明媚光影中,竟如此的窈窕可姿。

    肤色白皙如新荔,正是芳华年纪的少女,此时正简单穿着一袭鹅黄色纱裙。

    领口处,有白色玉饰星星点缀,精致的锁骨微露,更显气质纯雅。一笼如瀑长发披及腰身,用了根淡色银丝带轻轻挽住。

    嫩洁玉臂自然垂落,如冰柔荑直直暴露在,璀璨阳光中,竟有些透明的感觉。而腰腹下的玉腿,尽管有薄纱遮蔽,朦胧可见修长笔直。

    纱裙底处,绣着一圈洁色丝纹,那霜雪嫩足被包裹在绣鞋中,不露芳泽,唯有脚踝处,一抹雪白若隐若现。

    该是怎样的世间绝色,似乎连高悬九天的烈阳,也不忍晒伤了她的容颜,悄悄寻了一片白云躲藏起来。

    于是空气瞬间温凉,苦于酷暑的世间生灵,终于有了难得片刻的惬息。

    女孩之美,如诗如歌,要怎样的话语,才能堪堪形容?

    娇花照水问玄女,世外仙姝临人间。

    “我没有恶意,只是很钦佩师兄。”她声音徐徐,空灵如莺啼。

    只见少女微微叹息:“这样的豁然,实在不是师兄,如此年纪该有的。。。若是换了我,只怕是,再没有一刻的时间,能快乐得起来。”

    她略带怜惜的目光,清澈坦然,惚然掠过少年空洞的目瞳,似白鸥落影,在初开的心湖上,泛起涟漪。

    而在此刻,苍穹上的云朵,终于是无可奈何的飘开,不过暗淡了片刻的人间,光明再临!

    阳光洒落,少年苍白面庞上泛起丝丝痛楚,他似有不适,背对着空旷院落中,仅剩的那一垣断壁,微微后退,直到与四季藤的阴影,再次融合在一起。

    微微低头垂眸,将空洞木然的眼瞳,再次隐藏。

    问庭院深深深几许,竟能在炎炎暑时,锁住这一隅幽凉。

    大地散发的热气,越发蒸腾,阵阵炎浪扑来,直让人头晕目眩。只有不知名的夏虫,躲在某个阴凉的角落,起劲嘶鸣着。

    “虽然这样说,可能有些唐突,但我真的是。。。有些难过的。”女子眼眶微微泛红。

    闷浊的热浪中,少年呼吸有些急促,他伸手拉了拉领口,似在思考着什么。

    “其实。。。并不碍事。”他尽可能斟酌着话语,想要仔细的解释。

    “虽然眼不能见,但在七年前。。。我想一想,大致差不多的时间吧,我已经五识圆满,聚灵功成。后来遇到一些变故。。。虽然是毁去了一身修为,毕竟还是有灵觉伴身的。”

    “姑娘既然已经开蒙问学,也当知晓那五识之路,不过是通往聚灵道境的过程中,觉证自我的几种方式罢了。既然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么路径还是否存在,也不是太过重要。”

    “何况除了目识和闻识,其余三识只是有了缺损,总归是影响不大。”

    诚然,道途坎坷,又是何等的险远,仅仅是叩开第一境,确实算不得什么,对修为的提升微乎其微。

    若是让那等,只觉证了一识,便匆匆聚灵筑境的修者,与凡俗武夫两两对决,并不见得能比叩关之前,有如何的优势。

    但那毕竟也是修行中人,既已见过路途风景,又怎会泯然凡俗?

    所谓灵觉,便是初初踏上道途的修者,与常人最明显的不同。

    在《学经》道典中记载,古时先贤,也将灵觉称为‘知见’,而把觉证五识的方法,称为‘观世之路’。

    曾有道院至尊,在诠释道典时讲起,‘知见’的含义即是‘我知故我见’。

    他将灵觉理解为一种个人与天道的关联,通过对天道的理解,掌握其中规律,再逐步深入认识,最终,获得来自于天道中,某种不可言说的反馈。

    而这种关联的程度,能有多深,与‘观世之路’走的有多远,紧密相关。

    比如,在人们向长空投去一眼的时刻,便可以判断出,天时将会有如何变化。

    即使是无知孩童,也知道看见阴云密布,听见山风满楼的时候,要赶紧去收拾起晾晒的衣物。

    这就是一种通过‘目识’和‘声识’所获得的‘知见’,它可以是来自长辈的言传身教,也可以是在漫漫人生岁月中的自行体悟,也即‘观世之路’。

    但也仅此而已,如果询问起孩童明日今时,是否还会有暴雨降临,肯定得不到答案。

    这就是在‘观世之路’上,走的太短浅的缘故。

    而到了专司天下农时的道院观天客手中,这种‘知见’就需要更多的积累,比如通读浩如烟海的典籍;详细掌握天穹云朵,各种形状的含义;查阅前辈先贤对星罗气象,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观察记录。

    因为在‘观世之路’上走的足够远,所以观天道人,能够因为院落中梧桐叶提前枯黄,河流水位的变化,甚至仅仅是大地气息中的湿热起伏,便能预见到来年的旱雨泽涝,从而颁布法令,指导亿兆生民提前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