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陶商,争霸三国 » 第七章 人才张昭

第七章 人才张昭

    见黄忠如此兴奋,陶商不由奇怪,然后他又想起历史上的陶谦麾下虽然没有好的战将,但是握有一支精锐的兵士,即丹阳兵。

    传其为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军队,各个打仗能手!

    而陶谦之所以能拥有这样的一支军队,还要从他出生地开始讲起。陶谦本是丹阳县人,在入主徐州时靠的就是老乡丹阳兵的支持,因此才得以在四战之地的徐州立足,击败青徐等地的黄巾军和叛军,后被朝廷赐封为徐州刺史。

    虽然最后还是靠着臧霸一伙大将平乱黄巾反贼,不过其中丹阳兵起到了不小作用。

    另外,江东猛虎、孙武后裔的孙坚最初军马也是丹阳兵,他死后这些军马又到了袁术的手里。

    当年孙坚之子孙策在井底找到玉玺之后,还不忘用它来收回这支军队,尽管收回的丹阳兵只有区区三千人,但是却成为孙策拿下江东的最大助力。

    陶谦曾以数千丹阳兵引得刘备离开田楷前来投靠,刘备后来转战南北时的精锐,也主要是手中的四千丹阳兵,后来这些丹阳兵成了刘备手中威震天下的白毦兵。

    曹操后来攻打徐州,不在于为他的父亲报仇,也不是他非常想夺得徐州,而是想获取陶谦麾下的丹阳兵。

    再往前追溯历史,汉武帝当任,当年鼎鼎有名的五千军队应战八万匈奴,其中这小几千用的正是丹阳兵。

    至于这些雄兵如何来,主要还是丹阳郡这个地方大山众多,沟壑纵横,山林茂密,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而且还很容易隐藏。

    所以居住在这里的山越民族以及为了逃避朝廷赋税的汉民,长期居住下来钻山越岭,披荆斩棘,还要时时刻刻对抗官府前来抓捕,经年日久之下,他们养成了特别能打仗的习惯。

    陶商很想多招募一些丹阳兵士,只可惜丹阳郡隶属扬州下辖,如今扬州刺史是陈温。

    但陶商知道,诸侯讨董过后,袁术很快便取代了陈温,成为扬州新一任刺史。

    袁家四世三公的底蕴,他陶商还没那个实力与之抗衡,只好暂时将招募丹阳兵的念头抛下。

    这五千丹阳兵尤为重要,在原主记忆里,徐州总兵马也就五万。

    其中下邳有两万,由徐州校尉曹豹统领,彭城有一万,由兵曹椽吕范统领。

    除此之外,开阳臧霸有一万大军,只是臧霸一伙人根本不听陶谦号令。

    其他各郡的守军加起来也有一万,只是战力很低,真正能战之兵,只有曹豹和吕范两人手上的三万丹阳兵!

    陶商吩咐黄忠将这些兵士登名造册,每人都有俸禄可拿,并且将来上阵杀敌或受伤,或战死,他们的家人都会得到资助。

    黄忠听了这个决策先是大感意外,然后便是欣喜。

    要知道这时期的将士们是没有俸禄拿的,他们只能在军中吃粮,更别提战死还有资助家人一说。

    “主公英明!”黄忠叩首道。

    陶商笑了笑没有说话,他有着超前一千年的见识,怎会不知如何对待手底下的将士。

    俗话说得好,尊兵是带兵的态度!

    只要你对兵士们好,兵士们才会真心为你卖命。

    从操练场回来,途经集市,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只见一肉摊前空无客人。

    陶商顿时想起,这时期的肉食很少,像牛肉这些只有大世家以及官员能吃到。而猪肉虽然廉价但有很重的腥味,老百姓也不愿吃。

    又想到后世的猪肉都是经过阉割处理,肉质吃起来鲜美肥满。

    岂不就是说,只要自己掌握了这一技术,以后可以靠养猪赚钱了。

    这可是大买卖!

    试问谁不想吃肉,有廉价肉可吃谁不买!

    只要运营的好,阉割过的猪肉绝对风靡大汉各州。

    这一念头产生,陶商就有些迫不及待了,匆匆回府找来丫鬟小春将养猪一事向她说明,没想到小春的一个叔叔正好是杀猪的。

    “哈!”

    陶商心里舒畅,于是命小春将她的叔叔带到府中。

    很快,小春领着一个大约三十岁的大汉来到屋里。

    “草民钟奎见过陶公子。”

    “不必行礼,今日找你来想必小春已经跟你说过了。”陶商见他身材壮如牛,暗暗点头。

    “草民知晓,不知公子要如何养猪?”钟奎小心翼翼的问道。

    “嗯...是这样...”

    陶商将阉割方法告诉给他,其实阉割并不难,只需一刀剪掉那玩意再清洗干净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刚阉割的猪崽需要隔数个时辰才能进食,如果排泄了可能会细菌感染因而生病。

    钟奎听了之后,虽然有些疑惑,但他却不敢提出来,只要是陶公子吩咐的事,那他照做就行。

    “嗯,如若此事办好,你便是本公子的人了,本公子虽不能给你官职,但可让你领取等同于县令的俸禄。”

    陶商许下重利,在这时期县令的俸禄虽然不多,但养家糊口绝对没问题。

    “草民谢...谢过大公子!”

    果然,钟奎惊喜交加跪下拜谢。

    他何曾想过会有这样的一天,同时心里打定主意,必须要把大公子交待的养猪事宜办好。

    陶商想着把养猪做起来,再由糜家通过商业渠道把猪肉贩卖到大汉各州,如此钱财才会来得更多更快!

    ........

    过了一段时日,陶商迎来了大婚。

    这天刺史府,门庭若市。

    很多人都是冲着陶谦与糜竺前来庆贺,陶商几乎没怎么参与,只和陈登以及王朗几位历史有名的文士攀谈一会。

    在他看来,徐州值得拉拢的人才很少,很多文士或武将在历史上都没有留名。

    然而令他惊喜的是,此次宴会他遇到了一人,张昭!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擅长隶书,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与赵昱、王朗一道闻名又互为友好。

    成年后曾被举荐为孝廉,但张昭推辞没有接受,与王朗一起讨论以往君王避讳之事,徐州的才士陈琳等对他颇为称赏,刺史陶谦更是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但被张昭拒绝。

    这位也是历史有名的人才,如若不是张昭在孙策死后,孙权初掌权时帮忙治理内政,吴国也不可能那么快稳定下来。

    后来更不可能与刘备、曹操呈三国鼎立之势,试问一个国家如果内政治理的不好,又如何去开疆扩土,壮大其根基。

    可以说,张昭对吴国的贡献非常巨大!

    如此能人,陶商怎会不拉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