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韬略 » 第654章 含元殿凤座

第654章 含元殿凤座

    武媚娘和杨老夫人互相对视一眼,两人早就达成了默契,形成了统一的意见。

    丁瑜洲本想再据理力争,同情根本就不知道此事的李忠,但是他转念一想,深感事态如此,已然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随即叹了一口气,说道:“既然皇后娘娘主意已定,那微臣照办就行。”

    武媚娘听后,对丁瑜洲也同意自己的观点而表示欣慰,拉着母亲杨老夫人的手说道:“贺兰静乐终究是本宫的外甥女,她已经被软禁,念及亲情,本宫就暂且饶恕她。母亲,觉得这样安排可以吧?”

    武媚娘心思灵巧,早就知道母亲心中担忧贺兰静乐,可是不好意思提及,便主动提出,省得母亲再多想。

    疑心容易生暗鬼。武媚娘深知这个道理,什么话都直接说明,省得彼此互相猜疑。

    杨老夫人素来知道女儿的心性,听到皇后如此安排,也知道皇后这是念及亲情做出了让步,满脸感激地说道:“终究是皇后娘娘母仪天下啊,眼界高,重感情,比你那些兄弟姐妹都要强很多。”

    武媚娘见母亲说得真切,知道她说得是心里话,心中感动,没有继续说什么,只是两人紧紧握住双手,彼此感念各自的辛酸和不易。

    就这样,一副温馨的母女交谈场景映入丁瑜洲的眼中,让他看到了武媚娘在果敢霸气之外的温柔一面。

    ......

    解决好这个关键问题之后,丁瑜洲又回到紫宸殿料理高大愣叛变的问题,阿元和长孙浩然他们已经查明,原来是王伏胜羡慕小梁的位高权重,联合几个昔日对小梁有意见的宦官宫女趁着小梁熟睡,将小梁绑了锁在紫宸殿后殿,后来救兵到达,小梁才获救。

    丁瑜洲亲自调查,与高大愣谈心谈话,发现高大愣完全只是被王伏胜利用了,还是一直懵懵懂懂,并不是真心要找皇后的麻烦,还是一如既往地贪恋皇帝的富足生活,如此倒也好安排,丁瑜洲继续让小梁软禁高大愣,维持皇帝病重的假象,以蒙骗天下人。

    一切都安排妥当,第二日朝会,皇帝抱病没有参加,而皇后武媚娘亲临宣政殿,以纱巾盖面,哭哭啼啼,泣不成声。

    丁瑜洲主持朝会,整个朝廷来了一次小规模的大换血,武媚娘以皇帝的名义按照他们事先拟定好的说法公布全国,李忠、上官仪、王伏胜全部斩立决,同时还牵连了一大批与之有关的官员,杀死、充军、抄家等各种人间悲剧轮番上演,丁瑜洲只看着却并未提任何意见。

    唯独在对上官仪抄家查办过程中,丁瑜洲出乎意料地站了出来,据理力争,惹得武媚娘很是不爽。

    原本武媚娘要诛杀上官仪一家老小的性命,但是丁瑜洲突然站了出来,极力为其求情,态度异常坚决,神色严肃,无奈之下,武媚娘才改为男丁全部处死,女眷没入掖庭为奴婢。

    之所以丁瑜洲要冒险触犯武媚娘为上官仪求情,并不是因为上官仪对丁瑜洲有恩,也不是因为丁瑜洲与上官仪交往颇深,而是因为上官家的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就是上官仪的孙女,名字叫上官婉儿。

    丁瑜洲深知她日后的一番大作为,故而才拼尽全力保住她的性命。

    幸好,总算在丁瑜洲的保护之下,上官婉儿算是侥幸保住了一条性命,在掖庭艰难度日,丁瑜洲曾经专门去掖庭看过她,暗中交代给予上官婉儿特殊照顾,才算让幼小的上官婉儿平安成长。

    丁瑜洲尽全力保护着大唐未来的重要人物,努力地暗中做着他认为能够推动历史进步的事情。

    ......

    麟德元年夏至日,按照朝会规制,这日是大朝会的日子,地方长官前来长安述职,向皇帝汇报上半年的工作开展情况。

    大唐10道360州的封疆大吏纷纷云集长安,涌入大明宫,在进贡各地物品的同时,还努力想获得皇帝的赏识和提拔。

    此时,百官云集在含元殿,乌泱泱一片,全都按照品级高低,秩序井然地站在各自相应的位置上,等待着皇帝的驾临。

    地方官员们站在含元殿内,感受着大殿的巍峨高耸,同时还惊讶地发现皇帝宝座的旁边还放着一件同等大小却雕刻凤凰纹的宝座,而且凤座前面还悬着一道珠帘,珍珠在日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还有彩虹的光芒。

    含元殿设置凤座一时之间勾起了地方官员的好奇心。中央官员站在前面,也是心里直打鼓,地方官员站在后面,更是第一次见到,因为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以致于人群中出现了骚动。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是要搞什么名堂。

    整个大殿表面上很安静,www&#因为大殿空间开阔,偶尔有人窃窃私语,也不会造成很大的声响。虽然有规定,大殿之上,臣子们不得交头接耳,但是大家伙还是忍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好奇,私下里交谈起来。

    一个年轻的官员大胆猜想:“陛下为何要设置另外一尊宝座呢?难道是让皇后娘娘也亲临大殿?”

    站在他旁边的一个年级很大的官员,操着很重地方口音感叹道:“不应该吧,这可不符合祖宗的制度和规矩,哪有女人上大殿的,要说皇后娘娘亲临宣政殿倒也罢了,那毕竟是小范围的朝会,可今日不同啊,这里是含元殿,大唐主殿,举办盛大典礼的地方啊。”

    又有一个中年官员不以为然地说道:“你那都是老古董了,如今陛下龙体抱恙,都是皇后娘娘帮衬着处理朝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啊,一个家族,主公有病,主母尚且可以管事,更别说咱们朝廷了。”

    那年级大的官员又说道:“这恐怕多有不妥吧,牝鸡司晨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啊,是祸国殃民的征兆啊!”

    大殿之中议论之声低沉地回荡着,虽然声音分贝不大,却还是引起的震动不小,一度引发中央官员们也开始议论起来。

    在含元殿御座旁边设立凤座,这真的是大唐开国一来头一次。

    一石激起千层浪,含元殿内有对此表示赞同的,也有表示不赞同的,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大臣们的观点逐渐明晰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赞同派,大多是年轻的,受过皇后恩惠的,另外一种是反对派,太宗皇帝提拔的大臣,如今年级偏大,对皇后势力崛起表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