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庶罪 » 第二十九章 麦田之辩

第二十九章 麦田之辩

    自古以来便北有瑞雪兆丰年、南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这是两句流传在乡间老农口中的谚语,本意皆是指在如今这个还需要靠天吃饭的年代里,老天爷为地里庄稼增肥保湿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但神都地处中原以北,城郊以外的田地里所种植的农作物皆为小麦,过多的春季雨水在促进田里小麦快速生长的同时,也极容易造成尚且柔软娇嫩的麦苗,出现大面积倒伏的不良状况——因此往往在这种时候,老祖先留下的宝贵谚语中,又会自动出现另一句与之前谚语意思截然相反的话——三月多雨,四月多疸。

    嗯……这波老祖先们稳赢。

    好在目前来看,三月春分前后连日的雨水虽多,却还暂未达到形成灾害的程度。

    但如此密集连续的降雨也让许多农人的心头开始生出几分焦虑,因此在许多远离城郊的乡间田野处,已经可以看到一些有经验的老农身披蓑衣,赤脚开始在麦田中撅渠排水,预防灾情了。

    而在城外靠近麦田地官道旁的一颗大槐树下,此时齐刷刷正站着五六个腰佩利刃的随行,拱卫着居中处看上去好似来春游的一家三口,其中作为父亲的中年男子正指着麦田,似乎正在考校着少年什么。

    “方才,子玉曾提说过的,凡事当未雨绸缪,先行筹措对策。面对即将可能发生的灾情,应拟旨昭告提前降低农赋,并开库发放少量良种到一部分可能受灾的灾民手中,逸儿你对此可有什么看法?”

    被称作逸儿的少年看年龄应该不过十四岁,虽尚显稚嫩,但一身的华服锦缎却十足的贵气逼人,更难能可贵的是眉宇间那一抹傲气纵横,一看便知是位内心自信十足的贵气少年。面对中年人的考校,这位名叫逸儿的少年并没有直接开口说话,而是率先沉吟思索了一番,约莫十数息的功夫之后,方才答道。

    “回禀父皇,方才宋太傅所提议案,恕儿臣不敢苟同。”

    “哦?”

    景帝政和的五官轮廓乍看上去与祁王范烨有些相似,虽年近四十岁按说还是应当正值壮年的时候,但早年的征战与如今繁重的国事操劳令他看上去反而要比他的兄长祁王更加显老一些,头上更是不免出现了几从早生的白发。此时听到儿子提出反对,虽口中发出疑问,但面色却依旧如常,令人难以察觉喜怒。

    “儿臣知道自己不该当面言师过,但兹事体大,更有关国情,还请父皇恕儿臣斗胆妄言。”

    观范逸所行所举,皆透露出一股强烈的自信。

    一旁身为太傅的宋濂微微愕然,一时间也不知道教出这样忤逆师长的弟子,自己究竟是该喜还是该悲,但思索片刻后,还是安慰自己觉得弟子有想法总要比没想法来的好些。随后,在与景帝政和扫来的目光交汇时,便认命似的苦笑着微微点了两下脑袋。

    “那逸儿便说说吧。”

    范逸躬身向景帝点了点头:“儿臣曾听闻,太傅少时曾居南地金华潜溪,后迁至浦江,而那时正值南疆蛮夷叛乱兴起,南地连年兵祸不止,百姓也常因战祸不得已四处逃亡,因此地里的许多庄稼常常遭遇到还未成熟时便遭践踏抢夺,正因这番,才致使南地百姓多年民不聊生,更造成了国朝历史上有史以来极为严重几次灾荒。”

    “太子博闻强记,所言不错。”

    能得到宋濂这样的能臣称赞,范逸的心中不觉露出了笑容,但随后沉了沉声,思索着再次开口:“但宋太傅可知,如今国朝的情况与当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

    “楚弓遗影,草绳作蛇……弟子理解宋太傅幼时凄惨遭遇,更同情我朝黎民百姓所受疾苦,但国事毕竟是国事,若轻易减免了农赋,那朝中文武百官俸禄何来?

    各地百万军士粮饷何来?

    太傅,您可是当年随着父皇御驾亲征过的人,当年的父皇何等威武,亲自率兵百万,驱强梁,灭蛮番,靠的不就是咱们景国强大的军事武力,才能为我国朝开疆拓土,打下这片大大的江山吗?

    而现如今,太傅却要因为区区的几场春雨便要求父皇轻易开仓放苗,减免赋税,若此等先例一开,那日后国朝上下只要稍有灾情征兆,各地官员请愿减赋的帖子必将纷沓而至!

    如此长久下去,岂不是自断臂膀,白白毁我景国前人创下的这大好河山基业!”

    宋濂被怼的一口气差点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