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海患 » 第七章:南下抗倭

第七章:南下抗倭

    恒智听到方丈德圆圆寂了,伤感不已。他想回到五台山赶上德圆的坐化仪式。

    他又想到戚英已经长大身担军职,以后要长期呆兵营,自己也到了回山的时候了。

    他拄着拐杖来兵营见戚英,向戚英辞别道:“阿英,师父已经没有什么可教你的了。我左腿残疾,又不能帮你军务。听闻方丈圆寂,我也该回五台山了。”

    戚英一听师父要走,哪里舍得,急切苦留道:“我会照顾师父一辈子的,师父回五台山一趟再回来就是,何故弃我而去?”

    恒智铁心要回山去度余生。戚英苦留不住,只得感恩道:“谢谢师父多年的教育。”

    恒智道:“为师能教你的都教了。只有东瀛的忍术没教你。这些年海波平静,我料倭寇是不会再来了,要是有倭寇来袭,我再教你如何破解忍术吧。”

    戚英惊讶道:“师父厉害!还会东瀛忍术?”

    恒智于是讲诉起了自己在日本的经历。

    恒智和尚追击井上盖板,因划船速度跟不上,在海洋上追踪井上盖板跟丢了。

    他不放弃追杀井上盖板划船到达了日本,到达日本后又找不到井上盖板,于是寄居在日本的寺庙生活了下来。

    在日本寺庙生活了两年,他学会了日语,还写了一本书叫做《日语通解》。

    在这期间,他一直暗中查探井上盖板的下落。

    井上盖板住在大坠岛。恒智在第三年的时候找到了他的住址。

    恒智和尚登岛,自称是宫崎镇的和尚,化缘来到了大坠岛。井上盖板深信不疑。

    恒智假装要住岛作法帮井上盖板增寿。井上盖板巴不得多活几年,欢迎恒智住在岛上作法帮他增寿。

    恒智利用井上盖板忙碌的时间,进井上盖板的卧室里寻找忍术秘籍,终于找到了编成册子的《忍术秘籍》。

    《忍术秘籍》汇集了所有的高级忍术,以及破解它们的办法。

    于是恒智把忍术秘籍偷走,然后去刺杀井上盖板为师父报仇。

    井上盖板发现恒智和尚是刺客后,使出金蝉飞丝忍术自保,然后又用金蝉飞丝忍术袭击恒智。

    恒智急忙翻书寻找对付金蝉飞丝忍术的办法,发现整本书里所有忍术的破解办法都有,唯独没有金蝉飞丝忍术的破解办法。

    还好恒智武功高超,躲开了金蝉飞丝的来袭,但不敢恋战他把《忍术秘籍》装进羊皮袋里,然后跳船逃走了。

    后来恒智把日语的《忍术秘籍》翻译成汉语,书名改为《破忍秘籍》。

    戚英听得目瞪口呆,感觉师父的经历真是太传奇了。

    恒智感叹道:“当年井上盖板害了我师父,我漂洋过海去日本抓他,虽然杀不了他,但拿到了一本《破忍秘籍》。”

    戚英又问:“师父您一直不肯说你左腿是怎么残疾的!是不是也是被井上盖板所伤的?”

    恒智微笑道:“这个倒不是他伤,是我自己疏忽大意受的伤。”

    “哦!”戚英半信半疑。

    恒智又道:“我还有一本《日语通解》,主要是学懂日语用的,送给你吧,也许用得着。”

    戚英双手接过《日语通解》。

    恒智拿出了那本《破忍秘籍》,道:“这本《破忍秘籍》本来想送给你父亲的。还好这些年没闹倭患,这本书价值不大了。

    因这本太奇邪,我也不会让你学习它,我就自己藏着好了。”

    戚英道:“好的,我想倭寇被打怕了,不会再来了。”

    恒智脸露喜悦,道:“不来就好,天下太平。”

    戚英恨意未消,道:“要是让我知道井上盖板在哪,我一定找他报仇,哪怕是去日本。”

    恒智脸色不悦道:“你是登州卫都指挥,守土护民才是第一职责,岂可因个人恩仇而冲动行事?休要胡说。”

    戚英不敢再说。

    送别那天,戚英送了恒智二十里,依依不舍向他挥别。

    恒智回到五台山,赶上了方丈的坐化仪式。

    他坐在众僧侣中跟着念诵经文祷告。方丈的丧事完毕,行字辈的僧人行空当了方丈。

    恒智是德明的徒弟,行空尊敬德明,对恒智也颇有照顾。恒智坐到当年师父德明打坐的地方,每日念经参禅。

    就在恒智回五台山一年后,东南沿海倭患再起。

    海盗头子汪直攻陷乍浦港,倭寇首领辛五郎攻陷海门卫。江浙一片恐慌,战报六百里加急如堆雪花片一样送往朝廷。

    戚英在山东听闻江浙两地闹倭患,惊得目瞪口呆,还真的又起倭患了?越认为不会发生的事竟然发生了。

    他听到倭寇两字就热血澎湃,恨不得立马带兵去江浙抗倭。

    江南倭患的战情不时传到山东。戚英打听得知汪直攻破乍浦和南通州。辛五郎攻破海门卫。沿海官兵溃不成军。江南倭患日益严峻,百姓流离失所。

    他恨自己又不能奔赴前线,忧心忡忡,半夜辗转睡不着。

    他点亮松油灯写下:“倭患猖獗,何时海波平。”

    机会终于来了。青州府下令山东各州县摊派备倭兵支援浙江抗倭。

    戚英所在的登州卫,要摊派兵员一百人。奇怪的是,戚英被青州府点名要求参战。

    戚英那时候没有很大的名气,最大的出名事件就是两年前参加过武举考试中了举人。

    那次武状元比武来不及考试,北方就发生战事,中举的四个举人当场被拉到了战场守边。

    一次冲锋战斗,四个举人都上场了。这时候他们都是兵,还没有带兵。

    战斗结束后,四个举人中,两人战死,一人受重伤,只有戚英杀敌最多而且毫发无损的活着回来了。

    回来补考时考官发现只有戚英一个人能上台了,于是顺理成章登记为武状元。

    戚英觉得应该是武状元这个身份被济南府关注并且点名要求自己参战吧。

    戚英在报名册上第一个填名应征。他留都指挥副使胡守仁守卫登州卫。

    营中士兵也跟着报名应征。戚英按册子名字顺序,选排在前面的一百人为应征兵丁。

    又要出战了,戚英回家去向母亲告别。

    戚母听到戚英要出门打仗,担忧道:“阿英,在出征前,娘帮你娶门亲,留个后再走吧。”

    戚英傻笑道:“娘,我都要出征了,娶什么媳妇呀。江南倭寇猖獗,我恨不得现在就飞过去杀倭寇,哪里有心事想这个。”

    戚母道:“这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给戚家留个后,我以后好见你爹。”

    戚英道:“我爹当年都未生孩子去抗倭的,我为啥不能?”

    戚母说不过戚英,心疼道:“这孩子,你为国打仗娘也欣慰,只是不耽误这几天功夫,娶完妻再走。”

    戚英道:“娘你放心,等我立功回来一定答应你。”

    戚英拜别家人后,回到了兵营。他想去五台山向师父学习破解忍术,万一遭遇忍者呢。

    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等他去五台山回来,山东援军早就出发了,那样会还赶不上战场。他只好放弃去五台山拜见师父的想法。

    他穿上盔甲,背着家传的神威裂水枪,率领一百名士兵前往青州府。

    青州府知府大人余庆看到登州卫士兵最先赶到非常高兴。

    他得知是登州卫都指挥戚英亲自参加抗倭,对戚英夸赞道:“戚英,你们是第一队赶来集合的,态度积极非常好。”

    山东其他州县队伍也陆陆续续赶达了青州府。各州县兵丁合在一起,总共两千人到齐了。

    但选谁为将合适?余庆没有当场选将,让两千人在青州府坐着干等了两日。

    戚英好奇不已,看到人数到齐了,军情火急,大军怎么还干坐着不走?

    他着急起来,去府衙大门敲门求见知府大人。

    余庆让戚英进来。戚英鞠躬作揖拜问:“大人,我们都到齐了,怎么还干坐着不走?”

    余庆眯着眼睛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戚英回答道:“我叫戚英。”

    余庆惊得崩起来,问道:“你叫戚英?”

    戚英点头回答道:“是呀!”

    余庆高兴道:“好,好名字!这些天来了一些将官主动请缨想带兵,都太嫩了不合格。

    我在等一个有领兵经验的人来带兵。这不是没找到合适的人么,一直在寻找呀。”

    戚英一听原来是选将出了问题,主动请缨道:“我参加过塞北戌边有作战经验,愿意率领山东援军赴战,请大人成全。”

    余庆看了看戚英,年轻威武正是要等的人,高兴道:“行军打仗可不是儿戏,这可是两千名山东人的性命。”

    戚英信誓旦旦道:“大人,我会武艺,又熟读兵书,自信能够带好山东军。”

    余庆听看戚英挺自信很高兴,提醒道:“这次去浙江可不是走过场。朝廷的军令是让山东军救援宁海县。”

    戚英胸有成竹道:“一个县城而已,又不是边关重镇。我自信凭我的武功和熟读的兵书,定能率领山东军救援宁海县成功。”

    余庆大喜道:“好,得胜凯旋之日,我出城迎接你的归来,向朝廷为你邀功。”

    余庆当天就点将戚英为山东抗倭营的营长,令他带兵南下支援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