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大周皇朝 » 平边策论

平边策论

    显德二年腊月下旬的一天,世宗郭荣在紫宸殿的御案前省阅文书。

    他在仔细研读秦王郭鸿渊麾下参将兼比部郎中王朴(字文伯)所提议的《平边策论》,他准备在今天传秦王郭鸿渊、王朴和宰相李穀详询平边事宜。

    早在十月初,他拟了两个题目,分别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吩咐群臣每人各献上一篇,要他们各抒己见,以期自己可从中汲取可供参考之资。

    可这些策论收缴上来,大多都写得恣意汪洋,而实际上都是些毫无用处的套话、空话,令人大为扫兴。

    倒是他这个皇弟秦王郭鸿渊,他的这一篇《平边策论》,一开篇,就先声夺人,云:“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

    再读下一句“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更令人耳目一新。

    其关于施政治国种种见解和建议,可谓神峻气劲,有谋能断,立论鲜明,意境深远,条理清晰。

    其对时局的分析,鞭辟入里,所议革新与振兴之道不无精当。

    最妙的是他关于“平边”的论点:“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认为大周江南唐国国境紧紧相连,东西相接边界长达两千余里,无须大动干戈,只要出动小股兵力就可以对他进行骚扰,其在东面做好了防备则骚扰西面,其在西面做好了防备则骚扰东面,让其东西相救,疲于奔命,而在其奔命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真是奇文奇策!

    文中所一针见血指出的:南人柔弱,只要我军出动,江南唐国必定要派出大量兵力救援,那么国力自然就会得到消耗,这样反复多次,等江南唐国的国力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派出大军,一次性把它消灭!

    正与朕的所思所想不谋而合呀!

    江南唐国一灭,“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

    妙,妙,妙!

    郭荣每读一遍这篇策论,就忍不住高叫几声妙。

    说起来,这王朴也是自己的老人了,自己在澶州任职时,他就从东平(今山东东平)老家来投。而实际上,这也不是王朴初次出仕,他是汉乾佑二年的进士,曾在汉宰相兼枢密使杨邠手下任职,不到一年,就辞官回家,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他有着敏于常人的政治嗅觉,顺利地躲开了乾佑三年由苏逢吉所掀起的政治血洗。后来,秦王要整饬军队,便委派他到秦王身边当副将兼参谋。

    宰相李穀则是太祖郭威的旧臣,此人能谋善断,见识不凡,三月份的高平之战,便是他力主自己亲征,才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大捷。

    “秦王、右仆射李穀、兵部郎中王朴入觐!”殿外响起了御前太监尖尖的声音,像唱歌儿一般。

    “传!”郭荣放下了手中的策论,正了正身子。

    秦王、李穀和王朴遂在太监的引领下走了进来,李穀年少时勇力善射,任侠尚气,现在虽是个快近五旬的老人了,乃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宽阔的前额和一双剑眉、高耸的颧骨,带着沉着而刚毅的神气;王朴则比李穀小了好几岁,中等身材,下颏有点尖,清瘦,两鬓和胡须依然乌黑,双眼炯炯有光,给人一种精明强干的印象。

    两人一齐跪下,行一拜三叩头的常朝礼。

    郭荣叫道:“平身!王爱卿,你且说说,这‘先南后北’的定天下次序还有何疏漏否,李爱卿,你也来说说,这次序可行否。”郭荣的语气中洋溢着兴奋。

    王朴料定是自己《平边策》上的见解触动了皇上的心思,遂侃侃而谈道:“唐季以来,天下纷乱,而以江、淮为界,在中国的南北两侧,其乱却迥然不同。江、淮以北,由梁而唐、由唐而晋、又由晋及汉、现在乃是大周当国,自梁至汉,倏兴倏亡,频频改换朝代,但中原地区前后相承,均呈一统;且看江、淮以南,却先后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闽、吴越、荆南、楚、南汉等国,偏偏这九国既非同时存在,又非前后相替,乃是时有并存,时有相替,纷乱得毫无头序。此外,又有李茂贞在凤翔建秦;留从效割漳泉(在今福建境内);周逢迎据湖湘。大周要削平天下,一统宇内,必先理清这其中的复杂关系,列出主干和支脉,方可如刨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从容收拾金瓯。”

    郭荣道:“正是如此,诚如爱卿所说,其中关系虽然纷繁复杂,但我大周平边,其首要者不外于先取南或先打北而已。”

    王朴点头道:“大周坐镇天下之中,南有吴、西有蜀、北有汉、辽,乃是三面受敌。依臣之见,诸敌中最强者便是北面契丹,以保存实力计,不宜轻挑战端;北汉虽弱,但与辽人勾结,胜之不易,且其地瘠民贫,取之不足以增厚国力。西蜀则道路艰难,用兵少不足以克之,用兵多则转运艰难,空耗国力。因此,我大周开边,只宜向南。”

    郭荣悠然神往道:“江南唐国,为诸国最富,与我大周仅隔一条淮水,淮水与长江之间便有一十五州,地广人稠,有渔盐之利,取之足以富国。唐主李璟仁懦,信任奸佞,兵力孱弱,大有可乘之机。”

    应该说,郭荣对南唐主李璟的评价是极其中肯的。

    南唐的前身是吴国,由大唐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所建。杨行密死后,大权旁落到右牙军指挥使徐温手上,李璟的父亲李昪乃是徐温的义子,其接过了徐温的权势,篡夺了杨氏所建的大吴国王,在金陵称帝,改元升元,建国号为唐,即南唐。李昪在位期间,对内修生养息,对外也尽量免开战端,其死后,继位的李璟继承了其对外不开战端的政策,乃一碌碌之主。

    其国疆土东临吴越、西至湖湘、南及五岭、北拒长淮,广袤数千里,既是仅次于北方中原政权的第二大国,也是中国南部的第一强国。但此人不思进取,白白错过了许多做强做大的机会。比如说,其即位之年,后晋出帝石重贵也刚刚即位,与北方强大的契丹开战,如果李璟能够抓紧这一时机,坐收渔翁之利,南唐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可是,后晋被契丹灭亡了,耶律德光也整军北返了,李璟却因为在对南方的福州用兵,没能乘此机会入主中原,只能坐看刘知远建汉崛起。

    另外,汉隐帝刘承佑血洗朝堂,杀了顾命大臣杨邠、史弘肇等人,枢密使郭威建周代汉,也是南唐北取中原的良机,但因为李璟在对楚国用兵,也未能如愿。

    所以,听到郭荣说他“仁懦”,信任奸佞,兵力孱弱,李穀和王朴都由衷地笑了。

    不过,对于王朴这个“先南后北”的次序,李穀却不认同,他说道:“若先取江南,次而岭南、巴蜀,后取幽燕,则兵已弊于四方,恐幽州之功不能卒成。故虽得诸国,而中国之势终弱矣。”

    对于李穀的意见,郭荣也感到有一定道理,频频点头。

    王朴自忖既得郭荣看重,便大着胆子辩驳道:“中国自唐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江南,充实国用,方可商议北方。”

    想了想,又特别强调补充道:“河东乃是大周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当以强兵制之。然其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祸,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瀚,俟天下既平,然后伺间一举可擒也。”

    王朴的一番话,又让郭荣陷入了沉思之中。

    其实,经过大周两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毕竟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

    要知道,唐末五代,国土面积最大的是后唐,李存勖灭梁,国土面积为梁、晋的总和,其控制力还辐射到整个河北地区和关中的岐政权。同光三年,李存勖又一举并吞蜀地,其统治范围包括了今天BJ、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的全部,再加上甘肃、宁夏各一部,以及江苏、AH的淮河以北和湖北的北部,地域非常辽阔。只是,唐明宗李嗣源一死,孟知祥就在成都割据称帝,石敬瑭更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国土面积蓦然萎缩。后晋末年,后蜀又趁中原内乱,取了秦(今甘肃天水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凤(今陕西凤县东)四州,郭威开国,刘崇又据河东十二州建立了北汉,所以,周承晋地,实际土地面积只有九十六州,人口数量实不足与四邻为敌,而就单单对契丹而言,作战能力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王李二位大臣告退之后。世宗将秦王留下来。

    “青弟,方才似乎有话要讲!”

    “陛下!臣弟以为王李二位大人所言都有理!但不尽如人意!”

    “哦?此话怎讲?”

    “首先分析一下王朴大人的主张:先南后北,即先易后难!以大周目前的实力,逐步扫平江南各地割据是相较于灭北汉契丹要容易!但是北汉契丹是我大周东北战略屏障!如果我大周不把北境牢牢掌握住,就无法保障南征大军向江南各地顺利推进。反之,将我大周主力尽数投入北境,则江南各地藩镇得以喘息修整,在想灭之便难矣!”

    “如此说来岂不是左右为难?”

    “臣弟是这么想的,大周主力依然挥师南征!北境且让臣弟亲自坐镇,且战且守!定能拖住北汉与契丹的袭扰!”

    “万一北汉契丹联盟呢?朕可听说,契丹兵骁勇善战,且凶狠奸诈,青弟当如何抵挡得住他们的联军?”

    “皇兄忘了臣弟近年来秘密研发了许多先进精良的武器!臣弟亲自挑选且训练出来的这支劲旅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闹着玩的!”

    “当真!”

    “千真万确!臣弟怎敢欺君罔上!”

    “能让为兄见识见识吗?”

    “阿兄不是已经见识过了吗?”

    “朕何曾见识过?青弟,你可别诓我!”

    “臣弟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欺君啊!皇上还记得高平之战吗?”

    “高平之战?莫不是那一役收尾的时候,你请示袭扰敌军后方,令敌军迅速溃败撤军?”

    “正是!臣弟亲率数百精锐,从北汉军后方袭扰,还毁其辎重,偷其粮草,刘崇才不得不退兵的!”

    “你所率领的就是你重新组建的奇兵劲旅?”

    “正是!”

    “这支奇兵叫什么?”世宗大喜!

    “名字暂时叫『特战先锋』!”

    “名字务必要响亮!让敌人闻之胆寒色变!”世宗更加兴奋!

    “古今算得上是奇兵劲旅的有战国魏之吴起的威武卒;大秦的秦锐士,前汉之霍去病的;汉末吕布的陷阵营;汉末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三国北魏曹操的虎豹骑;东晋谢玄的北府兵;大隋罗艺的燕云十八骑,大唐李世民的玄甲骑。”

    “青弟不错嘛!居然能罗列出历朝历代有名的奇兵劲旅!”

    “请陛下为新军赐名!”

    “朕还不知道这支奇兵的特性呢?”

    “以骑兵为主!有三千人左右,以后还要扩军约有十万人,可分为:前卫军、后卫军、左卫军、右卫军、中卫军、游弋军、踏白军、先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北卫军等十二卫军。其中北卫军骑兵八千,步兵亦有数千。在将来与北汉军契丹军的战斗中,北卫军将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不管是北卫军还是破敌军都是大周朝最强悍的队伍!咱们就叫它『大周皇属军』!”

    “俗!”

    “俗吗?”

    “嗯……”秦王意味深长地叹道,“是隶属皇家护卫队!那还不如直接叫‘皇家禁军’得了!”秦王再也忍不住,“噗呲”之后,哈哈大笑起来!

    “能不能严肃一点?”世宗皇帝没好气地敲了敲龙案。

    “不好意思!请陛下恕罪!”

    “行了行了!朕命你自己想个好名字!朕为新军题字!”

    “谢陛下!”

    “别忙着谢恩!限你一柱香的时间!取不好名字,不得回府!看你还笑得出来!?”

    “诶!皇兄,你是认真的吗?”

    “废话!君无戏言!赶快想吧!”皇帝命御前太监点起一柱香,计时开始了。

    “来真的?!我去……”郭鸿渊沉思片刻,提笔在御案上的纸上写了几个大字:无名十三卫。

    “无名十三卫?怎么讲?”

    “前卫军、后卫军、左卫军、右卫军、中卫军、游弋军、踏白军、先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北卫军。”

    “那不是十二卫军吗?你忽悠谁呢?!小心治你个欺君之罪!”皇帝怒瞪龙目!小太监见了都直打哆嗦!

    “除了这十二支卫军!臣还组建了一支特殊部队!也就是影子部队!”

    “什么是影子部队?”

    “就是平时训练或出征的时候都不会出现的部队!”

    “那什么时候出现?难道说是在你遇到非常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才能出现的部队!?”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这支部队只会在我遇险或遇到非常特殊又艰巨的任务时,才出登场!要不然跟其他十二卫军不是一样了吗!”

    “了不得啊!青弟想得如此周全!很好!朕准了!就以『无名十三卫』为奇兵命名!”

    当即皇帝提笔挥就“无名十三卫”几个威风凛凛的大字。

    后来,秦王把这个字做成该部队的旗帜。

    “谢陛下!”

    “行了!赶紧回府去!不然弟妹又要向朕兴师问罪来了!”皇帝话音刚落,门外太监喊道:“禀陛下!秦王府萧夫人在殿外求见陛下!”

    “瞧瞧!说曹操曹操就到!快快有请!”

    “诺!”

    很快,小太监领着萧氏进殿。

    “臣妾萧氏,参见皇上!吾皇万岁……”

    “弟妹免礼!”

    “谢陛下!臣妾求陛下给奴家做主!”

    “好说!弟妹有什么委屈尽管道来,朕会为你做主!”世宗皇帝瞥了一眼郭鸿渊。

    “陛下,您能不能别派那么多军务给俺们家王爷。最近殿下总是称忙,已经有好些天见不着他的人了!”说着说着萧氏嘤嘤地抽泣!

    “放肆!圣驾面前,岂容你在这胡言乱语!”秦王怒斥道。

    “你给朕闭嘴!弟妹有委屈自然能来我这大伯面前诉说!别忘了,弟妹还是从宫里嫁出去的!又蒙先皇赐婚!这里就算是你的娘家!弟妹大可放心!如果青弟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弟妹尽管进宫告御状!朕绝不偏私护短!”世宗皇帝瞪了一眼秦王。

    “妾谢过陛下隆恩!”

    “弟妹尽管放心!青弟要是敢欺负你,你进宫告知朕,朕定会替你好好训斥他!”

    “也没有欺负妾!只是殿下时常忙碌于军务政务的,已有些日子不曾回过府!而且璋儿又时常念叨着殿下!”

    “是这样啊!那好办!青弟,朕准你休沐七日,好好陪陪弟妹和朕的大侄子!对了,弟妹要是闲着无聊,可以带着璋儿一起进宫,跟皇后贵妃们拉拉家常!”

    “陛下!皇家不比寻常百姓家!而且宫围森严,难有不便!”

    “朕就特许皇后带皇子公主们出宫过府,权当省亲,就这定了!不许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