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大周皇朝 »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

    大周显德六年,世宗皇帝柴荣御驾亲征北伐辽国。交战之初大周大军就展现出锐不可当的一面,短短四十二天时间内,大周从辽国人手中夺回了“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三关,共十七县,离收复幽州仅有一步之遥。然而正当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柴荣却身患重病。万分无奈之下,大周的这次军事行动只好宣告终止。

    在班师回朝途中的某一天,柴荣像往常一样在御帐中批阅各处呈送上来的文书。他偶然发现在成堆的文书中夹杂着一个韦编袋子,打开袋子后里面是一块长约三尺的木板,木板上赫然写着五个大字:“点检做天子”。所谓“点检”也就是殿前都点检,是大周禁卫亲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全军除皇帝以外的最高统帅。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一职的人叫张永德,此人是柴荣的姐夫。张永德为人厚道,对皇帝忠诚,对下属谦逊,朝野上下对他都有很好的口碑,要说大周的所有高官中,谁最不可能背叛柴荣,张永德必是其中之一。

    明眼人一看就会知道,这块放在柴荣眼前的木板摆明了是有人故意设局。柴荣身为一代明君,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可是,柴荣当时已身染重病,朝廷中人心惶惶。张永德虽然以往表现一直良好,但考虑到他在军中的资历极深,朝野上下都有他的亲信。一旦柴荣撒手人寰,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怎么可能镇得住这位老帅。因此,柴荣在经过了一番思虑后决定免去张永德殿前都点检之职,同时任命资历尚浅的军中二号人物赵匡胤担任此职务。

    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那位神秘的“木匠”呢?本着受益原则,最大嫌疑人自然是赵匡胤,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赵匡胤当时身为柴荣的亲信和贴身保镖,经常出入御帐。要论作案时机,谁也不可能比他有更多的机会。

    第二,一旦张永德倒台,除了先太祖皇帝的亲儿子秦王郭青歌(鸿渊),就只有作为“二把手”的赵匡胤是最有可能顶替其位置的人选。

    第三,秦王跟赵匡胤都清楚地知道柴荣一直想提拔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来平衡朝廷各方势力。他本人就是柴荣最看好的“黑马”。

    因此,赵匡胤有极大的动力去当这位神秘的“木匠”。而秦王从中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只要阴谋没被人发现,那么接下来无论事情朝哪个方向发展,对赵匡胤都是百利而无一害。也促使赵氏兄弟今早发起兵变,躲在暗处的秦王才能获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机会。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一切都在按秦王郭鸿渊预期中的发展,直到他顺利夺取了恭帝的皇位。

    同年六月十九日,柴荣因病而在皇宫中去世,终年三十九岁,在位仅六年。

    甲午(二十日),宣布遗诏,诏令梁王柴宗训即皇帝之位,柴宗训出生至此七岁了。

    十一月,壬寅朔(初一),后周在庆陵安葬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为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