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宋金英烈传 » 第四章 义父王德威

第四章 义父王德威

    岳飞之死,令辛赞父子和洞庭四侠一度心灰意冷,四侠本是生性豪爽的江湖豪士,虽然曾也投身抗金,但却是受岳公精神之感染,并非忧国忧民之士。自岳公去世之后,宋金议和也没了大的战事,他们便告别辛家父子,离开辛府,在济南城效青龙山上置一房舍,每日研习武功,比剑打猎,倒也过得逍遥自在。

    辛赞却是心系国家,时刻不忘收复故土。金兵北撤之后,山东安微一带仍采取以汉治汉的方针,由汉人官员管理,较之战争时期,对汉人的管理稍有松懈。辛文郁遵照父命,在家乡秘密召集一帮乡中青壮之士,悉心教授武功,讲解一些临阵对敌之策,两三年来已有百十号人,他们农忙时白日耕作,晚上习武,个个训练的以一当十。

    此时,儿子辛弃疾已是三岁,生的虎头虎脑,聪明伶俐,对于一些粗浅诗词已是过目不忘。而辛文郁发现儿子辛弃疾不象其他小孩一样喜欢玩一些泥人木马,他最喜欢的却是听父亲讲一些古代名将征战故事,小小年纪对刀枪剑戟尤其钟爱。爷爷辛赞每当回家便要和孙儿同吃同住,视若掌上明珠。三岁生日刚过,辛赞便请了私塾先去教他学习四书五经,并让儿子文郁传他武功入门知识,四侠对孩子也是特别喜欢,经常过来教他一些入门功夫,尤其是程浩更是喜欢这个孩子,隔三差五过来看望,有时还住在辛家悉心教导辛弃疾。到了六七岁时辛弃疾已经可以吟诗作对,丹青书画,颇有模样。武功入门技能也初步掌握,四侠初步教了他各自的内功心法,普通的十一二岁小孩已经不是他的对手。

    辛文郁这段时间除悉心教导辛弃疾之外,便是找四侠研究武功,训练他的乡勇。这年麦收季节,四风闸村民洋溢在一片喜庆中,麦子大丰收,天公也作美,近几天烈日炎炎没下一滴雨,村民在庄上的麦场干劲十足,打好的麦子计划着往家里收。正在这时,村民看见大约三十几个金兵骑着马,耀武扬威向麦场走来,村民一阵惊慌,知道又是金兵过来抢粮,有人赶快报告辛文郁去了。

    原来每年收获季节,总有金兵偷着出来抢夺宋人粮食,那些军官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胡作非为,偶然有百姓反抗金兵便大打出手,百姓们大都忍气吞声,抢到谁家的自认倒霉。辛家父子在这一带威望极高,金兵一般不来四风闸,今天来的应该是一些新兵。

    辛文郁闻讯马上召集他的乡勇和村中精壮后生,带上兵器赶至附近时,他看见只有三十几人,便道:“今天我们如果能好好打发走他们便罢,一旦动起手来,就必须一个不留,毁尸灭迹,否则金人大举带兵过来必将祸及全村,一会儿看我眼色行事。”于是他们悄悄把兵器藏在身后,百十号人分成四队由四面向金兵围扰过去。

    这时金兵正在抢粮,辛文郁看见一个指挥的知道是领头人刚要开口央求,那金兵已发现了这些人带着兵器,扬起马鞭向辛文郁劈头甩来,辛文郁连忙闪过,忙对众人道:“连人带马一个也不能让回去,杀!”金人忙于抢粮,还没完全反应过来乡勇们也抽出兵刃扑了上去,乡勇们虽然勇猛,但金兵个个也彪悍异常,百十个人混作一处短兵相接,一阵厮杀。

    金人虽勇但辛文郁训练的乡勇个个武艺精良,一会儿金人躺下一片,年龄大点的乡亲们已经把金人马匹控制住,要知老马识途,一旦战马跑回去金人利用马匹带队便可找回这儿。辛文郁越杀越勇,一个人砍死七八个金兵,看见金兵都已倒下时,辛文郁说道:“大伙认真检查一次,有口气的必须补刀,保证不留一个活口。”大伙检查完毕,辛文郁命乡亲们把麦子赶快运回家中,之后把金人拖到麦萁堆上准备火化,金人马匹以及受伤乡勇马上到青龙山找四侠暂避养伤。

    辛文郁见金兵一无幸免的便拿出火种准备点火,死尸堆里突然一个人挺身跃起,从靴中抽出一把尖刀刺向辛文郁,辛文郁那曾想到有人诈死,不及闪躲,胸部已中一刀,,眼看鲜血涌出,但其反应极快,右手一把抓住金兵持刀手腕左手同时已经伸向敌人喉咙,一招金钩锁喉紧紧扣住喉结处,定睛一看,正是刚才拿鞭打他那个领头金兵,辛文郁大喝一声“去死吧”只听的咔嚓一声,将那金兵喉咙捏成粉碎,一把推入麦萁之中,捂着胸口命人赶快放火,这时其他人才反应过来,有人放火,有人围着辛文郁看他伤口,辛文郁胸部心脏处中刀,自知性命不保,嘱咐众人道:“此事关系全村老少性命,村里所有人一致说麦场失火,不可走了半点风声。”说毕脸色苍白,有出气没有进气,大伙赶忙背辛文郁赶回府中。

    刚回府中,立刻传来正在练武的辛弃疾,夫人和辛弃疾哭作一团,辛文郁醒来对夫人深情的说了一句“苦了你了”便转头盯着辛弃疾道:“好好习文练武,长大后杀贼报国。”,言毕闭上双眼。任辛弃疾母子抱住辛文郁哭的一佛升天二佛出世也是无济于事。消息报知四侠与辛赞处,四侠赶来时辛文郁已与世长辞,四侠泪流满面,无限惋惜。

    次日夜晚辛赞快马加鞭赶回四风闸料理儿子后事。事毕几日之后便带上孙儿辞别上路,此次却没有匆匆赶赴谯县,他临行之时已经嘱咐其他人打理县府之事,况自己已六十出头,离告老还乡已然不远,儿子新丧,辛赞心中悲极,已无心再料理县中之事。

    他带辛弃疾开始四处游览,从历城出发专找名山大川,军事重地游历散心。所到之处便对辛弃疾讲述该地所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当地出现过的名人异事更是重点讲解。凡遇军事要地便令辛弃疾绘出地图自己给予一些校正补充。有时候便对着地图让辛弃疾模拟排兵布阵,爷孙讨论何处设伏何处固守何处游击等等。辛弃疾此时虽只有七岁,但和爷爷讨论这些军国大事也是有板有眼,条理井然,辛老心中窃喜,暗道孙儿真将门之后,天生军事之材。

    不觉已过数月,这日来到秦岭一带太乙山下,太乙山又名终南山,位于陕西秦岭,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史记》载秦岭是“天下之阻”。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辛赞偕同辛弃疾一边向深山走入,一边讲解一些用兵之道,以及古人佚事,此时天色已近晌午,爷孙俩感觉腹中饥饿有些疲惫,便在山腰处村荫下坐下休息了一会,计划找一些野果野味充饥。刚要起身,这时从侧面丛林中突然钻出一只灰狼,立身迎面扑向辛赞,辛赞左手一架,右手忙从腰间拨剑,辛弃疾眼快手疾,左手从地上捡起一快碗口大小石头向上一举重重砸在灰狼脸颊,右手早已从腰间抽出程浩送给他的一把七星宝刀迅速插入灰狼脖颈,此时辛赞宝剑也已拨出,又在灰狼腹部补了一剑,灰狼嗷嗷嗷惨叫几声,颈部腹部鲜血如注,扑滕几下倒地而死。

    爷孙互相看了一眼好在都未被灰狼伤到。正在擦拭刀剑忽然走出一人道:“好你一老一少,好端端杀我养的畜牲。”爷孙定睛一看,只见此人三十六七岁年龄,面如冠玉,身材甚高,腰悬长剑,风姿飒爽,英气勃勃,飘逸绝伦。辛弃疾道:“只听人家养猪养狗,养牛养马,不曾听说养狼的。”那人打量了一眼辛弃疾说道:“你小小年纪杀了我的灰狼,竟然还敢狡辩?”辛弃疾毫不相让道:“你养狼伤人,定不是好人了,若换作常人,早被你的灰狼吃掉了,我是为民除害。”辛赞听辛弃疾说的认真并称对方不是好人,连忙制止,并抱拳行礼,说道“得罪了”。

    谁知那人并不理会辛赞,反而笑问辛弃疾道:“那照你所说,你是侠士,我是坏人了,你还又不是常人?”辛弃疾略感不好意思,但他从小养尊处优,又自幼习武,心中自视甚高,听爷爷制止他,虽然略感有点过分,却并不害羞,只是不再出言攻击对方。此人本是见小孩身手敏捷,杀伐果断心中暗自称奇,故意和小孩开个玩笑,又见辛赞仪表不俗,心想一老一少绝非常人。

    这时他见小孩不再和他斗嘴才和辛赞见礼,互通姓名之后皆大吃一惊。原来此人姓王名世雄,字德威。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迁终南县刘蒋村。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乃是金国文武状元。但王德威知道金人并不重用自己,只是赋他一闲职应付人们口舌。因此他经常也不理仕事,游历于名山大川之中。王德威对辛赞之名也早有耳闻,知他委身金国秘密为宋朝服务,当年岳帅抗金之时曾屡次为岳帅提供金国军政机密。两人虽初次见面,但心意相同,心仪已久,都有相见恨晚之意。

    王德威又深喜辛弃疾少年英豪,有意结交辛赞爷孙俩。于是带领一老一少来到一个山洞前,打开洞门进入洞中,洞门隐蔽,位于一座小山脚下,洞口不大,进入之后却越走越是宽敞,里面石门石床石凳,几乎一应设施都为石制品,仿佛神仙居所。此时距宋金绍兴和约已有八九年,对一些战事话题也不再敏感,两人畅谈国事,互诉衷肠,唏嘘感慨,辛弃疾在一旁眨巴着眼听的津津津有味,不时也插一两句询问疑惑之语。

    王德威目睹小孩杀死灰狼,又听小孩言谈脱俗,思维敏锐,虽小小年纪,但常有独到之理,更觉诧异,心中爱之更甚。不觉感叹道:“是儿将来必成大器,我大宋有此奇少年,光复有望,甚幸也!”言毕良久神色黯然,叹道:“愧我七尺之躯,天遣文武之进却两无成矣!”辛赞心中亦叹息其才不得用。不觉已是夜幕降临,用过晚餐,德威留爷孙住于石洞。

    这日夜晚,辛赞等辛弃疾入睡悄悄来到王德威屋中,躬身拜道:“老汉有一不情之请,乞望答允。”王德威忙道:“你我相见如故,但说无妨。”辛赞便道:“吾今生之愿,志在光复河山,可怜老儿志大才疏,如今已是风烛戏年,寄望于后人矣,望先生能收孙儿为徒,老朽没齿难忘大恩。”王德威无子,但年龄已是三十有六,对辛弃疾是爱惜之情早已溢于言表,忙道:“适才听你提及少公子似乎也有四位师父曾教授武功,我岂不是夺人所爱,不如,不如我收他为义子教习武功更加方便一些,不知辛老意下如何?”辛赞喜道:“甚好,甚好!“当即不容分说,叫醒辛弃疾先过来拜见义父,次日白天再重行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