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宋金英烈传 » 第十七章 金夏结盟(一)

第十七章 金夏结盟(一)

    这日辛弃疾无事,便去陆之淇房中去看子淇想约他下山。他敲门进房见陆之淇手托香腮伏于书桌,却是愁眉不展。辛弃疾忙问其故,子淇说道:“我俩认识多久了?”辛弃疾答道:“已是半年有余了,怎么突然问起此事?”陆之淇道:“我从家中正月出来,他们寻我不着,肯定心急如焚,我也好想父母,眼看中秋佳节将至,我好想回家看看母亲。”

    辛弃疾听见子淇谈起父母,心中也是一阵怆然,自己父母早亡,自小便跟随爷爷义父生活,四位师父更是亦师亦父。心中可怜子淇半年来只有自己算个亲人,便说道:“如若方便我随你回老家去拜见伯父伯母如何?”陆之淇高兴的一下跳了起来,手舞足蹈,连声叫好。于是二人打点行礼,计划明日启程回河南老家探望子淇父母。

    二人第二日起程回豫,向西南方向行进。二人骑马悠然而行,一边聊天,一边欣赏着济南的秋色。正在这时,一匹马从身后飞驰而过,马上坐的却是一个和尚,紧接着几十个金兵随后赶来,眼看就要追上,只见那和尚一转头,散出几玫飞镖,前面几个金兵中镖惨叫,后面金兵已经追上,与那和尚杀在一处。辛弃疾与陆子淇催马上前细看,和尚不是别人,却是泰山武林大会时曾经去过的灵岩寺和尚义端。辛弃疾打马拨剑上去就刺金兵,子淇见辛弃疾动手,也随后杀向金兵。义端见有了帮手也抖擞精神来战金兵,三个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几个回合金兵便抵挡不住。金兵舍下三人,拔马便走,逃之夭夭。

    这时距泰山英雄大会已近两年,义端没有认出辛弃疾,抱拳施礼道:“多谢两位英雄拨刀相助,请问两位英雄高姓大名。”辛弃疾忙道:“义端师父不认得辛弃疾了,泰山英雄大会我们曾有数面之交,难道忘了?”义端定睛仔细一看,认出辛弃疾,立马道:“义端眼拙,一下没认出辛少侠来,辛少侠两年来却是更加高大壮实了。”

    这也难怪义端和尚,十五岁到十七正是生长最快时期,辛弃疾确实变样不小,但义端早已成年,所以辛弃疾却能一眼认出。两人寒暄几句,辛弃疾介绍陆之淇与义端见过,又问起义端为何金兵追他。

    义端道:“自从泰山大会之后,由于我和尚装束,比较特殊,有奸细认出之后报于官府缉拿,找到灵岩寺,我便和尚也做不得了,索性就落草为寇,上了白虎寨。”义端又说道:“今日正好在镇里办点小事,又让官兵看见,便追到此地正好遇上辛兄。”

    辛弃疾与义端虽然不熟,但曾并肩作战共杀金兵,也不把他当外人,便说了一些别后经过。义端听后道:“白虎寨兄弟现有四五百人,承蒙寨主不弃,给我坐了二把交椅,以后若杀金兵,我们互相照应便是,此地不宜久留,恐金兵再调兵追来,我们后会有期。”然后相互道别,各自上路。

    辛陆二人一路无事,第三天中午时分便回到开封,辛弃疾买了一些礼物,子淇带辛弃疾来到陆府门口。半年多没有回家,子淇这时却不知见了父母该从何说起,便对辛弃疾说道:“父母问起,就说我们是朋友吧。”辛弃疾调笑道:“岳父岳母定然不信。”陆之淇违背父母之命离家出走已经是半年有余,这次子淇带辛弃疾硬着头皮进了陆府,早有家人看见子淇回来,问过子淇安好便高兴的跑回去向老爷夫人报告去了。

    陆老爷和陆夫人从屋中跑了出来看见子淇一阵狂喜,母亲扑过去抱住子淇,对子淇说道:“娘的傻闺女,让娘想的好苦呀!”说罢母女二人抱头痛哭。父亲看见旁边的辛弃疾,赶忙劝止夫人,说道:“孩子回来了高兴才对,快别哭了。”言毕把辛弃疾让回陆府客厅入坐。

    子淇介绍辛弃疾给二老认识,辛弃疾拜过二老。这时两位哥哥听见妹妹回来也赶紧跑来看望子淇。子淇又介绍两位哥哥与辛弃疾认识。陆世南,陆世北虽富家子弟,但也算江湖人物,一听眼前这位便是应天府打擂的辛弃疾,仔细打量辛弃疾,大赞辛弃疾英雄出少年。

    陆府上下喜气洋洋,大摆酒席,招待辛弃疾。辛弃疾书香门第出身,席间礼数周到,不亢不卑。但细心的陆母还是看出端倪,席散之后安排辛弃疾休息,把子淇叫到内室询问子淇。子淇虽不直接承认,但脸上表情神态哪能瞒过母亲,最后经不住母亲追问便把认识辛弃疾及两人交往过程告了母亲。陆母找陆老爷商量女儿之事,陆母道:“老爷,女儿性情你是知道的,若执意强迫必不能从,何况以媒妁之约毁我女儿一生幸福,我却万万不忍。”陆通说道:“女儿心思老夫岂能不懂,我又何尝不愿女儿开心快乐,只是郑世兄那边却该如何交待。”

    在唐宋时代,两姓订下婚约之后,假如女方悔婚,男方可以将女方告上公堂,女方则将被“杖六十”,并强制履行婚约;不过,如果男方在订婚时隐瞒了“老、幼、疾、残、养、庶”等信息,女主可以解除婚约;假如男方悔婚,则不问罪,但不得索回聘财。女方违反婚约而跟第三方缔结的婚姻关系,为无效婚姻。

    宋朝法律关于悔婚的规定,跟唐朝差不多,女方悔婚会被追究刑责,男方悔婚无刑责,但不可追回聘财。但后来增补了新条款:“诸定婚无故三年不成婚者,听离。”婚约如果三年内无故不履行,任何一方可以单方面解除婚约。

    宋朝法律承认女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除婚约,较之唐朝规定无疑是进步的体现。宋朝法官在处理悔婚诉讼时,一般不会强制订婚双方履行婚约,而是援引“诸定婚无故三年不成婚者,听离”的立法精神,“断之以法意,参之以人情”,解除诉讼双方的婚约。余下的事情,就是怎么确定违约方的责任,主要是聘财的处分。郑家陆家皆是开封望族,并不在乎区区聘礼,最重视的却是颜面。陆老爷与夫人最头疼的也是此事,二人绞尽脑汁,想着如何给郑家圆这颜面。

    此时正好陆之淇过来探望父母,听闻此事思索一番便道:“女儿素来敬重郑士伯,也不想让郑家颜面受损,我倒是有一主意,不致有损郑家颜面,也不碍两家交情。”陆父忙问子淇是何主意。陆之淇说道:“对郑家就说女儿练功之时走火入魔,师父恒山神尼带走运功治疗,至少三年,或许能够治好。而郑家必等不及,其间父亲暗托媒人将我表姐许于郑公子,舅父家虽不比咱家,但也是名门大户。表姐若兰容貌出众,端庄大方,又知书达礼,也敬佩郑公子才学,与郑公子却是极为般配,正好表姐也未曾婚配。女儿大不过三五年不出嫁便是。”之淇又道:“三年过后,依照大宋律法我的婚约自然解除,两家也仍是姻亲,郑家以后知道原委,也不致责怪。”陆家二老觉得子淇移花接木之计倒是合情合理,便依此计而行。

    陆父陆母这几日经常有意无意拿些文章辞赋来考辛弃疾,辛弃疾满腹经纶,才思敏捷,自然对答如流,又听两儿子提辛弃疾应天府打擂救了子淇,技压群雄,暗自为女儿慧眼独具感到高兴。这段时间,陆家兄妹三人陪着辛弃疾在开封游玩,结交一些当地豪俊。辛弃疾名声在中原一带早已传扬,交往之中常是喧宾夺主,占尽风头,陆氏兄弟虽觉有失颜面,但对未来这位妹夫也深感自豪,子淇更是心中喜不自胜。

    不觉中秋已过数日,已近重阳佳节。陆之淇央求辛弃疾多住几日,让她陪陪父母,否则再次出去,又不知何日才能再见父母兄弟。二人约定过了重阳佳节再回屠龙帮总部。重阳节一过,二人告别陆之淇父母和两位哥哥要回山东。陆之淇父母知道辛弃疾志存高远,身负重任,不便强留,千叮万嘱,含泪送女儿上路。辛弃疾在陆家呆了将近月余,深感陆之淇母亲对子淇视若珍宝,陆父既深爱女儿又深明大义。心中暗想,自己日后若照顾不好子淇,别说对不住子淇,便是连陆家伯父伯母也对不住了。二人这次没有直奔山东,而是绕道走了山西地界。

    辛弃疾并非想游玩三晋风光,他心中认为一旦宋金开战,三晋大地便是主要战场,三晋南北贯穿两千余里,若能将金兵主力引入山西境地,据城阻击,金人过不了黄河,对于宋军极是有利。他想着趁此机会熟悉一下山西地形。二人进入山西之后,由南向北一路前行。

    这日行至山西管州(今XZ)一带,此地位于SX省中北部,北倚长城与大同、朔州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临太行与河北接壤,南屏石岭关与太原、阳泉、吕梁毗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汉高祖刘邦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围时大军南辙,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军欣然。因“欣”与“忻”同音,XZ之名由此而来。宋时也称汾源郡。天德三年(1151年)改汾源郡为管州。

    二人正行走间,只见一队马马蜂拥而至,约莫有二十几人。有十几人是汉人装束,几人拥着一位衣着华丽的中年男子,大约三十左右。另一帮人却是吐蕃番僧打扮,也有十几人,中间一位番僧相貌奇古,大耳垂肩,缀有双环,身着黄色袈裟,头发胡须尽是黄色,卷曲如环。但看去却不是慈眉善目佛家之人,面色凶悍,目露凶光。二人深感蹊跷。吐蕃自北宋之后,国力大衰,一向为宋朝属国,时有传佛之僧来往宋境,金地却极少见到,况且这帮人一看都是练家子出身,却非传佛之僧。

    辛陆二人便远远尾随其后,夜晚时分,这帮人来到宾悦客栈落脚,但见客栈之中其他客旅却都被赶了出来,二人更感诧异,便也在附近找一家客栈入住,便于观看这群人动向。夜静时分,有一黑影飞身跃入径入宾悦客栈之中一间亮灯房间而去。辛陆二人早已换好夜行衣在附近静候,见有动静,便施展轻功,落入那间屋顶之上只见房中共有三人,正是那个华衣男子与土蕃番僧还有这个黑衣人。

    只听黑衣人说道:“让世子与国师久等,接到两位消息,我刚从燕京赶到,两位一路辛苦。”辛陆二人听说话之声好生耳熟,定睛一看,却是完颜纲。只听那华衣人急切问道:“敢问完颜兄,皇上是不是已答应楚王所提之事?”完颜纲道:“我与皇上已言明此事,他日一旦举事,大金雄师自燕京起兵,跃马渡江,直指江南。届时国师举军自吐蕃出发,牵住西路宋军,旌旗所指之处,皆为吐蕃之地。楚王只须率倾国之兵东进,令蒙古不敢妄动,到时南方一平,王师与楚王之兵会合,此时西夏国中空虚,我们举兵杀回,西夏便尽归你父子所有,皇上便封楚王为西夏之王,世子便是太子了。”

    当时吐蕃附属于大宋,而西夏附属于金国。在辽时蒙古还没有崛起,是辽国治下的顺民;到金朝时,蒙古人逐步崛起,但表面还是金国臣属。蒙古人在辽朝早期时,还处于氏族公社的状态。蒙古人的祖先是室韦诸部,他们在唐朝时,在贝加尔湖东南和HLJ上游额尔古纳河一带游牧,唐末时开始向西迁徙,进入斡难河、怯鲁连河和土拉河上游地带。随后,他们占据了东起贝加尔湖、西至额尔齐斯河、南达万里长城、北到西伯利亚的广阔高原地区。他们在与辽朝接触中,接受了辽朝先进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他们逐渐普及了铁器使用,社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私有制度才开始出现。这样,他们的氏族公社瓦解,进入了阶级社会,逐渐形成了部落和部落联盟。

    在金朝灭辽前后,蒙古人形成了几个比较强大的部落联盟,如克烈部、萌古斯部等,比较强大。金朝统治中后期,恰好遇到蒙古人崛起。金朝统治者的残暴贪婪程度大大超过辽朝。原来蒙古人分散不团结还好,现在赶上他们崛起了,他们开始反抗金朝的统治,就像女真人崛起就反抗契丹辽朝统治一样。

    自从金熙宗继位后,蒙古人就多次南下攻金以示反抗金国统治。可以说对金朝构成几乎致命的威胁,因为一旦蒙金战争打起,南宋便会趁机攻金收复失地。蒙古族的崛起,与女真的崛起一样,凶猛彪悍。熙宗开朝初年,派出都元帅完颜宗弼率军北伐蒙古人,结果打了近一年,互有胜负。最后只能分兵据守要塞,以防蒙古人继续南下。后来,金朝稍做些准备后,派完颜宗弼再次出击。当时阵容浩大,宗弼带着女真、契丹、汉混合大军8万人出击。但蒙古地广人稀,骑兵速度又快,金人并不能消灭蒙古有生力量,依然连年不能克。

    金熙宗无奈,于1146年8月派出萧保寿前往蒙古人居住地议和,结果是答应“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围塞与之,岁遗牛羊米豆”,割地、给东西,目的就是让蒙古人不要再进攻金国了。史书中很少说到金早期与蒙古的战争,实际上,金朝一开始就在与蒙古人的对抗中占下风。除此以外,金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竟然开始了修建长城的工程。目的就是为了阻挡蒙古人的入侵与袭扰。当然,金修建的长城不能与后来的明长城相比,一般称为界壕,其规模、规格都要小多了。但从金太宗之后的金朝,修长城的工程几乎就没停止过,金的漠南边壕,长度竟然达到3356公里。金朝对蒙古人只能是一面求和,一面修长城派兵防守。

    完颜亮政变上台后,对蒙古人依然是束手无策,因此他就柿子捡软的捏,希望在南宋身上把北边的损失找回来。这也算是完颜亮南伐的原因之一。金朝的对外战略基本就形成了“北防南侵”调子。

    辛弃疾听完完颜綱安排,倒吸一口凉气,知金人已在筹备侵宋,如若按照完颜纲所说,对他们三方俱是好处。吐蕃国打下多少大宋国土便是归属吐蕃,自然不会吃亏,而且牵住宋军西部兵力,不能抽出抗金。西夏国楚王想当皇帝,愿望达成,仍属金国管制,于金人和西夏楚王都无害处,关键是楚王还替金国看住了后方强敌蒙古,使金人能放心侵宋。他们三方都是利益,独有大宋吃亏,辛弃疾不禁暗自赞完颜纲这个计划之周全阴毒。

    这时那番僧道:“一旦举事之时,贫僧定说与国主,吐蕃与楚王永为秦晋之好,共同进退,但世子答应贫僧那本《金台内经》却必须兑现。”那华衣男子道:“这个不需国师担心,此经原在父王府中,现已流落民间,待我回去之后,掘地三尺也要找回奉于国师。”完颜纲又说道:“此事关系重大,两位回去之后务必用心准备,万万不可中途生变。而且此事必须绝对保密,举亊之前我提前通知两位。”两人应诺,完颜纲辞别二人离开客栈,二人也各回房休息。

    原来这个华衣男子正是西夏楚王任得敬之子任正周。这任得敬本是宋朝镇边大将。1137年,西夏入侵大宋帝国的西安州,时任西安州(今宁夏海原)通判的任得敬,率军民出降,由于任得敬主动归附,又是当地大族,因此西夏皇帝嵬名干顺便仍以任得敬为权知州事,令其统治西安州。

    任得敬因自己刚归附西夏帝国,为了取信于西夏皇帝嵬名干顺,以利日后发展,于是将自己年方17岁的女儿献入宫中。西夏王因见任氏姿色颇丰,于是便纳之为妃,任得敬也因此被擢升为静州防御使。获得晋升的任得敬,为了让其地位稳固并有进一步发展,因此任得敬运用大量的财货,贿赂朝廷大臣,勾结权贵,设法让其女儿登上皇后宝座。

    受到任得敬金钱攻势的作用,御史中丞芭里祖仁等人便在西夏皇帝嵬名干顺面前一再盛赞任氏的才德。任氏本性庄重,在宫中谨守分寸,这使得本来就倾心于任氏的嵬名干顺对之格外喜欢。此时又得到朝中大臣交相称赞,御史中丞芭里祖仁更是上书建议立任氏为后,嵬名干顺因此表示同意。随即于1138年秋季,嵬名干顺命芭里祖仁册封任氏为皇后,同时将任得敬擢升为静州都统领。

    1139年,西夏皇帝嵬名干顺驾崩,其子嵬名仁孝继位。虽然任皇后并非嵬名仁孝的生母,但仍与其生母曹氏一同受封为太后,任得敬的地位也因此未受影响。此时,嵬名仁孝刚刚即位,地位并不稳固,夏州统军萧合达本是金灭辽之时投降西夏的契丹人,他因不满西夏帝国亲金政策已久,见嵬名仁孝初登大位,决心趁机谋叛。萧合达于是散尽家财,收拢部众,据夏州叛乱。为扩大声势,萧合达又遣人至阴山,以拥立耶律氏复国为号召,纠集契丹余众。萧合达于是聚得数万契丹残部,便率军进围西平府。面对萧合达称叛,嵬名仁孝先是派出外戚监军司使罔存礼督师平乱,但罔存礼屡战屡败。萧合达于是分兵攻占盐州,兵锋甚至远及贺兰山,使首都兴庆府大为震撼。

    萧合达为招抚黄河以南各州,于是派出使者至各州劝降。由于西夏帝国对河南各州的控制十分稳固,因此各州要不是闭门不纳,便是将使者逮捕。只有静州都统军任得敬恭敬地对待来使,并从来使口中探得萧合达军的虚实。掌握对手动态后,任得敬便主动向嵬名仁孝请缨,要求率军出击,嵬名仁孝遂命之出征。任得敬得到嵬名仁孝的许可后,表面上仍与萧合达虚与委蛇,暗中则迅速进行战争动员。

    一日清晨,任得敬便亲率精兵300人奇袭夏州,将夏州的烽火台都掌握起来,瘫痪夏州的通讯,随后便以5000骑兵突入夏州城。夏州守军未料到任得敬会发起突击,仓促之下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于是夏州便为任得敬所得,萧合达的妻小也为其所俘。任得敬夺取夏州后,迅速安辑人心,以稳定对夏州的控制。

    萧合达听闻夏州已失,于是迅速解除对灵州的包围,打算夺回夏州。然而由于根据地已失,萧合达部军心溃散,逃亡者日增。当萧合达退至盐州时,正巧与进击而来的任得敬军相遇,双方于是展开会战。萧合达军很快地便为任得敬军所败,萧合达向北逃亡,至黄河岸边,因无船可渡,因此遭部下杀害。任得敬平定萧合达立下大功,西夏皇帝嵬名仁孝本打算调任得敬入京任官,但因为濮王嵬名仁忠的反对,因此只获升任翔庆军都统军,并册封为西平公。

    1141年,西夏帝国枢密使慕浚原为金国降将,因金国夺回陕西,于是便与兄长慕洧打算重归金国。于是慕浚便派出使者,打算请金兵前来接应。但使者经过灵州时,却为巡逻的兵士捕获,翔庆军都统军任得敬于是将此上报,西夏皇帝嵬名仁孝便派兵将慕浚一族诛灭。

    1143年,西夏帝国遭遇饥荒,由于饥饿乏食,变民四起。西夏皇帝嵬名仁孝一方面接受枢密承旨苏执礼的建议,下令诸州开仓赈民,同时派遣任得敬领兵讨伐不肯服从的变民。任得敬于是剿抚并施,一方面劝喻变民自行解散,另一方面对于顽强不化的变民则以武力镇压。在此恩威并济的手段之下,动乱很快地就平息下来,只剩定州篪浪、富儿两部仍据险顽抗,任得敬遂率军进击,趁夜对其城寨发起突袭,最终将首领哆讹斩杀,平定此次动乱。

    1147年5月,任得敬以屡立战功,因而谋求内调,参与国政,于是上奏朝廷,请求入朝觐见,妄图掌管中枢权力。西夏皇帝嵬名仁孝本有意同意,但因御史大夫热辣公济等大臣劝阻,御使大夫热辣公济进谏道:“从古外戚擅权,国无不乱,得敬虽属懿亲,非我族类,能保其心不异乎?”中书令濮王仁忠也认为不可。因此,仁孝没有表示同意其入朝。

    然而,至1148年底,由于向来反对重用任得敬的濮王嵬名仁忠过世,阻止内调任得敬的阻力便受到压抑。嵬名仁忠死后,任得敬以金银珠宝贿赂晋王嵬名察哥,使之在皇帝嵬名仁孝面前美言几句。西夏皇帝嵬名仁孝因此于次年初,拜任得敬为尚书令,令其进京。初进京城的任得敬,为进一步巩固权位,因此对晋王嵬名察哥多有巴结,使之视为心腹。随后,任得敬就在晋王嵬名察哥的提携下,被擢升为中书令。

    1156年,晋王嵬名察哥逝世,任得敬获晋升为国相,一国权宰,百官之相,自此开始掌握大权。任得敬自知以汉臣要在西夏帝国立足,势必要发展自己的人马。于是,为了巩固地位,他于次年,任命弟弟任得聪为殿前太尉、任得恭为兴庆府尹。任得敬又要求西夏皇帝封其为楚王,并特许其仪仗等同西夏皇帝。此时他已网罗各方势力,招降纳叛,培植了一部分江湖败类充当其死党,意欲对西夏王取而代之。

    这个番僧却是吐蕃国国师尼玛丹,此人武功高强,佛法精湛,却是争强好斗,当国师以来,经常怂恿吐蕃国王挑衅大宋,有意重回唐朝之时吐蕃盛况。任得敬得知尼玛丹倍受吐蕃国王倚重,便暗通尼玛丹,并承诺送一本前朝权相蔡京手书巜金台内经》于尼玛丹。尼玛丹也曾听闻此经,却是一本稀世之宝。里面记载了北宋第一拳师金台内功心法,又是蔡京手笔,无论内功心法还是书法造诣皆是稀世之宝。

    当年金台跟随蛋子僧学得一身好武艺,之后又行走江湖,与武术名家互相切磋,在师父教授的拳术上精益求精,最终练成了一套拳术绝技。宋英宗时,西夏国来了一名号称黑风的武僧来中原摆下擂台,并在擂台上打死中原豪杰无数。眼看中原豪杰无人敢与黑风僧比试,此时在中原寺僧的推荐下,金台登上了擂台。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号称无敌天下的黑风僧却被金台一拳打死,从此金台也有天下拳王的赞誉。宋英宗更是特聘金台为皇城殿上的御教师,不仅赏赐其御银十万两,更是特恩金台逢官高一等。之后,金台把赏银全部捐给了双林寺,并在其地方建造了一座桥,一座凉亭,从此过往人员至此必谦恭通行,即便朝庭大员到此亦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宋英宗死后,其子宋神宗继位,适逢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也想凭其变法,改变国家面貌。但变法的很多措施触犯了很多权贵的利益。所以,王安石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此时宋神宗为了王安石的安全,为了变法的顺利实施,特召金台为王安石的贴身保镖,并一做就是十年,为王安石的变法在另一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金台的得意弟子,就是后来的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周侗传弟子玉麒麟卢俊义、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其关门弟子是抗金英雄岳飞。可以说这些英雄都是金台的徒孙。金台的内功心法大成者却是蔡京,蔡京晚年将师父所教心法总结,著一本《金台内经》。后蔡京失势被抄家之后,此书流落民间,又辗转到任得敬手中。蔡京虽被后人称为北宋“六贼之首”,但其内家功夫得金台真传,其书法亦是冠绝天下,北宋“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他居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