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宋金英烈传 » 第四十一章 万马军营擒叛贼

第四十一章 万马军营擒叛贼

    话说辛弃疾贾瑞偕同枢密院二人一行共十四人次日一早启程,匆匆赶赴山东复命。一路之上,众人为此次南下面圣顺利完成任务而兴高采烈,唯独辛弃疾不言不语,一直催促大伙加紧赶路,速回山东。他离开义军已近月余,如今信息全无,他回想起当初与耿京离别之时情景,内心中总隐隐约约有种不祥预感,好象义军之中有什么事要发生似的。

    一行人马不停蹄,傍晚时分便到达浙北长兴州一带,此处是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处,已是浙江边界。他们又走了一段路程,来到了长兴州市区繁华地段。此时已人困马乏,天气逐渐黑了下来,一行人找到一家旅店停了下来。

    店家见来人个个仪表不俗,象是官家之人,便很热情的为他们安顿好车辆马匹,每人一间上房安置大伙休息。众人用过晚餐便各自回房休息去了。

    辛弃疾躺下来之后虽然觉得一日奔波劳累,但心中有事,一下子无法入睡。他最挂念的是义军近境,不知是否和金人开战,当时曾闻金人要大举增援济州,如若果然,义军必将告急……,他又担心耿京安危,义军之中自从完颜雍发出“在山者为盗,下山者为良民”榜文之后,部分将领思想动摇,也难免有包藏祸心者……,他又思念子淇,离別已近月余,也不知子淇近况如何……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子时,辛弃疾睡意袭来,刚欲宽衣入睡,突然感觉屋上似有声响,他悄悄下床,提起宝剑,蹑手蹑脚出了房门一猫腰就地一滚便躲至墙角处聆听动静。

    只见屋顶之上飞下两个黑影迅速奔于后院马厩处,辛弃疾也悄悄潜过后院门口,只见二人在马厩处晃了几晃便飞身离去。辛弃疾心道:“难道是盗马贼???”但二人却已飞身离去越过店墙出了店外,既未解马缰又未开院门,又不象是盗马贼所为。他心存疑惑,一纵身追了出去想抓住二人问个究竟。他一出店外,只见二人已离店门二三十丈之外,辛弃疾施展轻功紧随二人而去。

    此二人轻功也好生了得,觉察到有人追来却并不回头,只是发足狂奔,约莫追了一刻钟时间,前面有片树林,二人便潜入树林之中,辛弃疾眼看已追上二人,便也迅速穿入林中直奔二人后背抽出佩剑刺了过去。

    二人闻得有人袭来也不回头,而是分别向左右一闪钻入树木茂密之处。此时突然空中一张大网向辛弃疾头顶罩了过来,好在辛弃疾耳聪眼明,行动极快,侧身一闪躲过头顶鱼网。他刚站定便听见空中传来一个声音:“辛弃疾,今天你的死期到了。”辛弃疾闻言心中一凛,心想敌人定是有备而来,对己方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他正思忖间只见林中也从四方窜出二十几个黑影向他围来。辛弃疾在林中无法施展本领,纵身向后几跃便跳出林外。这帮黑影也紧随其后跳出林外将辛弃疾围于核心。辛弃疾不敢大意,打起十二分精神与这帮人斗在一处。

    辛弃疾边战边想,这帮人既未盗马又未窃财而将他引于此处,他们到底是何方神圣却不得而知。莫不是调虎离山之计?将他引开对枢密院二使下手,枢密院二使虽不是什么大官,但也算是钦差大人,如若出事却是担待不起。

    此时这二十几人却是越攻越紧,好在辛弃疾剑招精妙功力深厚,他们并未讨得便宜。辛弃疾担心店中出事,不敢恋战,凌空一跃便站于一人头顶之上,二十几人围成一圈攻击辛弃疾,一下子收不住攻势,都向前迈进了一步。辛弃疾此时一俯身,剑尖环扫一圈,已是有七八个人中剑,不是眼睛便是面部额头,只听的几人“哇哇”惨叫几声,这帮人便乱了阵容。辛弃疾趁势一纵飞离圈外,急忙赶回店中。这帮人却也不追赶,各自退入林中消失。

    辛弃疾刚至店外便听的院内杀声震天,辛弃疾飞身跳入院中,只见房内灯火通明,众人都在院中厮杀,敌方有三十几人,他看见杨华史遇明等己方之人都被三三两两围殴却未落下风。又见枢密院二使也正与几个黑衣人斗在一处,并未负伤才放下心来。

    枢密院官员大部分是武官出身,虽然不是什么武林高手,但既能入得枢密院,也大都是久经沙场,战功赫赫之辈。辛弃疾此时更不打话,飞身入阵施展绝学“凌云剑法”,三下五除二便将那帮人杀的不是手腕中剑兵器落地便是眼睛中剑不能再战。

    那帮人见来了高手助阵,一个领头之人一声令下“弟兄们撤”便呼啦撤出,三十几人跳出店外逃之夭夭。众侠也不追赶,赶快检查己方之人是否受伤,见无人受伤便又检查财物和御赐节钺等物件无一丢失才放下心来。

    此时已近寅时,众人经过一场厮杀已睡意全无。大伙聚在一起讨论今晚来袭之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首先排除黑道杀人越货可能,对方既然已经清楚辛弃疾等人身份,且他们又无什么贵重物品,黑道中人一般为了财物大不必与辛弃疾这等份量之辈结仇,二来此处离京不远,大部分黑道势力应该不在天子脚下活动。

    其次排除寻仇可能,屠龙帮活动于山东一带,与南方并无利益冲突,再者现屠龙帮已尽数加入义军,更无江湖争斗,所以江湖仇杀没有可能。

    众人分析至此都已再无头绪,此时辛弃疾沉思片刻,突然用手一拍大腿道:“不好,刚才之事定与义军有关,那帮黑衣人不是金人军中之人便是效力金军的汉人江湖败类。”杨华忙问:“何以见得?”

    辛弃疾说道:“定是义军之中有事即将发生,这帮人专程赶来阻碍我等行程,我们必须即刻启程速回山东,不能追究昨晚之事而在此耽误,否则正中敌人下怀。”

    辛弃疾说完又道:“不必迟疑,我等即刻启程,免得义军有事照应不上。”说完令众人收拾行李准备上路,当他们赶到后院牵马之时却不由大吃一惊。

    只见马厩中十几匹马都拉稀不止,有几匹已经是无精打采的瘫卧在马厩之中。辛弃疾回想起来昨晚他追赶两个黑衣人到马厩之中见两人在食槽旁边晃了几晃,肯定是在饲料之中给马下了泻药,更加证实了刚才自己判断的正确性。

    众人无奈只能叫起店小二令他速速出去购买解药治愈马匹,直到午后马儿才一个个逐渐缓过神来。大伙虽急于赶路,怎奈马匹初愈不能快速奔跑,只能晃悠晃悠的向山东方向行进。辛弃疾心中焦急,对杨华和史遇明等人说道:“劳烦各位保护好二位钦差大人周全,我这两日一直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我想先行一步回东平城,你们路上定要格外小心。”

    言罢扬鞭催马疾驰而去,好在铁象体质极佳,虽身体初愈仍奔跑如飞。他行了两日终于进入江苏海州地界,他知道前方不远之处便是李宝营寨,决定先去李宝营中先报告一下李宝建康面圣情况,顺便询问一下义军近期情况。

    辛弃疾来到李宝营前,守营校尉认识辛弃疾,立马跑过来说道:“辛大侠,可把你盼回来了,出大事了,你快回营见李将军吧。”辛弃疾一听,不及问小校细节,径直来到李宝帐前,只听帐内一片喧嚣,还夹杂着哭喊之声。

    辛弃疾甩蹬下马,三步并作两步进入大帐,却见解恭、周进、常循章、王栋、王友直,李铁枪等义军首领都在帐内,心中大骇,不及他拜见李宝,常循章便扑身过来,抱住辛弃疾便失声痛哭道:“兄弟啊,耿大哥出事了,逆贼张安国、邵进刺杀耿大哥投金去了。”

    辛弃疾一听,如同五雷轰顶,瞪大眼睛,不由得倒退两步,稍一定神,一把抓住身旁周进双肩,摇着周进厉声道:“周大哥,到底怎么回事?”此时李宝走了过来,拉住辛弃疾的手说道:“辛少侠,节哀顺变吧,还是考虑如何应对后事吧。”

    于是大家便给辛弃疾讲述了耿京遇害经历……

    就在前两日半夜时分,济州金军偷袭义军营寨,义军各营头领慌乱之中匆匆应敌,张安国要求与耿京近身侍卫邵进共同保护耿大帅并守护中军大帐。众头领带义军奋勇杀贼,好不容易把金军从东门杀退,谁想西门又有金军杀来,耿京带领众将身先士卒冲入金营,不想身后张安国和邵进一先一后给了耿京一刀,可怜耿京没有死于金军之手,却被两个叛贼暗算死于非命……之后二人杀死耿京身旁其余侍卫,割下耿京首级投奔济州金营……

    辛弃疾听罢大叫一声:“大哥死的好惨啊!”便昏倒在地,众人七手八脚将他弄醒搀扶起来,辛弃疾拨开众人,恨恨说道:“我辛弃疾若不能为耿大哥报得此仇,誓不为人!”

    此时李宝又问起建康面圣之事,辛弃疾简单说了一下。又听的二十几万义军除张安国带走万余人,其余尽数溃散,辛弃疾痛心疾首。李宝又问辛弃疾道:“辛少侠今后作何打算,少侠若不嫌弃,李宝军营大门时刻为少侠敞开。”

    辛弃疾此时却极度冷静,淡淡说道:“一切等到为耿大哥报仇之后再从长计议。”李宝说道:“现金济州城中连上新来援军与张安国带走之人已有五万大军,张安国已升为济州知州,术虎奇不日将调任回京,万马军营之中要杀其主帅报仇谈何容易啊。”

    辛弃疾说道:“报仇雪恨迟早一天,今日胸中毫无头绪,冒然杀进金营,却是无谓牺牲。义军贾副帅不日将至,待到贾副帅归来之日共商报仇大事吧。”众人觉得有理,各自强压悲愤回营休息去了。

    次日中午时分,贾瑞一行人也至海州,李宝差人请他们入的大帐,把耿京遇害之事说与众人。众人群情激愤,都自告奋勇要参与报仇一事。辛弃疾说道:“若杀两贼却是不难,如今耿大帅遇害,义军溃散,当日圣上令义军十万军马南归整编,如今无兵可带,圣上面前如何交待?”

    李宝问道:“辛少侠有何妙策应对?”辛弃疾说道:“生擒张安国,挟其令济州之兵归顺,济州之兵一部分为张安国带走的义军,一部分为汉民签军,女真之兵不过万人,若晓以利害,归顺之兵或有大半。”

    贾瑞叹道:“万马军营斩杀张安国本已万难,若要生擒活捉谈何容易?”辛弃疾说道:“此番只可智取,若能安排妥当,并非没有可能,我情愿冒险一试。”说罢他看了一眼站在李宝身边的王世隆,王世隆本是张安国师兄,如今在李宝帐下为京东招讨司统制。

    王世隆见辛弃疾看自己,连忙说道:“辛少侠不必多虑,我虽与张安国为师兄弟,但今番逆贼叛国,世隆恨不能饮其血,食其肉也。”

    辛弃疾忙道:“辛某绝不敢怀疑王统制循私,只是想让王统制与我等同去捉拿叛贼,不知王统制肯否?”

    王世隆答道:“若为擒拿叛贼,但凭辛少侠差遣。”他稍顿又道:“所需多少军马,王某定倾力援助共擒叛贼。”说完他看了一眼李宝,请示李宝态度。

    李宝说道:“辛少侠有此胆略,我愿提五千精兵暂由辛少侠指挥,再多兵马我却调遣不动,还需向朝庭请示。”

    辛弃疾思索片刻说道:“只需李将军五十匹快马,王统制带二十名旧日亲随,但这二十名亲随需得是张安国认识之人。”

    王世隆莫名其妙,但他很快答应道:“这有何难,我的旧部昔日在黑虎山落草之时,张安国大多认识,其中也不乏武功高强者,五十匹快马更是不在话下。”

    正说话间,大帐中又拥进一批人来,原来是义军将领在东平城听闻贾瑞辛弃疾归来都赶来看望。当即辛弃疾从义军头领中点出三十名武功高强者,其中有杨华、程浩、梁宾、陆子淇、王栋、史遇明、时遁、常循章、周进、李铁枪、解忠、张昭,马全福等等,此三十人皆是义军中顶尖高手,无不以一当百。他令这三十人今晚全部乔装改扮,都着南宋军队装束,自己也扮作士卒模样。

    王世隆又挑出二十名旧日黑虎山弟兄中武功高强者,又从军中选出精壮马匹每人一骑。然后辛弃疾和王世隆将五十人齐聚帐外交待一番,到时进入济州大营之时必须依计行事,一切安排妥当,当天下午由王世隆带队出发赶往济州。

    海州距离济州约八百余里,为行踪保密,一行人昼伏夜行,第三日凌晨到达济州大营附近五里之处。辛弃疾与王世隆安排队伍好好休息一上午,一吃午饭便疾速驰往济州大营。

    行至大营门口,守营校尉是张安国旧部,之前也是黑虎山喽啰。这几人认识王世隆及其随从的二十余人,忙上前问候道:“大当家的安好,今日为何至此?”王世隆回道:“速速通报张知州,就说故人来投。”

    一小校马上进营去报张安国,此时张安国正与几名金将饮酒,为前任知州术虎奇即将调离济州回京复命而庆贺。小校进来报道:“禀知州大人,营门外京东招讨司统制王世隆求见,说来投靠张大人。”张安国惊道:“可是黑虎山昔日大当家王世隆,他已投靠李宝多年,今日为何投我?”术虎奇说道:“当今贼众新败,已作鸟兽散,李宝所部不足万人,王世隆相时而动,弃暗投明也在情理之中。”

    张安国此时酒兴正酣,已有七分醉意,他对身旁邵进说道:“你出去看看,是否确为我师兄王世隆,随行者多少,可否带有兵刃?”邵进领命随小校出了营门,见有五十余骑立于帐外二三十丈之外,手中并无兵刃。便远远喊话道:“来人可是京东招讨司王统制王世隆大人?”

    王世隆回道:“在下正是王世隆,与你张大人有师兄弟之谊,今闻张大人荣升知州特来投靠效力,并有昔日黑虎山亲信五十余人,将军如若不信,有此刀为证,可请张知州亲鉴。”说罢他从腰间解下一把长有尺许宝刀,此刀乃师父天云大师当年找名匠所制,共制两把,外形一模一样,分别赠于两徒弟,只是王世隆一把刻一“忠”字,张安国的另一把刻一“义”字。

    王世隆将宝刀递于身旁一亲随校尉并朗声说道:“你随他们进帐将此刀献于张大人,张大人自然识得此物。”校尉领命行至邵进跟前将刀奉于邵进,然后随邵进入帐去见张安国。

    进入大帐之内邵进将刀递于张安国,张安国一看,果然是师父赠与师兄的宝刀,又见王世隆昔日贴身侍卫相随,帐外之人定是王世隆无疑。他认识这个人是王世隆贴身侍卫,姓刘名鹏,便开口问道:“王师兄为何来投我你可知道?”刘鹏回道:“禀大人,自耿京战死,天平军溃败之后,因大人与王统制为师兄弟,李宝便处处怀疑王大人,王大人气不过,便与小人等商议不如率亲信索性投入大人帐中仍然兄弟相聚,共图大事。于是连夜快马加鞭赶往济州。王大人与小人等相信张大人定会念及旧情加以收留,故而来投。”

    张安国听罢哈哈大笑道:“我与王师兄昔日情同手足,本应有福同享,快请王师兄进帐喝酒,正好为你等接风洗尘。”

    张安国此时已是得意忘形,只道是自己新任知州,师兄王世隆便来攀附,谁曾想这却成了他的末日。

    王世隆与众人一进帐中他便甩蹬下马,身旁四个亲随也赶忙下马紧随王世隆,王世隆带两个昔日随从,后面两个随从却是辛弃疾与马全福假扮而成。王世隆远远看见张安国正在帐中饮酒,还有三桌其他将领也正开怀畅饮。便大步向前高声说道:“恭喜师弟,贺喜师弟了,今日故人来投,还望张师弟日后多多提携!”

    张安国虽然新近投金荣任知州,但昔日在黑虎山王世隆为大当家,他为二当家,王世隆又是自己师兄。他见王世隆走来,情不自禁起身迎接,说话间二人相距已不足两丈。突然,王世隆身后两人一跃飞出,一人直奔张安国,一人直奔邵进。这二人不是别人,奔向张安国的正是辛弃疾,奔向邵进的却是马全福。

    说时迟,那时快,眨眼之间辛弃疾已窜到张安国身后点中其腰间大横穴,用左臂勒住其颈,右手早已从腰间掏出匕首抵其耳根。只听辛弃疾厉声说道:“老实点,否则要你狗命!”张安国一听声音极熟,立马反应出是辛弃疾,忙说道:“你是辛……”辛弃疾说道:“明白就好,听我命令,不许乱来。”

    这边马全福趁邵进还未从席间站起早已将其制住。马全福与邵进原来都是耿京贴身侍卫,后因马全福几次请命带兵上阵杀敌才离开侍卫营,他与耿京感情极深,知道邵进与张安国串通刺杀耿京,早已对其恨之入骨。刚制住邵进便从腰间掏出匕首直插邵进后颈风池穴,邵进当场一命呜呼,伏倒酒桌之上。

    此时术虎奇刚要起身招呼士兵,王世隆已经一个箭步窜来,紧接着杨华、陆子淇、史遇明等七八个人都已飞身赶过,把这一桌人全部制服。这桌人是以术虎奇与张安国为首的金军高级将领,一旦制服,其余桌上之人投鼠忌器便不敢再动。

    辛弃疾一把扯去乔装时的一脸胡须,朗声说道:“我乃天平军掌书记辛弃疾,今日只为擒拿叛贼张安国,只要汝等老老实实,定不伤你等性命,如若不然,邵进便是榜样。”说罢挥起一脚把伏在酒桌之上的邵进尸体踢出丈余摔在地上。

    这时帐外军校听见声响都聚了过来,但见自己主将被擒都不敢轻举妄动。辛弃疾对士兵大呼道:“天平军弟兄们,张安国投敌叛国,已为我所擒,弟兄们只是受其惑乱,一律无罪,今朝庭十万大军不日便来攻占济州,弟兄们迷途知返随我归顺朝庭,一切既往不咎,否则王师一到,汝等定死无全尸。”

    士兵中很多为张安国旧部,在天平军中早就认识辛弃疾,又素知辛弃疾武功卓绝,哪敢动手来救张安国,又听得辛弃疾说可恕他们无罪,便纷纷喊道:“愿随掌书记归顺朝庭,愿随掌书记归顺朝庭……”

    王世隆和杨华此时正用剑指着术虎奇,王世隆说道:“劳烦将军大驾送我等一程,只要你老老实实定不害你性命。”辛弃疾已挟起张安国飞身跨上铁象说道:“天平军弟兄们,愿意归顺朝庭的随我离去,若有敢阻拦者术虎奇和张安国血溅当场。”

    张安国素知辛弃疾武功,自己远远不是对手,又知辛弃疾一向杀伐果断,哪里敢动,只顾央求辛弃疾道:“辛兄弟饶我性命。”此时有一金将悄悄潜于辛弃疾身后欲要偷袭辛弃疾,他刚要拨刀从背后奔向辛弃疾,只见辛弃疾左手抓着张安国摁于马背,头也不回右手向右一扬,早已一掌推出。这一掌辛弃疾使足十成功力,正中那金将头上,那金将顿时一声惨叫,胸浆崩裂四处乱飞已成无头之尸。后边士兵顿时吓的目瞪口呆愣在原地不动。辛弃疾回头厉声喝道:“我本不欲伤汝等性命,若有不知死活者,这便是榜样!”众金将一看哪里还敢再动,都傻愣愣的站在原地看着死去金将刹那之间便没了头颅倒于地下,心中都恐怖之极。

    众人见大功告成便安排出营,原天平军士兵先行离营,众头领与王世隆二十名亲随居中,辛弃疾挟张安国,王世隆与马全福、杨华三人挟持术虎奇断后。金军将士眼睁睁看着众人离营而去,再也不敢向前追赶一步。

    约莫走了一箭之地,众人见金兵并未追赶,马全福将术虎奇一脚踢翻在地,大喝道:“今日饶你不死,他日战场相遇,定叫你有来无回。”言罢众人策马扬鞭马不停蹄赶往海州方向。

    又走十几里路,确定后面并无追兵,众人这才放慢脚步行进。刚走不远,突见前边一彪人马约有两千来人,定睛一看却是宋军装束,近前一看不由大喜。原来魏胜得悉辛弃疾与王世隆共五十人深入金营捉拿叛贼张安国,他放心不下,便带两千人马赶来接应,正好行至此处两军碰头。

    魏胜令辛弃疾等五十人先行赶回海州去见李宝,自己带领本部人马和金营归顺人马断后,以防金兵追来。

    众人回到海州军营,李宝见辛弃疾与王世隆大功吿成,不禁赞道:“辛少侠真妙计无双,胆略惊天也,古有关公单刀赴会,此举更甚古人也!”此时魏胜带投诚士兵一万多人也回到营寨,一路之上,溃散义军士兵屡有加入者,魏胜赶至海州之时,收编义军已有一万五千余人。当日李宝、魏胜、贾瑞、辛弃疾和王世隆等人商量如何处置叛贼张安国和一万多投诚士兵。有人建议将张安国就地处决,为耿京大帅祭灵。辛弃疾说道:“当初南下面圣,皆因耿大哥差遣,辛某在圣上面前答应率十万天平军将士南归朝庭接受整编,如今主帅已亡,兵士溃散,只有带张安国人犯南归令圣意发落才算有个交待。投诚的万余士兵,先由魏将军与李将军暂时分担粮饷收编入伍,待面圣之后,再听朝庭调遣,大家以为如何?”

    众人听辛弃疾所言有理,于是便令辛弃疾率领原先面圣之时人员以及枢密院二使押解人犯张安国南归复命。

    此时赵构已从建康返回京都临安,辛弃疾一行人押着张安国启程奔赴临安。众人对张安国恨之入骨,一路之上将其绑于马背,又无人愿意给其饮食,待的进入临安城时,张安国已是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辛弃疾将张安国交于枢密院,枢密院具实上报了天平军耿京遇害详情,又将辛弃疾与王世隆等五十骑万马军营斩杀邵进,生擒张安国经过一一上报赵构。

    赵构见过奏章之后,虽惋惜耿京遇害义军溃散之事,但对辛弃疾五十勇士闯入五万金营之中生擒叛贼张安国之举大加赞赏,深深叹息道:“辛弃疾少年英雄,智勇双冠也!”

    对于张安国,赵构朱笔御批凌迟处死,以敬效尤。自此,临安城中盛传辛弃疾万马军营擒叛之事,市井之中为之振奋,朝堂之上为之叹服。辛弃疾之名一时传遍大江南北,武者奉为楷模,文人惊为天人。宋金江湖之中,黑白两道之人闻辛弃疾之名无不景仰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