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有个书生万户侯 » 第156章 苏家两代的高明之处

第156章 苏家两代的高明之处

    转眼间,冬月已经过去,彻骨的寒风将人们送入了腊月。

    最寒冷的冬月已经过去,据户部和各大州府统计的数据来看,今年冻死的贫民数量大幅度减少。

    苏瑾也知这数据做不得真,但凡有碍政绩的这种事,地方官员能够十计其一已经不错了,最后呈报上来的数据不知道被改了多少次。

    虽不知各州郡具体情况,但对比一下往年的情况,也知道这个冬天造成的灾难小了一些。

    对于这个结果,苏瑾自然是满意的,要想让所有人都能撑过冬天,那自然是痴人说梦,但只要能多活一个人,他推广火炕的心血就没有白费。

    虽说之前各地来报,说地方百姓已经都睡上了火炕,但苏瑾也知这都是言不符实。

    不说别的,只说妞妞之前住的家里,就那么一小间茅草房,让他们怎么盘火炕?

    况且整个大魏,家里房子不如那间茅草房的大有人在,要想真的让每家每户住上火炕,那太难了。

    好在他之前考虑过这个问题,与当了多年各地父母官的李太商议之后,吩咐推行火炕的官员,贫苦之家住不上火炕,可以在室内盘一个炉灶。

    就如同之前妞妞家里的一样,在室内建一个烧柴禾的炉灶,形状类似小一号的火炕。这样虽不能保证像火炕一样的效果,但只要每日点燃炉灶取暖,也不至于会冻死人。

    至于负责此事的官员会不会认真做事,苏瑾是不担心的。因为此次派出去的都是李瑜信得过的人,要么干脆就是在齐王府抽调的人手,都知晓此事是在为李瑜拉拢民心,自然不会阴奉阳违。

    虽说只是一个将火炕稍加改良的炉灶,但今年却有不少人因此保全了性命,因为每年都冻死的,大多都是那些住茅草房子的。

    户部最后将数据统一后,交由老皇帝查阅,老皇帝看后自然龙颜大悦,哪怕当年太祖爷在世,也不曾有过如此一个冬天。

    陛下一高兴,自然少不了赏赐,此次负责推广的各级官员,基本都得到了升迁,一车车的绫罗绸缎和赏银被运了出去,看的户部尚书心里直哆嗦。

    可是后来一查阅,这些赏赐都没有经手户部,是在陛下的小金库里拨出去的。

    老皇帝难得有这么阔的时候,天见可怜,自他登基以来,就没见内库有如此丰盈的时候,一高兴自然不吝赏赐。

    而作为最大功臣的苏瑾和李瑜,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奖赏。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他们二人一个半年内数次升官,还被赐过爵位,实在没办法再升官了,只好拿小本本记下。另一个更不用说,当朝一品亲王,更加没有办法赏赐。

    李瑜几年前就被封为齐王,大魏最尊贵的几个王号之一,再升还能升到哪里去。

    虽然品阶不能再升,但陛下这次给他加封良田千顷,实食邑两千户,算起来已经比大皇子赵王还要高了。

    而对于苏瑾这一方,那就更简单了,养母林赵氏的诰命升了一个品阶。除此之外,另赐明珠一盘,玉带一条,珊瑚一对,以及各国各地进贡的贡品三车,绸缎百匹,加食邑百户。

    至于银子,一个铜板都没有,不知是否是淑宁说的,老皇帝听说他对之前去过城外的那片湖泊比较钟爱,将那片湖也赐给了他。

    虽说和李瑜动轨就千倾千户的赏赐相差甚远,但苏瑾也已经知足了,他要那么多银两也没什么用,就连前两代赏赐给苏家的田产,也被祖父和他老爹分给了自家亲信。

    对于这里土生土长的人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命,但苏瑾却不这么觉得,他虽然也喜欢地,但远没有那么狂热。

    苏家两代分出去的田地并非毫无作用,每年那点苏府看不上的进项,成了苏家各处庄子上佃户们的命根子,是他们视若珍宝的东西。

    虽说苏家庄子上的农户,主要由苏瑾祖父的旧部组成,苏家护卫杂役,也大多出自那里,之前定是忠心耿耿,但几代以后谁能保证呢?

    但苏家把田地分下去了,但这些田地都被户部登记在册,是属于苏家的食邑。

    也就是说,若有一日苏家不在了,这些田地都是要被朝廷收回,另行赏赐的。

    若是换了一家,还会像苏家这样大方吗?

    谁都知道那是痴人说梦。

    这也是苏家前两代人的高明之处,用苏家看不上眼的进项,换来了手下人的忠心。

    这由不得他们不忠心,自家利益已经和苏家捆绑在一起了,谁要动苏家,那就是要动他们的田地!

    这些人自小就被灌输下忠于苏家的概念,知晓自家的一切从何而来。

    说句不好听的话,哪怕庄子上有人不认皇帝,也不会有人不忠于苏家,若是苏瑾想要造反,都能顷刻间在苏家庄子拉起一批军队。

    各大世家如何培养死士的,苏瑾并不知晓,大抵是他们搜寻并养大的家生子或是孤儿,并常年洗脑培育的吧。

    但苏家不同,有了两代人的努力,苏家庄的青壮,多是如同苏剑一般,可以直接拉出来当成死士的。

    这也是当初苏三,随意在庄上挑了一批身手好的护卫的原因,因为他们个个都信得过。

    若是开春之后,苏瑾真要跟随重新领兵的秦老尚书,苏家庄可以随时为他拉出一只亲兵队伍,可以放心将后背托付出去的亲兵队伍。而且,苏三最近已经在组织这件事了。

    这也说不上什么算计,这是双方都心知肚明的事。

    对于当初的军户而言,他们分到了自己从未奢求过的众多田产,个个不说富足,但也衣食无忧;对于苏家而言,庄子上随处都是亲信,加之他们并未落下武艺,这是一批简化版的家族私军。

    只是当年不知为何,苏煊身死之前,遣散家中大半仆役,严令苏家军户听从苏三调派,不得私自入城。

    而在同一年,大魏军中威望最高的苏老将军,交出所有兵权,就任兵部尚书。

    苏瑾心中隐隐有了几分猜测,奈何苏三不说,他也没有办法,只得暗自作了准备,只希望他的猜测不是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