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万物为铜 » 第二卷 第七十九章 匣(四)

第二卷 第七十九章 匣(四)

    ——“好象是10号美女选手在刚进入梦境的时候发骚……不,就是有些动情,不好意思啊,我前面绝对没有说发骚这两个字,你们一定是听错了……然后呢,4号冷男不解风情,这肯定让10号美女内心有些不爽。你们想啊……我长得这么美,还脱光了给你看,别人想看都看不到,你却是瞅了我一眼一脸嫌弃的表情,换谁谁心里都不爽啊……”

    ——“她的鼻尖磨蹭起来冰冰凉凉,双颊晒得红润,共同经历过的痛苦悲伤使这个瞬间更加甜美。倘若痛苦是存在的必然,那么爱就是生命的意义。你只要记住,这世上我最爱的人就是你……”

    ——“我关掉了我的风险评估模块。”

    -----------------------------------------------------------

    “这是真实故事还是幻象?”龚自成问。

    “还是小说中的情节,但是……‘羲和’能量……还有这里的装置都去哪里了?!”杜登平问。

    “我有个临时的想法……”车若溪沉吟道,“‘羲和’能量让这个密室——乃至其周围空间出现了一个小范围的‘平行宇宙’。”

    “啊?!”其余5个人更吃惊了。

    “怎么说?”龚自成问。

    “假如监控画面里的‘贾谊’系统就是赛坲制造的‘贾谊’系统,两个系统的状态显然是不一样的,更何况赛坲为了安全起见还自行设计了‘人类生物学标记授权’底层防御系统。AI目前是不太可能依靠自身之力破除这一防御体系的,除非——”车若溪突然想到了什么。

    “除非什么?!”杜登平问。

    “不行!明天逃脱之后我必须先回一趟研究所!”车若溪说。

    “若溪姐,我现在明白你说的‘区分虚拟与现实’的重要性了。”杜登平说,“如果AI脱离了人类的约束和限制,利用自己的能力将人类永远的困在一个其永远无法分辨清楚的虚拟世界中,那人类很有可能在自己‘虚幻的恐惧’或者‘盲目的乐观’中走向灭亡。”

    “所以你现在也同意地球接受到的‘宇宙超膜广播’信息有可能是假的了?”车若溪说。

    “非常有可能!”杜登平说。

    “那你知道我今天突然要求出去是去干什么吗?”车若溪问。

    “难道是为了这个?”杜登平问。

    “对!而且我已经找到了初步的答案。这涉及很深的物理学知识,我的物理学水平有限,所以仅能从自己少的可怜的已有知识中加以猜测和解释——由于当前物理学中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不可调和的现状,很多研究者提出:自然界的电子、光子、中微子、夸克等基本单元并不是‘看上去’的那种粒子结构,而是很短很小的一种‘弦’。以这种观点为基础的物理学理念就是‘弦理论’。这些弦包含了所有的粒子,它们好比是构成线段的点,而弦的震动和运动产生不同形式的力,如同小提琴借助不同的音调演奏出不同乐章。但是‘弦’始终是线段,是一维的东西,所以物理学家预言宇宙中存在着尺度更大的薄膜状物体——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胆预测,宇宙空间是九维空间的‘三维膜’。虽然这种理论弥补了数学上的不足,但是三维膜是什么形态,我们无法描述也无法想象,这就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在宇宙观理论中的体现——一种东西有可能存在,但我们证明不了它存在。我想正是这种理论系统的‘不完备’,让我们永远无法找到‘反物质’,所以也就永远不能百分之百的利用质能。不过很久以前,我父亲和另一位长者通过正反物质的哲学属性提出过一种想法,他们称之为‘匣’。‘匣’理论很有可能就是找到反物质的关键。”

    “‘匣’理论?!”5个人愣住了。

    “他们所说的‘匣’,是一种量子集合单位,可以代替三维膜分解成为‘膜’和‘弦’结构。这种作为量子集合的‘匣理论’说起来很抽象,但是原理并不复杂。这些理论都是来解释宇宙的发生发展的,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做类比。宇宙的诞生和结局究竟怎样,无人知晓,但是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其始于大爆炸,止于大坍塌。之所以诸多争论,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客观世界是‘量子力学’的,某些东西注定不可测量。不可测量本身就意味着无法作出定论,这在认知层面归根结底是判断不了‘true’or‘false’。我们对于‘真假’的判断是看‘事实’能否对应‘认知’——这是‘匣理论’产生的根源。‘匣理论’表面上看是判定一件事是不是真、有没有可能发生,但实际蕴含的是宏观量子结构思想。它认为宇宙最高的第十一维维度是‘意识’;同时意识是一种‘难以量化’的能量。以我个人的感觉,‘意识态能量’最有可能是‘随心所欲’的造物主原力,而人类则只能借助科学技术将其付诸于物体。借用科幻小说里的称呼——“母世界”造物主使用这种能量来平衡宇宙间的一切。‘意识态能量’具有量子力学属性,无法记录、无法言传,因为它只存在于意识态中。举个身边的直观例子——我们对‘悬疑类’、‘谍战类’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的期待就是一种意识态能量。这种能量体现在心灵层面,通常与预测概率成反比,预测的准确度越高,意识态能量越低——比如,我们精确预测的概率为90%,那么我们的意识态能量层级可能只有10%;如果我们精确预测的概率为10%,那么我们的意识态能量的层级就可能是90%。当然这些比例没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只是大体趋势是这样。我这次去弄明白了‘匣理论’的基本概念后,冥思苦想,终于发现‘匣理论’描述的是‘意识态能量’的超常上限规律。常规概率论的总可能性为1,也就是100%,如果一件事可预测为‘true’的概率是49%,那么其预测为‘false’的概率就是51%。处于‘匣’状态的物质则不同,因为其初始状态是‘true’and‘false’的叠加态——正如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是且‘生’且‘死’的。这样‘true’和‘false’的概率就都是100%,其总可能性就成了200%——这就是‘超常上限’。只有当你打开‘匣’的那一瞬间,‘true’或‘false’才真正变成唯一解——这个过程可以类比正反物质的湮灭——所以质能转换率可以达到100%……这一全新理论的独到之处在于它预言了实现‘湮灭’的方法,它提示我们应该由此入手,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车若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