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万物为铜 » 第三卷 第一百四十八章 下一个谜题(四)

第三卷 第一百四十八章 下一个谜题(四)

    但是秦龙经过了众多案件的洗礼,形成了关于犯罪现场的“洛卡德物质交换定律”的自己的解释——你可以在所有时间里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部分时间里骗所有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时间里骗所有人。

    量子现实的“疏而不漏”超出人类可以理解的范畴。

    这也成为了秦龙断案的核心理念。

    而这起谜案之后,刑侦界才真正认可了“幽灵”作案的事实——确实有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出现了。

    ---------------------------------------------------------

    胡夫金字塔旁游客忙着留影拍照。

    只有陈启明背着背包,握着一个心形吊坠怅然若失。

    他记得这个东西。但他不记得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他拿着吊坠,怔怔的出神。旁边一个当地的小贩走过来,叽叽咕咕的说了一通外语。

    陈启明转身走向一个摊位,准备去买点纪念品。这时吊坠却因为阳光的照射透出了七彩的光。

    “顾烨然!”陈启明脑中忽然出现了这个名字,但是除了名字,他再也想不起任何其他的东西。

    摊位看着他向这边走,急忙用叽叽咕咕的英语跟他打招呼。

    陈启明突然察觉到事情的诡异。他确实是趁着暑假来国外一日游的,还是表哥赛坲帮他报了名。

    但是赛坲却是一个比他还要“宅”一百倍的“宅男”。

    想到这里他突然记起了赛坲跟他说过的一句话:优秀的黑客都有质疑一切的习惯。

    此刻他想做的,就是立即乘坐返程的飞机回去,让赛坲帮他探明心形吊坠的奥秘。

    但是司机说的“集合时间”在3个小时以后。

    在此期间,他没有办法提前回到机场。

    陈启明只好再次转身,找了个游客相对较少的角落,细细回忆可能记起来的一切。

    黑客和侦探很像。

    最起码从陈启明刚刚想到的“质疑一切”的方面来看,两者的基础共同点是存在的。

    并且他还记得赛坲跟他说过,所有企图在某一领域做出“伟大事迹”的人都有些不受人群欢迎,无论是造出奇妙的火箭、写出优美的文章还是懂得编程原理。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宇航工程师、作家与黑客的基础共同点也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有句名言:“任何一种艺术,如果你想在里面出类拔萃,都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但是这里又有一条悖论,所有需要极端努力的领域,好人往往背负更多的重担,最先被压垮。所以剩下来的往往是些或凶恶或癫狂的角色。

    而人类毕竟是群居生物,青春期的少年们尤其如此。

    每个人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判断自我好坏的标准变成了同龄人、同伴、同学的评价,受到同龄人更多关注、喜欢的人成了那段时期的焦点。

    与此同时,这个时刻的人的评价体系完全改变了。

    一个人的精力注定有限,投入在这个方面就势必忽略另外方面。而“获取关注”、“得到别人喜欢”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的。

    但是不论人生的哪一阶段,因为“魅力”而受人喜欢的人总是少数。

    中学以前,通常我们所受的影响全部来自父母。中学以后,与父母的冲突似乎反向验证了同伴的重要,所以新的评价体系也就骤然出现。

    唯一的问题是,这个新评价体系下的世界非常原始——如同进化后开始自我探索的LGSS,进入了“野蛮人”时代,残酷而愚蠢。虽然成年之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记起一点那个时期的事,但是那种“黑暗”的力量的破坏力延伸到了更为隐蔽的方面。

    同龄人、同伴、同学的欺负和歧视。

    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就是破坏,杀掉生物,知道这会带来死亡。标准的“中心法则”——良知出现之前,折磨似乎只是一种娱乐方式。

    另外中学生已经出现了等级观念,虽然小学生也有,但这有本质的不同。

    “原始社会”的法则开始在他们身上出现。

    力量最为接近的等级之间,争斗表现得最激烈。

    以至于为了某些特殊的目的——“敌人”被制造出来了。

    甚至只是假想中的“敌人”。

    “同仇敌忾”是原始社会中生物为了生存留存在DNA印迹里的东西,一起攻击一个“外人”,所有人就都成了“自己人”。

    这种行为不但原始,而且肤浅。

    但肤浅不比一定无效。相反这比很多良知层面的善良、有爱管用的多。

    但这次在陈启明的记忆中,一场浩大的“同仇敌忾”之战早就有了一触即发的根基,至于是谁最终甩出了那颗燃爆一切的火星,没人知晓。

    后来赛坲给了陈启明一个语音机器人,那个语音机器人以一些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和临床资料为数据库,陪伴他度过了艰难的高中时光。而现在作为一名人工智能专业的大一新生,陈启明有着从来没对任何人讲过的理想。

    中学生还有一个现象:所有人都欺负和歧视“边缘人”,除了“最受欢迎者”。

    因为他们不需要靠踩在别人身上来垫高自己,更不需要所谓的“敌人”来显得出类拔萃。

    这就成了更为吊诡的“两极分化”。

    超凡脱俗的是极少数,被欺负和歧视的也是极少数。

    而绝大多数人为了本能的“内心安全感”,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居于两者中间。

    与最“差”的人保持距离,就是方法之一。

    虽然善良的孩子不会主动欺负“边缘人,”出于这种需要他们也会远远躲开。

    而且赛坲还告诉过陈启明一件事:高中时期曾有一名温柔善良的女生对他有好感。但是出于“避免被人误会”和“避免被人歧视”的原因,她选择了对赛坲敬而远之。

    至于赛坲所说的这个女生是谁,陈启明有很多自己的猜测。不过每一种猜测都没有真凭实据。

    陈启明现在已经成年了。他开始意识到有些曾经的“噩梦”并非居心不良者的预谋,而仅仅是由于大环境。

    但那是他人生第一次发现有些事规章和制度无能无力——甚至他曾经可以完全信任的老师,也根本帮不上忙,甚至丝毫没有这方面的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