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乱世桃花逆水流 » 第一章 归京:又见寒越(上)

第一章 归京:又见寒越(上)

    从明月楼出来的时候已是日影偏西,初夏天黑得晚,酉时日头尚烈。马车一路向东过了朱雀大街,车外骑着马的萧岚嚷嚷着闷在车里对若昭身子不好,让风吟雪澜她们先回去,由他推着若昭沿街向东往萧府慢慢走。

    絮絮叨叨聊了一下午,自然什么结论都没得出。四人交换了各自知道的消息,若昭又嘱托卓圭月汐,明里暗里多盯着点明月楼的动静。

    也只能这样了。

    若昭暗想,有些不安。

    谋者,当临危不惧,游刃有余。从这个层面上说,她自忖不是一个合格的谋士。易动情,易不稳,尤其想到这个王朝今后何去何从时,常常总觉力不从心。感觉,时间不够了。

    时间不够了。

    这句话的前提是,未来存在一个时间节点,那是她所认为的,大势已去的终点。

    到底会发生什么事,甚至让她觉得,大势已去呢?

    这般零零碎碎想着,耳边颇为不合时宜地响起一个声音。

    “你每天这么愁眉苦脸的,活得不憋屈吗?”

    若昭一惊,回头,很是不满。

    “很愁眉苦脸吗?”

    萧岚觑了她一眼,故作嫌弃,“要不你自己回去照照镜子?”

    “少来,你刚刚都没看到我的脸。”

    “现在看到了,确实愁眉苦脸。”

    “闭嘴,就你话多。”

    “那不行,我还没问你呢,”萧岚东一句西一句地问着,“你什么时候去宣王府?”

    “快了吧,”若昭也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五月二十六日公孙嘉禾生辰,有些事需得办。办完我再过去,大概六月初的样子。”

    “跟阿岄说了?”

    “嗯,今早说的。”

    若昭“嗯”了一声,神思有些倦倦的。早上跟萧岄聊,下午四人谈了那么久,聊的时候一口气吊着,自然能打足十二分的精力。局一散,就跟抽空了一样,浑身就懈怠下来。

    萧岚本来想说,阿岄其实很想你,诸如此类云云。看到她声音有些虚,不愿再拿别人的感情负担,再强加在她身上。

    “等你进了宣王府,估计就在那些西突厥奸细,还有太子殿下的眼皮子底下,以后想出门就难了。我今天约了个人,要不去乐呵乐呵?”

    若昭再回头,眉眼带笑。“姑娘?”

    萧岚气短。

    “男的。”

    仔细一想更气短,又补了一句。

    “我在你心里,到底是个什么形象?”

    若昭再笑,眨巴眨巴眼,颇为暧昧。

    “你是什么形象这不明摆着嘛,全京城里的人都知道。”

    “去去去。”萧岚愤愤地摆手,“嫂子你这么埋汰我,万一全京城的女子皆以为我是花心汉,没人愿意嫁我。你负责嘛?”

    “不会的。你在这大街上吼一声‘萧二公子要娶妻了’,只怕萧府的门槛都要被说媒的踏破。”

    不知何时,大抵是去年腊月若昭执意入巴蜀开始?他们之间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漫无目的地打着呵呵,开着玩笑,不知时光流逝为何物。

    西沉的日头被抛在身后,若昭目之所及,皆是他们自己投下一片阴影。萧岚推着她的轮椅,车轮碾过一团又一团的黑斑,碾过斑驳错杂的人影。

    轮椅停在了东市口,居然到了灵溪茶庄,约人约到了她自家地盘上嘛?

    这般想着,门口的小厮颇为伶俐把若昭抬了进去。上了三楼,视野随之一开阔。

    “云渊兄。”

    一声清越的呼唤,青衫大袖的人影一闪,就到了若昭和萧岚面前。

    熟悉的脚踩木屐手持长笛,宽大的袍袖一甩,如女子起舞一般水袖翩翩,着实赏心悦目。

    寒越?

    自去年春试前灵溪茶庄小坐,若昭倒是一年多未曾见过这位新科状元了。

    “云渊兄这是……带着自家嫂子过来了?”看到轮椅上的女子,寒越先是一惊,随即脸上笑意更甚,盈盈一拜道,“见过长公主殿下。”

    若昭莞然带笑,礼数妥帖。

    “师由去岁高中状元一举夺魁,本宫还未来得及道贺,是本宫失礼了。如今道一声恭喜,可还算来得及?”

    “长公主哪里话。承蒙长公主记挂,越感激不尽。”他一抬手,飘逸而潇洒,“请。”

    寒越提前在灵溪茶庄三楼挑了个雅座,临窗。他与萧岚都不是喜欢包间之人,嫌闷得慌,靠窗临风,自是意趣甚高。

    不过若昭吹不得风,三人默契地折了个中,寒越坐一侧,萧岚若昭坐另一侧,若昭靠内,萧岚靠窗。

    三人坐定,萧岚在一旁布茶,又唤了小厮上几份点心,默不作声听着若昭和寒越随口聊。

    “自师由春试夺魁,这一年多来,本宫竟是从未听到师由的消息。可是在家等着吏部铨选?”

    唐制科举,中进士者未必就意味着有官可做。吏有定员,禄有定额,需得经吏部铨选,考定其身言书判,酌情补缺。没缺,自然就只能在家等着。

    寒越笑答:“越孤寒出身,年纪尚轻。吏部铨选还早,仍需多加历练打磨,才不负朝廷抬爱。”

    “想过走博学宏词科么?”若昭再问,巧笑盈盈,仿佛就像普通朋友间家常闲聊一般,“本宫听过些闲话,似乎去吏部考科目,走上仕途之路,要顺利通常许多。以你的水平,登科当是不难。”

    博学宏词科,与拔萃科等诸科,称之为科目,亦是进士入朝为官的一种途径。博学宏词科由吏部设考,中书门下及天子复核,设试文章,每年录取三人,可不满额。通过此类考试不需等吏员缺额,登科者,犹如踏上了升迁的青云梯,只要不犯大过,皆可位极人臣。

    比如大唐两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中书令萧靖。二十岁中举,同年以博学宏词登科,在岐州雍县任县尉。五年间迁转关中诸县历练,二十五岁回京授监察御史。安和元年四月,当今圣上李若旻登基,其妹萧潜离封萧妃,凭借这一层关系,招为翰林学士,随侍帝侧,草拟诏书。隆平元年转吏部侍郎,随后步步升迁进入中书门下。四十岁时任职中书侍郎,与门下侍郎同掌中书门下要务。隆平十年二月,萧贵妃其子李世谚满十岁,特将许久未曾实封的“中书令”一名,授予萧靖,以示对他多年劳苦功高的嘉奖。

    一份完美而无可挑剔的履历。

    隆平一朝,萧靖虽与门下侍郎柳时睿同掌中书门下,但旁人称呼为“相”的,有且仅有萧靖一人。

    人称“萧相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