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再造乾坤 » 第七节 天子元服 唐皓拜师

第七节 天子元服 唐皓拜师

    建宁四年(公元171年)正月,天子刘宏行元服,大赦天下但党人不赦,朝政仍为阉宦掌控。

    冠军县唐家在年前刚搬到了县城,起初挑了三处宅子,后面应唐皓要求搬到了城东南靠近城墙的一处宅院中,房子稍旧些,唐贺雇了两个匠人简单翻修了一下。院子倒比赵家乡的大了不止两倍,后面买的部分原材也可以在家里先晾晒处理。

    此时的唐皓已经五岁,平日里总喜欢吃肉食,身高都到了唐贺的腰间,也算是对得起每天吃的鱼肉。肉食在普通百姓家里可是奢侈食材,猪肉鱼肉都是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次的,但地方豪强或是巨贾之家自有奴仆劳作,自然是不缺鱼肉的。但唐家还没到朱门酒肉臭的地步,大多时候都是在集市或者屠夫家按量订购的。

    两岁多的孩子正是好奇的年纪,唐皓也更加喜欢出门游逛,三年来几乎走遍了赵家乡大大小小的道路田埂,多时都在冠军县和新野县之间溜达,大多时候都是自己走不到一个时辰就让大人抱起来走了。乡村泥路不少坑洼,时常还要轮流抱着唐皓,三年下来倒是让钟芸和两女仆都健壮了不少,去年秋天有次乡里的乡秩(乡长)黄大人见着,笑称小唐皓是在乡里巡逻,惹得乡亲一阵好笑。唐皓一本正经的回道:“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乡里几位长老听闻,都感叹此子厉害,年纪小小竟能背记道德经。唐皓却心想,当初地理可学得还行,这村野生活本就简单安逸,唐家也不事生产当然要好好利用时间,看似四处游玩实则就是到处游玩,毕竟村野风光一年四季皆有不同。这三五岁就开始周游郡县的孩子,在当时看来却是稀罕,毕竟家里有条件的也不会贪恋田野风光。在空闲之时和唐老爷学些启蒙书籍听些神话故事,好奇宝宝的问题时常还会难倒爷爷。

    到了县城的生活就十分热闹,集市是每天都开的,各种糖果小吃都有,时不时远来的行脚商人还总会带一些不一样的小玩意出现。唐皓时常往城楼上跑,值守的官兵开始都是厉声指责赶走。但小唐皓一口一个伯伯,还时不时带些酒肉过来,没多久众人慢慢都喜欢上了这小家伙。两丈高约六米左右,城墙顶部宽约两米,最窄处也有一米半,两三人随便通行,虽算不得宏伟也足够牢固,毕竟近半县城还是没有城墙的。傍晚在城墙上远眺田野,城外数里就是湍水,夕阳下远远望去正似一条金光闪闪的腰带,笔直的放置在原野上。寒风拂过原野、河流,吹到县城还有不少水汽,夹杂着植物和泥土的气息,直到夜晚,城里的灯火点点亮起,真可谓一片祥和的人间美景。

    三月清明刚过,钟芸替唐皓准备好了一堆拜师礼,一大早唐贺把礼品放好,领着唐皓就去拜访县里的一位夫子。唐家眼下也算不愁温饱,唐贺钟芸也是第一次给孩子找老师,准备充分些以免失礼。

    夫子名为何桂,时年四十五岁,属南阳何氏远支,因举孝廉入仕,早前为博望县功曹,后因何氏族人为党人受牵连被免。

    何夫子居于城东,相距唐家也不远,唐贺父子进门后入坐,但见小唐皓端端正正坐好,恭敬的望向夫子。何夫子稀疏有些白发,胡子倒还乌黑,身高近七尺,大约一米六几,面容偏瘦,眼袋稍显明显。

    何夫子稍有惊奇问道:“敢问唐先生,令子尚且年幼,如何习得六经六艺呢?”

    唐贺回道:“夫子,犬子年有五岁,平日学得杂乱,但已自学《论语》《道德经》《孝经》,虽不能背诵全文,但熟记部分经典。犬子亦主动要求拜师学艺,有自觉上进之心。还请夫子倾心教授,多多费心。”这相当于什么,一个幼儿园还没上的小朋友家长,告诉老师已经熟读中小学部分教材了,只要顺着教就会。

    何夫子闻言相当惊奇,问道:“唐先生所言非虚?那贵公子可是天资相当不错了,可谓近百年一遇了。”当即不由地好生打量起了唐皓。

    唐贺微笑回道:“夫子放心,犬子确有几分懂事,平日里多为爷爷教导,学得也挺快”。

    唐皓也拱拱手说道:“夫子谬赞了,小子对文章还有诸多不解,只是虚得其表,平日里也只是跟着爷爷胡乱念了几句。还请夫子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必当静心修学,不辱夫子之名。”唐皓心想,老师咱时间紧任务重,再不学黄巾军都来了,这汉代的隶书虽有相似,但写在竹简上的唐皓更难认识,还别说有些字迹不好的盗版了。

    何夫子闻言心里一阵激动,暗叹如有这种天才能成为自己学生,好生栽培日后当必有一番作为。当即对唐贺言道:“既然如此,老夫且答应下来,先教些启蒙常识,日后再看令郎适合哪些”。

    唐贺恭敬道:“如此甚好,感谢夫子费心。”又对小唐皓道:“皓儿快拜谢夫子”。

    唐皓依言下跪,何夫子正坐主位,唐皓顶着圆圆的小脑袋,白胖的双手慢慢伏地顺势叩头。拜完师后唐贺在门外拿进来给夫子的束脩(学费),有十二条腊肉、水果、特产、还有一袋碎银等都用竹篮红纸等包装好的,看着也相当精美。

    何夫子见到拜师礼品稍有些多,又免不了一阵客气,唐贺再三坚持下,何夫子总算点头答应。时下刚经历了汉桓帝三十几年荒淫混乱,整个国家经济都相当困乏,普通百姓生活已经每况愈下。何夫子家虽谈不上贫困,但也不太宽裕,不过当时拜师还是倾向于简单流程,学生家长稍有表示即可。

    随后一段时间唐皓的日子相对平静的度过了,早上七八点起床吃点早点便由爷爷送去夫子家学习。早上先跟着夫子诵读,然后夫子讲解,学生听后再提问。两个小时左右会休息一下,到正午何夫子的妻子会准备好饭食,用过午饭后午休到下午两三点,再开始个人针对性教学。同学者开始只有三四人,有的学生还不能每天都来,半年内又增加了几位同学。同学里面只有唐皓是最小的,其次是城西八岁的孟付、城东十岁的陶琦、城东十一岁的伍荣、穰县十二岁的韩任、十林乡十二岁的楚闻、河西乡十四岁的吴安、吴廷,再大些的还有十五六岁的。

    对于唐皓而言,前世二十年的记忆基本恢复了七八成,除了一些社会习俗和枯涩古文,整体学习速度还是相当不错的。以五岁多点的年纪,却有十六七岁的学习能力,何夫子教起来是十分顺心。

    直到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唐贺家中变故,三年多唐皓都在何夫子家中学习,从经文诗篇到社会百态,唐贺学得入神心里也是更多感慨,生活相对宁静却十分真实,不禁让唐皓时常怀疑前世是否只是一个幻梦。而课余时间多时都是看着同窗玩耍,相当于唐皓在帮夫子看护着学生,偶尔陪着大些的孩子还搞些恶作剧,事后开心之余还会反思自己可不是小孩子,下次还是少些参与。可又有谁能逃出那句男人至死是少年呢,不过大多数时候情况总还在夫子能勉强接受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