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霸坦蓝猫 » 萧衍建梁(一)

萧衍建梁(一)

    萧衍建梁

    萧衍生于公元464年,死于公元549年,享年85岁,算是非常高寿的帝王了。从502年登基称帝到549年去世,在位47年。不过整个南梁也就55年,萧衍死后八年南梁就宣告灭亡。

    两晋时门阀士族们势大导致整个两晋的皇帝都沦为了傀儡,刘裕统一南方之后,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大力提拔任用寒门参与朝政以牵制门阀士族,还创立了考试选拔官吏的方法,这大大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扩大了官员的来源范围,是一大创举。另外,鉴于东晋外戚干政的弊端他还设立了宰相辅佐幼主的方式以避免外戚干政。但是在他死后门阀虽然得到了抑制,整个南方政权也相对的统一没有再四分五裂,却也引发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继位皇帝的昏庸无道,大臣们不得不行废昏立明之举。这就导致藩王们互相争权夺利骨肉相残、功臣被诛的大戏轮番上演。其实刘宋以门阀和寒人共同掌权,以藩王掌握兵权的做法把二者进行分权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只可惜为了防止藩王作乱,刘义隆设置典签监视诸王,宗亲成为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能一个不留全部杀光,刘宋最终也因为没有一个藩王保护王室加之皇帝的昏庸无道导致大权旁落,被萧氏取而代之,分权制度未能得以延续下去。

    萧氏汲取了刘宋的教训,禁止宗室相残。但是萧昭业顽劣昏庸,不理朝政还伙同老婆一起败坏家风,堂叔萧鸾杀而代之,又开了杀宗室的头。萧鸾还鼓励这样的行为,于是萧宝卷毒死辅政大臣,叔叔们造反,大臣们也一个接一个被逼造反,最终被萧衍取而代之。萧衍取消了典签制度,笃信佛教,对意图谋反还大肆贪污的弟弟萧宏做到了极致的容忍,但是在他死后也没能阻止儿子们互相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当然,南梁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东魏和西魏的入侵,是时势的问题。但其实和萧衍执政后期的昏聩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其实能够使得一个国家灭亡的永远是内忧和外患,内忧不除外患自己就会找上门,内忧加上外患往往就是灭国之祸。

    内忧是些什么呢?最直接的就是君主的昏庸无道。上有昏君则下必有奸臣,奸佞横行,则忠臣被诛。加之兄弟阋墙,自己还奢靡无度,政权必然动荡不安,外人才会有可乘之机。但即便是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统一六国之后还是不可一世,短短二世而亡,在这种情况下按理来说应该是向外转移内部矛盾。这种情况在大汉朝的时候就比较明显,汉朝打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汉朝在秦后能够延续几百年的统治和外患不断,国家能够铁板一块,枪口一致对外也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外族强大起来之后,汉朝的门阀弊端也积累到了顶峰,到了不得不崩的时刻。趁着皇室内乱,外族入侵,内部一盘散沙的情况下,被胡人占据了半壁江山,还差点被胡人一统江山。

    我们看秦朝以及隋朝会发现,秦灭六国而秦相对于六国实际上算是外患,而陈被北周所灭隋朝建立,是北方统一了南方。中原人两次被外患统一,而两次都一样,内忧引发外患。也就是说内忧引发外患,所以可以选择转移内部矛盾。但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质变,随着矛盾的转移,内部的矛盾总有大到再也无法转移的时候,这个时候更为糟糕的是外患也已经成了气候,于是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空前的灾难就会横扫整个国家。

    当然,我们很少主动去打别人,都是别人来打我们,所以所谓的转移内部矛盾到外部,实际上都是刚好外部打进来了。但其实除了清朝,笼统的说几千年来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发展能够超过中国,我们善于内斗也善于发展。如果非要说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的傲娇,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善于内斗。善于内斗固然引发外忧,但其实任何人来了这里都慢慢得掌握我们内斗的精髓,学不会内斗永远统治不了中国人,学会了内斗就已经被中国人统治了。

    从大家族们掌权扶植傀儡皇帝到宋齐梁陈四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在诛杀功臣良将以及骨肉相残的加持下,王朝的更迭速度加快。虽然四朝都不断在吸取前朝的教训,但始终没能解决中央集权的弊端,难道这个问题真的没办法解决了吗?在父子兄弟子侄互相杀伐一遍之后,新一轮的大洗牌时刻到来,在外敌强势攻击之下,俯首称臣。中国再一次实现了大一统,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民族融合也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进展。

    从刘宋以来的四朝我们不难看出,中央高度集权最大的弊端在于皇帝的素质无法保障,皇帝如果胡作非为,那所有人都要遭殃,内乱根本无法避免。可以说中央集权制度在南北朝时期虽然已经形成,但是对于如何才能发挥其优势而规避其弊端方面可以说还处在探索阶段。比如当时的典签制度的成形和废除,刘宋最开始以藩王掌兵权又收回,但南齐和梁两朝又恢复了这一制度。

    其实从嫡长子继承制度几千年的发展不难看出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轨迹,各朝都有杀藩王的斗争,但像南北朝这样的骨肉相残的情况得到了纠正。刘义隆的儿子刘绍因为害怕被废除太子之位而杀死了父亲,此后刘骏的儿子刘子业昏庸至极却没有被废除,以后三朝也都没有废太子的事情发生,但是四朝都喜欢废除皇帝。而在以后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的一个现象是历代都有废太子的却没有废帝的,我想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为什么能够延续下去的秘密所在。可以说以废太子替代废帝既保障了中央集权又保证了皇帝的素质,废太子的可操作空间比废帝的可操作空间要大得多。如果非要骨肉相残,那么杀一个总比杀一群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