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一定不能让BOSS找到我 » 第一百五十五章 弓手出击

第一百五十五章 弓手出击

    毫无疑问,无论怎样作答,被骂的肯定是郭沫若。毕竟,树大招风,无论是褒是贬,郭沫若这三个字基本代表了阅读量,而阅读量的背后则是真金白银的收益。正因如此,许多与郭沫若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事,也都会扯到他身上。

    有人说,当初挖万历的定陵,是为了“练手”,以便为日后挖长陵做准备;也有人说,之所以决定挖定陵,是因为郭沫若想看墓中随葬的绝代书画。但这些说法,其实都不是挖掘定陵的初衷,而是被一些网络文章添油加醋编造出来的。

    如果正视明定陵的发掘经过,我们便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源于一些领导和文人雅士游玩时的几句戏言。据后人回忆,当时他们在陵区游玩,一边吃着柿子休憩,一边感慨着历史的沧桑变换。

    此时,有著名文人提出,咱们何不把定陵挖开,一来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宝贵资料,二来也可以将地宫改建成一个地下博物馆,供民众参观学习,而且还没准能有什么珍贵的古书字画重现天日呢!

    文人的戏言,也引发了大家的注意。要知道,说这话的,可绝不是郭沫若。而且,日后积极申请进行明代皇陵发掘时,冲在前面的,也不是郭沫若。只是,郭沫若的身份和名气摆在那里,自然荣与辱,功与过,也都贴到了他身上。尽管他也是主要参与者。据后人查阅原始档案可知,当时主张和参与其中的,可都绝非一般人物。

    在言谈嬉笑中,明代发掘明代皇陵的事儿就算是基本定下了。只是,具体发掘哪一座,成了一再商榷的问题。其实,当初原本要挖的,也不仅仅是定陵,还包括长陵,而且,原本是要先挖长陵的。

    挖掘皇陵,是一个大型工程。当时经过多次论证,曾拟定先挖长陵。然而,由于长陵是一座开放的公园,一旦发掘的话,牵涉面实在太大,因而始终未能下定决心落实。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线工作者都在奉命对长陵、定陵及其他明代皇陵周围调查勘探,以供最终决断。而在这一过程中,定陵周围发现了一块石碑,指示着地宫所在,因此,发掘定陵的便被这么决定了。

    所以说,发掘定陵,具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机遇。最初提出发掘明代皇陵的,不是郭沫若,决定先挖定陵的,也不是郭沫若。而且,最终主持发掘定陵的,还不是郭沫若。

    在定陵发掘过程中,各界人士都很感兴趣,当时许多重量级的人物,也曾闻讯尝试观摩,但因发掘进度不理想和保密需要,有些人未能如愿。据发掘者回忆,发掘定陵的那段时间,是他们见到社会名流最多的一次,其中还有不少外宾。

    事实上,区区一个郭沫若,怎么可能有通天的本事,说要发掘皇陵就能发掘皇陵呢?这一点,动动脑子的人,都能想清楚。

    按照当初的设想,发掘完定陵,还要继续发掘长陵,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只是受时局影响而被迫中断了。

    许多人说,发掘定陵遭遇了巨大失败,使得上级决定再也不听从郭沫若的建议,因而使得长陵免遭灾难。

    可是,据档案显示,继续发掘长陵的批文早就定下了。只是,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并没打算继续划拨经费,而是要文物部门自筹。自筹的方式,是通过建设地下博物馆,收取门票来获得。

    这样的决断,实际上很难实现。没有经费,使得对长陵的发掘难以落实。而且,由于另一场运动,使得许多文化部门陷入瘫痪,工作无法继续开展。正因如此,长陵才未被发掘,而并非所谓的从定陵发掘中吸取了教训。

    对定陵的发掘,早已被演绎地神乎其神,但事实的真相却早已被冲淡:几个吃着柿子郊游的人,在嬉笑闲谈中,便决定了前朝皇陵的命运。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本文主要参考庞中威:《定陵发掘亲历记》。

    庞中威系第一位进入定陵地宫的发掘者,也因有感于后世文人记述此段历史时有失偏颇,而多方查阅原始档案并结合自身经历,撰写了《定陵发掘亲历记》一书。如今,许多网络文章再次无视历史真相,以讹传讹。故凭借数月前阅读该书的印象,对此事略作阐释。大家如有兴趣,可自行查阅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