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小侯爷 » 第九十四章 万里长征人未还

第九十四章 万里长征人未还

    又过了几日,押送五千俘虏的并州营兵马终于到了大同。

    而贾环和杨延辉则是顺从皇命,从太原北上出雁门关以后就直接取捷径沿着内长城一路过了居庸关,现在差不多都快到京城了。

    沿途赶路之时,还受到了上次一起见过的蔚州卫指挥使欧阳直和宣府镇总兵李怀德的接待。

    贾环此行人在蔚州稍作休整,欧阳直率领文武官员在府里设下了宴席款待杨延辉和贾环二人。

    众人归座以后,欧阳直端起酒杯,羡慕的看着贾环。

    欧阳直道:“贾将军别来无恙啊!还记得上次你来之时,在下也是在此款待你和总兵大人。

    当时我就看出来,贾将军面相威武不凡,此去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可在下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才几月不见,贾将军竟然这么快就立下了如此丰功伟业。

    现在二位将军的名字,在蔚州可是人尽皆知啊!

    你和杨延辉将军的两次夜袭,一次挫败了鞑靼等十八万联军的锐气,激励了我军士气。

    一次又直接击败了瓦剌等十万大军,救回了十几万我朝百姓,还擒获了瓦剌部,土默特部的敌酋,真是大快人心啊!

    来,我们大家敬杨贾二位将军一杯!”

    “来!敬两位将军!”

    贾环和杨延辉端起手中的酒杯一口饮下,杨延辉和欧阳直不熟,贾环开口道:“多谢众位同泽的款待,我二人感激不尽。

    但是身负皇命在身,不敢过多饮酒,还请见谅。

    等下回空闲了,我们一定回请众位,和众位兄弟喝个痛快地。

    在蔚州逗留了一夜后,两人又匆匆赶往了宣府,宣府镇总兵是杨令的老朋友,贾环于情于理怎么也该去拜访一下。

    杨令也特地来信,让贾环去拜访一下李怀德。

    上次杨令并未把他介绍给李怀德,也是因为他没有名气,如今名气有了,自然得多认识些人。

    李怀德已经得知贾环差不多快要是杨令的女婿了,热情不已,邀请两人在家中吃了顿饭。

    军伍之人,吃饭没那么多讲究,李怀德多次在饭间赞扬贾环。

    “老杨这老小子可真是捞着了,看中了你这么个好女婿,慧眼识人啊!

    我也有个女儿,今年十三岁了,以后也该找你这样的。

    听说你是荣国公贾代善的孙子是吧?”

    贾环站起身,恭敬答道:“是的,在下是工部员外郎贾政的次子。”

    李怀德道:“荣国公是个英雄啊,几十年前我跟着他出征过漠北,那时候我还只是个骑兵千户呢!

    欸欸,快点坐下,在你李伯伯这没什么好客气的,我和你岳父老子那是多年的弟兄了。”

    贾环尴尬不已,自己这还没定亲呢......

    饭后贾环就起身告辞了,他能抽空来拜访一下就已经够给面子的了。

    李怀德知道皇上催的急,也不留他,让他下次还来。

    出府以后,贾环如释重负,轻松了不少。

    杨延辉笑道:“怎么,这就不习惯了?谁让你是杨家的女婿呢?日后多的是人要你认识。”

    贾环点了点头:“走吧,差不多再过一天,就能到京城了。”

    贾环和杨延辉又回到大军之中,他们是从中午吃饭的时间中抽出空去拜访的,午后大军便起了程。

    一人双马押送着蒙古人,为了防止他们起骚乱,每顿都只给一个馒头。

    这些蒙古人饿的两眼发昏,全都虚弱的抱在马上,衣裳褴褛,再没了往日里作威作福的威风。

    大军在官道上奔驰了一天,到了晚上离燕京城还有几十里的距离。

    “终于回家了!想想出来也有大半年了,这次回去以后,再不复往日龌龊矣!”

    回京前最后一个晚上了,贾环叫上几个手下一起在篝火旁边闲聊。

    唐向农道:“是啊,想来离家也有大半年了,我父亲母亲知道我当上了军官,高兴的不得了!

    俺老唐也能这么出息,真是多谢三爷了。”

    “真是多谢三爷把我们从那个小庄子里带出来,还提拔我们当上了军官,这份恩情,我们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会忘。”

    高群和郑建说道,他们都是一起从杏庄上出来的。

    若是没有贾环,这个时候家里应该还连饭都吃不饱,不会想到竟能有如此光景。

    其他人也都说起感谢贾环的话来,周氏兄弟,曹家叔侄都是贾环一手提拔起来的,自然感恩戴德。

    至于徐惠,见到贾环如此重情重义,也更加坚定了跟定贾环的想法。

    他还有血海深仇未报,只有跟上贾环这艘大船才有机会报仇。

    贾环后来也亲口答应了他,一定会帮他报仇,杀死戈尔登,救回他的母亲。

    贾环欣慰地看着这群人,观察了这么久来看,他们都是些心性忠厚之人。

    他们这些人当中像高群、郑建二人,能力不高,忠实度高,可以当作亲卫来用。

    周氏三兄弟都是沙场老兵,其能力最高可当个游击将军,也算不错。

    曹家叔侄和唐向农天赋好,能力出众,则是自己重点培养的大将,可以独自领军整战一方。

    曹家父子自不用说,而唐向农是自己在寻日之间考量其随机应变的能力才发现,这小子脑子转的飞快,随机应变的能力无师自通。

    后来在一些小战役中把他放在身边,有时候让他单独领个几十人执行个任务什么的,他都能做做得很好,所以贾环才把他放在和曹家叔侄同等的地位上。

    而在这么多人当中,徐惠则是贾环暗藏的一张王牌,若是利用其身份扶持他当上鞑靼大汗.....

    这个计划很冒险,贾环目前还未下定决心日后是否要实施?因为他对徐惠的忠心程度还有待观察。

    又想了想这些事,不由得伤神。

    贾环从沉思中醒了过来,众人还在喋喋不休地表述忠心。

    曹家叔侄拍着大腿说日后要为贾环上刀山,下火海,就算是丢了性命,也在所不辞。

    贾环道:“好了,好了,我一直知道你们的忠心。”

    众人这才住嘴,坐回地上。

    “唉”贾环看向天上的月亮,感叹:“今晚的月亮真圆啊!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好!好诗!”

    杨延辉带着几个手下,从身后的帐篷里走过来。

    贾环道:“你连这首这么有名的边塞诗都没听过吗?亏你还说你读了好些书呢!”

    杨延辉又被怼了一句,两人整日里怼来怼去的,众人都已经习惯了。

    “额....倒确实没听过这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么磅礴大气的诗作到底是哪位大才所作?”

    贾环见他是真不知道,只好解释道:“这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所作,名为出塞。”

    杨延辉“嘶”地一声吸了口凉气,满脸疑问道:“这不可能啊?王昌龄的诗作大都是风花雪月之作,怎会有如此磅礴大气的佳作?

    若是有的话,岂不早就名扬于世了?”

    贾环道:“什么!这个时代的王昌龄作的都是些风花雪月的诗?”

    杨延辉更疑惑了,突然觉得贾环是在逗他,恼怒道:“你到底在说些什么?你又拿老子寻开心?

    这么好的诗到底是谁作的?”

    贾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他娘的怎么解释?

    杨延辉仔细咀嚼了这首诗,看了贾环一眼,惊问:“我怎么感觉这首诗像是在形容我们此次出征呢?

    难不成是你作的?”

    贾环欲言又止,在杨延辉的逼问下,只能说道:“好吧,他就是我作的了。”

    “嘶!!”

    杨延辉倒吸一口凉气,他刚才仔细咀嚼了一会儿这首《出塞》,越品越觉得此作视野开阔。

    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

    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

    诗中感悟到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慨叹。

    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好似蕴含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如果龙城的飞将军尚在,就一定能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难…难道真是这小子,这次征战之时有感而发?”

    杨延辉目瞪口呆地看着贾环,明显受到了冲击,那眼神之中,似乎还带着点敬仰。

    大楚文武并重,他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从小喜欢读书,并不像那些粗糙的军汉一样,不识墨水。

    贾环尬尴地笑着,道:“杨大哥,为何如此看着我....”

    杨延辉收回目光,又低头呢喃了整首诗作:“好一个万里长征人未还啊!想不到你武艺不俗,文采也这么出众!”

    贾环的手下看见杨延辉这副模样,都不太能理解,他们都是些穷家子弟。

    而杨延辉这边的将军一个个细品完诗作以后,也都是带着敬仰的目光看向贾环,一个个感叹不已,无限惆怅。

    好像是在怀念死去的同袍,牺牲的兄弟们。

    夜晚是如此的宁静,贾环见形势不妙,怕人追问,找了个由头带着手下跑了。

    独留下还在伤感的杨延辉等人在月色下,篝火旁,独自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