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传说 » 第一百二十八章 希望骊山

第一百二十八章 希望骊山

    张尚明放下了手中袁氏特制大茶缸,顺带着盖上了盖子。

    现在,袁氏中人基本都有一个专属的大茶缸,只是里面倒着的都是白开水。

    这股潮流,可以算是袁淼直接带起的。

    也算是上行下效的一个特征了。

    理了下思绪,张尚明才看向自己的这名站起来的学生:“你说的不无道理!”

    开头第一句话,张尚明便肯定了自己学生的思路和看法。

    但接着便又开口说道:“某承认,按照县子的设想,想要大规模的按照流水线的方式,来生产制造钢铁器械,必须要使用更精良的制造工具。但眼下,我们的能力已经研发进度,远不能跟上我们做出的所有完美的设想。

    工匠,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的工匠,依旧是我们眼下最需要召集的!

    至于更便捷,产量更大的制作工具,则需要我们再接再厉,尽早制造出来。

    总不能眼下放着日益增加的钢铁,一直等到我们的研究出了效果再进行制作……”

    这是最为老成稳重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窗外的袁淼轻轻的点点头,对张尚明的研究能力和教学经验,不由多了一份信心。

    就在研讨会上,许文石老先生带着桑左、屈伦、孟治三位老先生坐在最后面。

    听完袁氏研究院院长和学生的讨论后,也是不由的给出赞许的眼神。

    “这是惯例,四位老先生到了袁家庄之后,便被张先生聘请为研究院的顾问了。每场研讨会,老先生们必然是要到场的。按照老先生们的话,他们现在既然是咱们研究院的顾问了,那么就要尽早的学会和掌握科学的内容。”

    李福在一旁小声的解释了一下。

    袁淼这才看到坐在最后面的四位老先生,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个厚厚的本子。

    柳枝烧出来的炭条包裹着在纸片里面,握在手上针对研讨会上的讨论,奋笔疾书。

    许文石老先生最先记录完成,然后看着前面坐下的张尚明和年轻学生,举起了自己的手。

    “您老说!”张尚明一眼看到许文石老先生,应该是有什么问题要问了,连忙又站起身。

    许文石老先生放下手中的本子,缓缓站起身:“老夫今日仔细研究了一遍,研究院做出的流水线生产发展,此法当为科学之首!但对今日的研讨,老夫有一点意见。”

    对这几位老先生,张尚明一向很是敬重,听到老先生又有意见要说,连忙开口:“您老请说。”

    许文石点点头:“其实也没什么……老夫只是觉得,眼下研究院里面什么都好。但有一点,老夫觉得大家都忽略了。眼下,袁氏所有的工坊都是张先生带着学生们,然后带领那些工匠来进行的。

    老夫觉得,单就是这一点,就很是拖延研究院整体的研究进度了。是否可以这样,张先生带领研究院的学生们,主要攻克研究方向的事情。从这些学生中专门培养一批,投身到各个工坊的具体生产当中。”

    一听许文石老先生的话,张尚明眼前一亮,点着头就说道:“您老的意思是……研究院和工坊要有具体的区分?这一点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研究进度……但是,这样的话,工坊那边没有了我们在,光靠学生们怕是很容易出现问题。也很可能,会和我们的研究产生偏差。”

    纵横家的桑左老先生这时候也站了站了起来,老先生虽然已经上来了年龄,但却也是一副板正干练的摸样。看着老先生,便也能知晓老先生年轻的时候,怕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俏后生了……

    张尚明目光移动,只见桑左老先生已经开口:“所以文石提出了办法,就是专门培养一批学生,具体的投入到工坊生产当中。人力有所穷,同样的也人各有志。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入研究,也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进到工坊里面。

    孩子们的想法,我们这些老家伙是不明白的。挑选那些有志投身工坊第一线的学生,专门的培养出来。这些人,以后就是工坊里技术方面的大家!只要有他们在,和研究院各个具体的研究室联系……老夫想着真要是这样的话,研究院的研究应当是能,最大限度的和工坊生产结合起来。”

    想法是这样的,也是好的。但张尚明不能一人决定,在场的学生需要知晓具体的细节,也需要这些学生主动的分清未来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研究院所有大方向的改变,还是需要得到袁淼的首肯才行!

    不过,袁淼不再没问题。张尚明觉得可以先了解在场学生们的想法。

    “你们怎么看?研究与生产分开,就意味着你们其中有些人需要去工坊,需要整日和工坊的生产待在一起。”

    先生的话和老先生们的意见,在场的学生早就听清楚了,也明白了其中的运作。

    研讨会上,掀起来了一波小声的讨论。

    许文石、桑左两位老先生说完自己的意见后,便做了下来,继续拿着各自的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的,不知道又在研究着什么。

    这样的画面,站在窗外的袁淼觉得怎么也看不够。

    这些人远离了繁华,留在骊山下的这座研究院里,却在不断的创造着无穷的价值。

    这些人,不论是研究院领导者的张尚明,还是那四位年迈的老先生,又或者是粗出茅庐的年轻学生们。

    这些人,都是研究院的希望,是大唐的希望。

    这座骊山下的希望,袁淼相信未来,终究会绽放出无穷的光芒。

    “先生,学生愿意去工坊里。”

    “先生,学生也不像整日待在研究院里,每天面对无数次的失败!”

    “学生也愿意到工坊里去,学生一向喜欢动手,工坊可能更适合学生……”

    “学生也愿意!”

    “学生愿意……”

    不多时,研讨会上的学生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开始一个个的学生站起身,说出自己的方向。更多的学生站了出来,表明自己愿意到工坊来去。

    这些年轻的活力,看得袁淼一阵心潮涌动。

    生产和研究必然是要具体的分割开的。

    研究的人就专门负责研究,稍微愚钝些的,又或者追求不同的,那么就到工坊来去。

    人尽其用,才是科学真正发展的追求。

    见研讨会上差不多要告一段落了,袁淼知道,这时候自己也该出场了。

    去向这些帝国的希望,说明自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