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建藩海外 » 第六章 大明,竟已如此腐朽?!

第六章 大明,竟已如此腐朽?!

    有人可能会问,古代里面的行政都那么快了吗,这才半天时间,两护卫五千人就拉了出来,不现实吧?

    很现实,也很合理。

    朱高燧的事情,闹腾的到现在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南京的贵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大小小的官员,也都在通传之下得到了消息。

    外地可能还不会这么快传出去,但南京这块……谁还没几个眼线啊?

    说回朱高燧的护卫,实际上当消息传过去之后,五军都督府就迅速地运转了起来。

    这不是明朝中后期,五军都督府的运转能力超级弱,而且速度很慢很慢。

    现如今是朱棣刚刚靖难成功,军队大部分都在外面等着各种安排,这个时候给他五千人,算夸张吗?

    外面还有几十万大军啊!

    另外,之前提过的柳升,他现在就是左军都督府指挥佥事,在得到消息之后,当然会第一时间安排自己的儿子来了。

    长子是不行的,因为这年头长子都是要继承父业的,不过三子柳浒影响就不大了,稍微琢磨了一番之后,这个指挥同知就出现了。

    当然了,别看听起来好像是个指挥同知,可实际上柳升乃是三品,而这个指挥同知只有从五品,王府里面的正五品只有两个,一个是长史,另外一个就是亲王护卫司指挥使。

    他一个三品,还立下了战功的人,更是掌管不少左军都督府事情的人,安排一个从五品有那么难吗?

    而另外一个指挥同知,恰好也是出自功臣之后,乃是现今都督佥事薛禄的第五子薛源。

    这样看,是不是就清楚明白了?

    别忘了朱高燧除了出海躲避争储之外,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消灭横行南洋的陈祖义,万一立下了功劳,他们俩的儿子不就爽了吗?

    虽然不是长子,可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爹的还能不帮着儿子?

    那可是战功!

    立下来了之后,说不定未来就可以让自己家多一个四品,乃至更高……

    其实,从这种快速地反应就可以看出来了,眼下的南京城内大家都在做什么。

    忙着争权夺利呗。

    甚至,连带着地方上也都在这么做。

    就像是现在,蹲在户部外不到二十米外的一个狼狈不堪的人,便在得知朱高燧身份后惊喜莫名地道:“王爷,王爷救命啊,河南,河南大灾!”

    一面是争权夺利,一面是百姓受苦。

    “走,我们去户部。”朱高燧狠狠地叹了口气,拉起这个比灾民还像是灾民的人,朝着户部走去。

    ……

    户部现在没有尚书,只有一个刚刚称病归来的原户部尚书,现被任命为总管户部的郁新。

    不过现在他不在户部,迎接朱高燧的是另外一个人。

    “王爷来此何为?”户部主事刘良警惕地看着那个灾民模样的人,对朱高燧行礼过后道:“王爷天性纯良,想来不知这天下人有许多都会随意攀诬,更有许多人诈称官员,以求粮食,后便逃亡山中为贼。”

    朱高燧惊呆了。

    他边想难道大明真有这等人,另外则是在想,这刘良如此快地就把这件事透露给了他,难道里面还有什么内情不成?

    比如说,这位户部主事跟当地官员勾勾搭搭,想要先瞒报灾情,而后在今年考绩时弄个好成绩?

    极有可能会如此!

    因为朱棣刚刚登基,并不知道天下百官都是什么样的,只是对于北平一带的官员稍有了解,如果今年拿到一个上考,明年朱棣拿到手汇报后,就很可能会升迁了,连升三级也不是不可能……

    这个时代里面,官员做的好,大部分成绩都可以算在皇帝身上。

    反过来说,如果有灾情恰好发生在这个月份,那官员还活不活了?

    虽然今年是建文…洪武三十五年,但朱棣已经登基了,再说发生灾情,总不能算在他老子朱元璋身上吧?

    结合起来这一切,朱高燧有了一个猜测。

    各地现在不仅不能报灾情,还要强行压制,等到明年再说,现在这个时间点太特殊了。

    至于百姓?

    百姓?百姓会说话吗?

    和大人不屑脸:灾民还算是人?

    “此人说河南有灾情,请这位大人详查,切莫耽误了灾害,否则对百姓而言,可能就是人相食的一幕。”

    朱高燧最终还是管了,反正他现在又不争储,而且还得到了授权可以去海上,得罪再多官员都没事。

    于是,他一把将身后畏畏缩缩地家伙拉了出来:“你跟这位大人说说,河南到底发生了什么,另外也要说清楚,当地官员姓什么叫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当的官,如此一来,相信这位大人应该可以判断你到底是否在诓骗于朝廷了。”

    “王爷,请这边来。”

    刘良问都没问,走过去对朱高燧笑着躬身后,请他到了另外一边,然后压低嗓门道:“天下百姓,都在盼着过好日子,文武百官,也都在期盼陛下承天应命。

    卑职刘良,不敢说兢兢业业,但对诸位大人所思所想,还是极为清楚的。”

    他并没有说要瞒着,而是说天下百姓都在盼着过好日子,文武百官在盼着朱棣是承天应命的,至于朱棣到底是不是盼着,那就不知道了。

    反正,你身为儿子的,难道要指责亲爹吗?

    封建政治场里,果然是一群狗东西!

    你有种别去海边,去了海边,老子让你知道知道钓鲨鱼是个什么玩法。

    朱高燧心里咬牙切齿,牢牢地记住了刘良的面孔,最终他笑着道:“刘大人是吧?你身为户部主事,不该隐瞒不报吧?

    起码,也要告诉一声那些贵人们,在本王看来,这些贵人们应该会以天下百姓为先的。”

    “卑职这便去禀报,还请王爷切莫打扰陛下天人合一。”刘良笑着答应了一声,隐隐地又警告了朱高燧一句。

    这就是明朝吗?

    爱了爱了!

    朱高燧挥了挥手,不愿搭理对方的他,开口道:“父皇命我前往海外,并且予本王数千百姓随行,但百姓需要吃喝,不知……”

    “仓内尚有数十万石粮食,不知王爷需要多少?”刘良回答的很快。

    朱高燧想了想,又看向了身后,心里叹息一声,尽可能平静地道:“先给本王十万石,其中八万先送去河南安置起来,另外两万暂且存起来,待本王出海之时带走,主事大人觉得如何?”

    “卑职以为可以,不过这十万石粮食,可都要算在王爷您的头上了。”刘良笑着点头。

    如果朱高燧说二十万石,那他绝对掉头就走,不过十万的话,也不是不可以,最关键的是,其中八万是送去河南“安置起来”的。

    “那就这样,但是你要给本王记住了,如果本王的粮食有缺失,或者落在了某些人的口袋里……”

    朱高燧冷笑一声,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本王去金殿撞柱,不定有多少人头落地呢,相信大人也是其中之一吧?”

    刘良笑着点头道:“王爷放心,粮食会准时且一分不少地送到河南安置起来,也不会落在其他人口袋里。”

    ……

    朱高燧走了,他带着伤透了的心走的。

    他以为有些人会不同,但是在看到窗户里出现的那两道身影时,便已经知道,自己就算是王爷,也不可能改变太多。

    “河南一旦遭灾,必然会是大灾,也不知道八万到底行不行,可我能动用的,也只有这么点了,要不是我来,估计一分粮食都不会有。

    哎,大明才刚刚立国几十年,为何便已如此腐朽?!”

    他苦涩一笑,心里更加紧了要出海的打算,而且一定要快,只有足够快,才能让灾民有喘息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