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造大唐荣耀 » 142章 纳土入朝

142章 纳土入朝

    现在该张濬反客为主了。

    论耍阴谋诡计,他毕业研学的便是纵横之术,还拿捏不了一个王行实?

    “贤弟好糊涂!”张濬用恨其不争的语气道,“两月前是朝廷和华州一同出兵,如今华州频频窥视同州,又怎会是韩建一人的意愿?”

    “啊!”

    王行实只觉两眼一黑,险些栽倒。

    张濬趁势再道:“还是那句话,贤弟也别怪朝廷偏心,你长兄王行瑜兴兵谋逆在先,已遭朝廷诛杀,如今只剩下你们兄弟二人偏居同州,若不能斩草除根……宫里如何能安心?”

    王行实欲哭无泪,也只敢在心里大骂天子无情。

    张濬又道:“老夫今晚说了些本不该说的话,也算是一片苦心,王贤弟好之为之吧。不过话说回来,老夫敢跟贤弟说这些,也是有底气的。贤弟入京这一路上,见得如今的关中如何?又见得京中各军如何?”

    说实话,王行实一路心事重重,只顾着赶路,并未留意路途所见。

    此时经张濬提醒,回想起来,京畿各地安定乐居、田地里农人穿织,似是副天平景象,更与同州的田地荒芜、流民奔逃截然相反。

    入通化门时,见城楼上下持戈卫士林立,城门外还有将卒自觉操练。据他所知,这是京城监门卫的部队,军纪已如此,而同样的军队京城内外还有五支。其中更有在梨园寨、奉天、武功等地威名大振的禁军精锐赤颜、飞龙二军。

    王行实也听出来了张濬话里的意思,即便同州想兴师犯阙,朝廷丝毫不惧……忙摆手道:“张相公误会了,我们兄弟二人对圣上和朝廷一片忠心,绝不敢造次……”

    别说朝廷大军了,华州韩建正愁没有大举兴兵同州的借口,一旦同州稍有异动,立即便有灭顶之灾。

    “不瞒相公,卑职来京之前,家兄特意嘱咐,若事有危急,当寻张相公解难。放眼整个京城,能救我兄弟二人者,唯张相公。眼下圣上对我兄弟二人不满,韩建那厮又觊觎同州多日,张相公可不能见死不救啊。”

    什么王行约临行前的嘱咐,不过是王行实信口胡诌。他是听京城人说张濬得天子专宠,又颇好私财,才携钱财登门造访。

    王行约只嘱咐他,无论如何也要说服朝廷出兵,否则同州不保,他兄弟二人也必不得善终……

    张濬此时也摸准了虚实,知道鱼儿已上钩了。

    他瞟了王行实一眼,捻须道:“老夫倒是可以为你兄弟二人指一条明路。”

    “请相公赐教。”

    “纳地入朝。”

    “啊!这,这……”

    “只此一路,别无他途。若你不愿意,也无妨,只当老夫没说。”

    张濬也不多解释,只把脸一冷,说罢便背身走向内堂,意为送客。

    王行实如何肯轻易离去,追着张濬道:“张相公勿怒,卑职非是不愿意,只是……”

    “只是什么?”

    张濬稍顿下脚步,语气切峻道。

    “只是舍不得你在同州的肆意妄为?老夫本不想多说,贤弟啊,做人得有远见。便是没有今日韩建的逼迫,他日也还会有河东李克用,会有河中王重盈,会有鄜坊李思孝……同州地狭民寡,岂得长久?贤弟可曾想过,真到了兵临城下那一日,你和你兄长会有什么下场?

    “无如交出领地,再安心来朝中为官,你兄弟二人永享荣华富贵,还能博得赞誉美名,何乐而不为?”

    王行实差点就被说动了。

    毕竟张濬说得没错,凭着同州那点地盘和兵力,迟早得被其他强藩吞并,而真到了那一天,他和三哥王行约便只有一个下场……

    “可是圣上……会原谅我们兄弟,同意我们入朝?”王行实犹豫着道。

    “贤弟好糊涂!”眼见计策见效,张濬更不能放松,继续加重语气道,“圣上怨恨的是王行瑜,于你们何干?之所以默许韩建进一步入侵同州,也是忌惮你兄弟二人。如今你们自愿放弃同州,纳地入朝,圣上又何需忌惮。相反,你们主动献出州县,为朝廷增添了土地和田赋,同时也彰显了你们的忠心,圣上大喜之下,难道还会吝啬赏赐?”

    末了,张濬再加上一句:“老夫也会在朝中为你兄弟二人周全。”

    王行实默然深思,开始认真考虑张濬的劝言。

    难道,真的要放弃手里的实权,到京城来做一个富贵闲人?

    可除此之外,哪还有其他活路……

    “此事干系太大,恕卑职不能做主,容卑职先跟兄长请示后,再回复相公。如何?”王行实最终不能决断。

    “哼!”张濬佯做恼怒,一拂衣袖,“这是你们兄弟二人的事,与老夫何干?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说罢便离开了前厅。

    ……

    可其实,张濬心里正兴奋难耐。

    他看得出来,王行实已经被他说动了……

    方才王行实刚进府时,他完全不敢有此奢望。可随着交谈,包括王行实的语气神态,都传递出一个信息,同州王氏兄弟已经慌了阵脚,故而他才试着提出“纳土入朝”……

    若王氏兄弟最终同意交出同州,入朝为官。

    那便意味着,朝廷不费一兵一卒,单凭他张濬的一番口舌,便收复了一州六县。如此大功,官名爵位已不在话下,甚至他张濬还可以大唐贤相之名永留青史……

    因而一定要促成此事。

    且从王行实的反应来看,此事大概率能成。

    张濬从兴奋中冷静下来,又前后想了一遍,觉得不能干等着王氏兄弟自己做决断,他还得做点什么,来促使王氏兄弟做出最终的决定。

    ……

    ……

    宫中。

    兵马府方才呈上来的一张便签,李晔看后,不禁眉头高锁。

    张濬有时候的胆子也太大了。

    他竟然仗着自己的兵马府左佥事之职,便敢私自调兵。

    李晔得到的消息是,如今城内寺观已大多拆除,还俗军也多被派往地方,城内尚闲置有几百还俗军。前夜,这几百还俗军手执兵马府的令旗,从通化门出城,然后过东渭桥,一路向东。

    近来因压制佛家僧侣的需要,从京城六军抽调而组成的三千还俗军暂归张濬全权调配,加之又有兵马府的符文令旗,所以这几百人马的动向并未引起注意。直到今日,始终收不到这几百人马的回信,才有兵马府的人觉得不妥,连忙报进宫里。

    李晔一直掌控着各地灭佛的动向,所以他很快断定,这几百还俗军并非是派去地方压制佛家。

    那他们想要干嘛?

    再结合之前从锦卫得来的消息,王行实离开禁宫后,又造访了张府……锦卫虽未探得张濬与王行实的具体交谈内容,但却可以肯定,这二人是在私下密谈,因为王行实在张府里足足逗留了一个时辰。

    再看那几百人马的去向,分明是朝着同州方向去的……

    李晔相信张濬干不出于他、于朝廷不利的事,断不会因为王行实的一些小贿赂,便指示这几百人袭扰华州,为了帮助王氏兄弟而把朝廷置于华州兵锋之下。

    但张濬未经天子允可,便敢私自调派兵马,这本就是大逆不道的行径。

    然而,冷静下来后,李晔回复兵马府:张濬调动兵马,乃是奉了朕的口谕。

    眼下正是京内外清洗佛家的关键时期,无论他出于什么原因打压了张濬,落在人们眼里,都会解读成天子在扶持佛家。

    至于那几百人马究竟用在了何处,李晔也没有去询问,他要等张濬主动来给他一个解释。

    ……

    李晔未等来张濬解释,反等来了同州王行约的上书。

    “……臣守同州四年,唯有尺寸之功,常感有愧圣上厚恩,故请单骑归朝,面圣请罪。同州之务,亦请圣上另择贤能主之……”

    如今这个世道,居然有藩帅主动交出所领州县?

    事实上,当世也有不少藩帅或将领攻下一地后,会上表请求朝廷派官员主事,但那不过是给自己赢得出兵的大义名分,实际并不曾交出所占之地。

    但王行约的这封上书明显不同,他本是朝廷敕封的同州刺史、兵马都帅,没必要再来换取朝廷的名分认证。

    而且当中有“单骑归朝”几字。

    说明王行约是真心要交出同州,而他本人,愿意入京赋闲……。

    这必定与张濬之前的一系列举动有关。

    李晔先压下奏疏,立即召张濬入宫。

    张濬来后,看过王行约的上书,并无丝毫惊讶的神情。他交还奏疏后,向着天子弯腰一拜:“恭贺圣上,不费一兵一卒,光复同州。”

    这当然是可喜可贺之事。

    但李晔先得解开心中疑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平白无故,王行约为何要纳土入朝?”

    “圣君有问,臣敢不答?”

    张濬随后才将他如何劝说王行实,又如何派几百还俗军袭扰澄城一带,做出朝廷与华州联手攻打同州的假象,以促使王氏兄弟作出决定,等等,一一详细道来。

    “如此说来,张卿此次可是为朝廷立下了奇功。”李晔先嘉奖道,随后脸色一沉,“可你未经请示,便私自调动兵马,又当如何论罪?”

    张濬向地上一跪:“臣当时一心想着尽快收复同州,又担心若上书请示,恐有走漏消息之虑,再加之,一共也只几百人马,只做袭扰假象……臣一时糊涂,恳求圣上饶恕。”

    听他这番话,加上坦然的表情,显然并没有知罪的意思。

    李晔摇了摇头道:“你说的这些都不是理由。你是料定了我要借助你来打压佛家,绝不敢治你的罪,所以才有恃无恐,私下挪用兵马,是不是?”

    张濬的脸上这才有了恐惧之色。

    因为天子这番话里给他扣了两个罪名:猜度圣意,欺压君主。

    他也深知这正是欲独断朝纲的当今天子最忌讳的事情。

    他此时真的后悔了,多少该请示一下的……

    张濬忙叩首道:“臣绝无此念,望圣上明鉴。”

    李晔知道张濬一定是这个念头。

    但他也只是想借机给张浚提个醒,叫他别太自作聪明了,并未要真的惩治他。

    故而把手一抬,道:“你先起来吧。我不会治你的罪,相反,你此次立下奇功,我要重赏你。”

    张濬此刻真有些害怕了,故仍未起身,只道:“臣犯下如此大错,圣上不治臣的罪,已是天恩浩荡,绝不敢再有贪功之意。”

    “你立了功,我若不赏,会教天下人如何看我?”李晔步下高堂,亲自搀扶起了张濬,再道,“我若真有心治你的罪,便不会再跟你解释这许多话。只希望你能记住此次教训,下次切莫再犯。”

    张濬这才彻底放心,又感念天子仁慈,拜道:“臣恭领圣上教诲。”

    ……

    ……

    王行实纳土归朝的消息一经传出,朝野上下一片欢腾。

    多少年了,朝廷不断地丧失疆土,失去对地方的掌控……直至实际可掌控之地只京畿十余县,亡国之兆已现。如今竟能收复疆土,教地方藩帅主动入朝,实是天大的喜讯……

    再联想到前番在梨园寨、奉天等地的兵事胜利,近来京畿各地农桑大兴,如今又有光复领土,这些无不预示着朝廷一扫颓势,曾荣耀四海的大唐帝国正走在复兴途中……

    百官庆贺,人人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神情。

    以致于他们在路上相见,都要先互相拜贺一番,称颂天子,称颂朝廷。

    另有一封封贺表如雪花般递入宫内。

    其中,有在朝官员的,也有本已被朝廷逐回家中的……

    也有官员考虑得更长远一些。

    之前也有朝廷派出禁军收复某地的喜讯,可最后那些地方并未重新纳入朝廷管控,而是又沦为了下一个藩帅的领地。为何?皆因朝廷所托非人,未能派出真正的忠义之士接管此地。

    因而,他们在恭贺之余,也向朝廷推荐可派往同州的忠心可用之士。

    甚至有人毛遂自荐。

    比如已年届五十的吏部尚书刘崇望,便主动上书天子,他曾有各地任职的履历,也与同州临近的韩建、王重盈、李克用等人都有交情,恳请天子能派他去治理同州,他也必定不会辜负天子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