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党首 » 第四十章 迟来的封赏

第四十章 迟来的封赏

    万历四十八年五月初一。陈铮一手创立的北洋学校正式开学了。

    学校的首批学生有八十四人,他们不分年级全部被编排在一个班级中。而在教师方面,除了陈铮和刘敬堂外,还多了一位叫黄复的秀才。

    这秀才是刘敬堂介绍来的,当初他刚被流放到旅顺时,整日向城里的两位秀才宣传泰州学派的思想,这二人中的黄复受其影响较大,已逐渐改变了对程朱理学的认识。后来,黄复为谋生搬去了金州,在一大户人家里教孩子读书写字。

    陈铮听闻后,立即派人去金州将他请了回来。这黄复出身寒门,年轻时曾想着考科举出人头地,可如今已年过三十却仍是个穷酸秀才,思想上难免有些愤世嫉俗,经陈铮和刘敬堂一番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后,这位黄秀才也接纳了陈铮的儒家大同主义。

    看到这两名教师在思想上都和自己保持了统一,陈铮也放心的让他们去教授语文、历史,而他则亲自讲授思想政治课。

    在这三人之外,陈铮还找了不久前招募到的账房先生冷严,再向他普及了阿拉伯数字及乘法表后,便让他兼任起了学校中的数学老师。至于地理和自然这两门课,每周都只安排了一节,陈铮自己也能教过来。

    学校里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在经历了起初几天的好奇后,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每日上学放学的生活,学校中给他们准备的午餐也极为丰盛,主食都是精米或白面馒头,而且隔三差五就能有一顿肉吃,这更令他们对学校充满了依恋。

    课余之时,他们还常常对老师们品头论足,这黄复由于对学生极为严厉,且常用戒尺对他们进行体罚,甚至连女孩子都不放过,这也让学生暗中称他为“黄胡子”,而陈铮这位校长倒是最受大家的欢迎,这也和陈铮授课的内容有关,相比于让他们练字和背文章的语文课,他们更喜欢每周一次的地理和自然。

    因为在地理课上陈铮常常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异域番邦的故事,当然这里头陈铮也夹带了不少私货,比如强调朝鲜在汉唐时期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西域、蒙古都是自古以来就不可分割的领土……

    在自然课上,陈铮常常带着孩子们做些小实验,如他曾在课上用一只玻璃杯罩住燃烧的蜡烛,蜡烛便会熄灭,他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明白了火焰可以燃烧是因为有空气的存在。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每天看着这些孩子们的成长,陈铮也逐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陈铮也在部队里开展了一场扫盲行动。

    他对手下的这些大头兵们要求并不高,他们一是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二是要会背诵并默写陈铮定下的军规。陈铮在训练第一批兵时,就制定了一些军规,不过不成系统,这一次借着扫盲的机会,陈铮将过去的军规进行整合,仿照后世解放军的“三项纪律,八大注意”定下了一个“三七军规”,这军规删除了八大注意中的最后一项“不得虐待俘虏!”

    冷兵器时代没有什么人道主义可讲,而陈铮更不是有圣母心的小清新,想到未来要对付凶残的鞑子,他可不想自缚手脚的定下这条规定。

    除了“三七军规”外,陈铮还强制让每一位士兵们背诵并理解《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

    他的这一系列做法令罗勇、齐山等人都表示不解。

    陈铮则告诉他们,这是军中思想教育,并让他们所有人都重视起来,为此他特意给自己的心腹部下及士官军衔已上的兵士上了一堂大同主义课。

    作为穿越者,陈铮很清楚真正的近代化军队不只是武器装备的近代化,还必须有一种理念和信仰去支撑他们在战场上卖命,光靠钱粮去鼓励他们,那终究还是旧式雇佣兵的模式。

    陈铮将大同主义中融入了一些民族主义的色彩,其实就是培养这些士兵们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明白身为汉人就有职责去征服并同化周边的落后民族,使他们和汉人一样可以步入文明。而对于那些如建奴一样敢于和汉人作对敌人,则要毫不留情的将他们消灭。

    这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光靠陈铮一个人的宣传自然是不行的,因此他从老兵当中挑选出三十名脑袋机灵、口才好的士兵,让他们担任各连队的政治训导员,从此之后,新兵们要从每天的训练中拿出半个时辰来接受思想教育,另外陈铮也把类似《团结就是力量》这种极具宣传力的军歌搬出来,在将部分歌词改动后,便让训导员们带着兵士一起唱。

    于是乎,这段日子里,旅顺城里的百姓常常能听到城中校场里传来的嘹亮歌声。

    万历四十八年五月十五日。

    这一天陈铮恰好来到军营里巡视,这些训练了一个多月的新兵在面貌上已和刚来时完全不同,看着他们整齐的队列行进,陈铮一时来了兴致,让各联队集合,来一出千人大合唱。

    那气势高昂的歌声震动了整座小城,令刚进城的萧国智吃了一惊,他顺着歌声来到了城中的校场,立时被千人齐唱的场面所震撼住。

    陈铮见到了他,忙上前作揖道:“萧把总,何时进城的,怎么不先派个下人提前通知本官一声!”

    “哪来敢劳烦陈千户,哦,不对!现在应该叫您陈佥事才对!”萧国智笑着道。

    “佥事?”陈铮的脸上掠过一丝惊色。

    “是啊,我今日就是替守备大人来向您道喜的!恭喜陈千户荣升一级为金州卫指挥佥事,仍备御旅顺并统管旅顺水师营,另外罗千户也升任为正千户,同时兼任水师营把总!”

    众人一听,顿时大喜,这次朝廷的封赏虽然迟到了许久,但好歹结果没让人失望,朝廷已批准了旅顺水师营的设立,陈铮、罗勇及一干部下也都升了官。此外,高观泰也正式兼任了卫指挥使,而萧国智也由把总升到了千总。

    这样的结果可谓是皆大欢喜,除了升官之外,萧国智还带来一个消息,那就是熊廷弼已亲点了陈铮前往辽阳述职,而高观泰因为升任卫指挥使也同样需要去辽阳报备。陈铮打算与高观泰一同前往,便写了封信托萧国智捎给高观泰,和他约定三日后到金州,然后再一起北上。

    陈铮算来此去辽阳来回至少要二十天,临行之前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准备。新兵操练的事情他全部托付给罗勇,而学校的教务则交给了刘敬堂,另外一件让他上心的事情就是北洋公司的第一趟买卖,这一个月来,城里的作坊已造出各类玻璃器皿二百件,镜子三百面,如今码头上也准备好了两艘福船,准备启程去天津。

    临行前的这一夜,陈铮叫来了姜松。

    “姜老哥,此去澳门的银票和地图,我都为你准备好了,明日你便随商船一同启程吧!”

    “是!”姜松恭敬的答道。

    “此去路途遥远,为安全起见我会再给你安排两名人手,大力,陈奎,你们来!”

    话音一落,胡大力和陈奎来到堂上,这二人都是陈铮的亲卫,其中陈奎更是陈梁当年留下的十名家丁之一,和姜松也很熟络。胡大力勇猛,而这陈奎则善于谋略,二人对陈铮的忠诚更不用说,所以他才放心的安排他们两个跟姜松一同南下去澳门。

    姜松见陈铮将身边最出色的亲卫安排来保护自己,心下也是一阵感激。

    “姜老哥,不必太在意!你为我办事,我自然要保你的安全!”陈铮说着话头一转,又问道:“对了,此前我让姜老哥从情报队中选出三名好手,不知这事进行的如何?”

    “回大人,人已选出来了,大人可要召见他们?”

    陈铮点点头,姜松立时退下去,不久后带着三名情报员匆匆而回。

    “属下,王成!”

    “属下,李卓!”

    “属下,于大甲!”

    “参见大人!”

    陈铮点点头,道:“这次招你们三个来,是有重要任务要交给你们!”

    三人一听,目光中都露出喜色,李卓带头道:“大人有事请吩咐,属下万死不辞!”

    “明日北洋公司的船队便会启程去天津。到了之后,公司会在京城和天津两地各盘下一间铺子,这两间商铺将是今后我们在京津传播大同学,招揽人手的据点,你们便扮作杂役在商铺里做帮手!”

    陈铮说着又对他们三人具体分工,王成在天津,李卓去京城,于大甲负责在中间传递消息。

    三人听了同时点了点头,

    陈铮又道:“你们此去的任务一是找寻流民,他们当中有年轻力壮者便引荐到旅顺,二是要主意搜寻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在他们当中宣传大同学。”

    “属下领命!”三人齐声道。

    陈铮满意的点点头,随后他先打发走了王成和于大甲,只留下了李卓一人。

    “我听姜松说,二十名情报员里,你的成绩最优异!”陈铮说着缓缓打量着眼前这个二十岁左右、面色坚毅的青年。

    李卓道:“那都是大人训练有功!”

    “嗯,你此去京城除了方才我说的两件事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你要帮我去接近一个人!”

    “何人?”

    “此人是个太监,他叫魏忠贤,现在应该在当朝的皇太孙身边侍奉!”

    李卓听了,目光一怔,他本以为陈铮会让他去接近一些朝廷大员,可没想到却让他接触一个太监,一时间猜不透陈铮的用意,但听了陈铮的命令,他也只能点头称是。

    “据我所知此人好赌,我能给你提供的有用消息只有这些,剩下的都要靠你自己来办!”

    “大人放心!这些消息已经足够了!敢问大人属下接近了这太监后,下一步该怎么做?”

    陈铮略微沉吟,缓缓道:“先和这魏太监混熟络了,到时我还会再给你下一步的指示!”